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生物技术的创新过程具有明显的"接力创新"特质,而知识产权运营,尤其是专利运营,对于相关企业在"接力创新"中获利显得尤为重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多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8个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了专家型公司和核心公司的接力方式、接力时机、所采取的专利策略,以及接力目的、动机和实施效果;研究了不同专利接力策略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略论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键 《软科学》1998,(2):39-42
略论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龚键信息产业是指利用电子通讯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研究,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总称。在我国一般将信息产业分为信息技术产业(指计算机、通讯设备制造等研件产业)和信息服务业(利用计算机、通讯设备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量现实案例的总结,从产业层面揭示生物制药创新的“接力创新”特质.分别总结了专家型公司与核心公司的内涵和特征,研究了这两类公司在生物制药创新中的职能分工,并分析了两类公司接力合作的方式和时机,进而归纳了生物制药产业的可持续创新机制.最后,依据本文研究的规律,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的相关特征,分析了现阶段我国生物制药区域产业创新平台体系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4.
美国信息产业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产业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各国抢占科技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美国在信息技术研发应用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一流水平,信息产业是美国"新经济"的支柱.文章分析了美国在促进信息产业发展方面的具体措施,探讨了其在规划、市场、政策、投入、人才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信息产业发展实际及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瓶颈,提出要持续加强信息技术基础研究投入、完善创新机制、强化产业监管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突破发展具有全方位的重大战略意义,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归纳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的并购式接力创新模式,分析该模式的理论内涵和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以并购式接力创新为内核的高端科学仪器产业突破机制,重点分析推动产业突破的两类互补性核心主体与产业突破的三类主导机制,并对现阶段中国科学仪器产业突破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6.
将信息产业分为狭义信息产业与广义信息产业,建立信息产业贡献评价指标体系,搜集1999-2006年8年间重庆市GDP与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并应用该指标体系测度和分析信息产业对重庆地区经济的直接贡献,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作为新经济代表的信息产业在改造传统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 2010年的信息产业发展数据出发,选取15个相关的基本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从信息产业发展潜力和信息产业生产力等方面对各省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对中、东、西部信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得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总水平,并据此列表,为我国信息产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配置研究的薄弱,提出依据新兴技术向产业演进的规律为其配置载体。采用理论分析结合案例研究的方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演进分为孕育、成长和发展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对载体的需求构建载体配置模型,从软载体和硬载体之间的协同出发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载体的配置规律。结合生物制药产业具有的"接力创新"、"科学商业"等特性,运用论文的模型实证分析了生物制药产业的载体配置策略。  相似文献   

9.
信息产业是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结合信息产业的特点,探讨了信息产业的产权制度创新,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参与企业的所有权安排,加快中国信息产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产业模块化和产业创新的互动关系对产业系统演化的影响,从协同论的视角出发建立产业模块化与产业创新的协同度模型,并以我国信息产业2003—2011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信息产业的模块化子系统和产业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大体呈上升趋势,但二者协调发展程度不高且呈现波动演变态势。最后,提出了促进信息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抽象归纳企业实施接力创新的动态过程模型。研究发现,接力创新是一个从创新能力识别到创新能力传承的动态过程,不同阶段受到企业内外部不同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技术选择惯例、学术型企业家的特质和社会资本等是接力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中国企业运用接力创新,要认真判断采用接力创新的必要性并制定完善的实施计划,遵循平等对待接力合作伙伴的原则,重视培育企业家精神以及合理利用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2.
工业4.0时代,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创新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当下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显著。探究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因此针对上海市信息产业结构,将信息产业主要分为信息制造业、信息销售业、信息服务业3大类,根据信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发展现状,运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上海市信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非常高,其中信息服务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度最大,其次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1997—2016年上海市信息服务业产业总值和上海市生产总值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服务业对上海市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互动机制作用不明显。最后从优化信息产业内部结构、注重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业和信息制造业融合发展、以创新驱动信息制造业升级带动信息销售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丹 《科技创业月刊》2010,23(6):125-127
阐述了信息产业演进的表现形式.信息产业的演进直接表现为信息产业结构和信息产业组织的演进,其中信息产业结构的演进表现为信息产业的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信息产业组织的演进表现为信息企业的成长与退化:信息产业的演进间接表现为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作用,即产业信息化、经济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分析了影响信息产业演进的各种因素.信息产业是以信息技术这样的高科技为支撑的高科技产业,对信息产业的演进影响较大的因素有:需求、技术、人才、资金和政策等.根据信息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发展我国信息产业的相应对策,即制定统一的信息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信息产业的发展方向;积极培育信息市场,推动信息产品商品化;加大投入,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开发,培植龙头带动基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强信息产业人才的培训.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信息产业的形成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冰 《情报科学》1992,13(3):50-54,72
本文依据较为翔实的数据和资料,论证了中国信息产业7个方面的发展,据此认为中国信息产业已初步形成。并提出中国信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信息产业比重将越来越大并促进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宏微观决策水平,促进管理科学化;使资源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影响就业结构,信息产业本身是高就业型产业;信息产业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另一方面从事信息经营的企业大批涌现;信息产业的发展将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5.
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萍  徐健 《情报杂志》1997,16(4):41-42
信息产业是以信息为内容,以智能投入、知识转换方式取得效果,以信息服务方式影响产业结构,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信息产业这种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特性与图书馆固有的职能特性相当一致。享有“知识  相似文献   

16.
从滁州市家电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滁州市家电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路径:走产业集群和产业升级之路。  相似文献   

17.
信息产业与知识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信息产业的兴起、信息产业知识创新的几个方面以及信息产业知识创新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18.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本文分析了信息产业的国际、国内市场潜力,指出了发展我国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信息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信息产业结构具有结构的一般共性,即整体性、转换性、自身调整性及内部矛盾性.信息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的组成部分,信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实现应遵循一般合理化原则.但由于信息产业不同于传统的一次产业、二次产业及三次产业,即信息产品及信息服务的特性不同于传统物质产品及物质服务的特性;信息产业是技术密集及知识密集的产业;信息市场运作不同于传统物质的运作,因此,信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实现既应遵循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一般原则,又应坚持适合于信息产业结构特性的合理化途径.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论述了信息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并对照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概况,分析了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新时期信息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