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本文从适应地方新业态的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改造和升级路径出发,探索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兼有学科交叉特点的课程体系,探索具有新工科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期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校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视域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新常态,国家实施创新驱动的大战略,迫切需要大批新兴工程科技人才的支撑,具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高校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体,按照高校的分类管理和发展的原则,地方本科高校主要方向就是应用型大学,在转型建设的过程中,"新工科"建设也渗透当中,需要地方高校建设的高度融合。对接区域社会经济的地方高校,以专业为主的人才培养和应用研究支持地方社会,特色和优势专业是其应用型的代表,"新工科"建设的推进,也必然会带来专业建设的改变,专业建设必然会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以高质量、高产出支持和引领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3.
西藏高校如何应对新工科建设中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是目前工科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从传统工科升级改造的原则、专业体系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实践、新工科专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激励机制、搭建新工科专业大类招生和培养平台等方面,对西藏新工科建设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希望能对西藏新工科的建设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俞亚东 《知识窗》2023,(11):117-119
在发展新经济、新产业的背景下,国家对工科新型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新工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工科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对高校工科专业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文章运用“启发思辨”教学思想,在制药工程专业开设的生物医学工程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课堂辩论教学,介绍如何选择和设计辩题,如何在课前、课中组织学生深度融入课堂辩论教学,以及如何课后总结和反思,不断完善课堂辩论教学。  相似文献   

5.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的专业课程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以顺应新工科时代背景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新工科在建设的过程中,还未推广到全部的专业。这对于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不利于专业的融合性发展。本文主要立足于新工科背景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进行分析,目的是针对目前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一定调整,推动高效教育的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整体的竞争意识,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浅谈构建高校工科实践教学新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和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创立高校工科实践教学新体系,并将该体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将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对工科人才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工科实践教学的现状,讨论了高校工科实践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以及实施的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7.
主要对工科院校内的文科专业的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文科专业的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的实践和探索,提出对文科专业的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模式的改革方法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新兴产业发展,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工科专业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工科相比,新工科则是对传统工科的升级改造,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且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在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被大量需要。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典型的新工科和交叉学科。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工智能新技术,已经被迅速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文章从国家及所在广西北部湾区域层面入手,针对高职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如何更好的发展进行探讨分析,从而更好地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方性综合大学是地方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造就创新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为国家培养工科领域优秀的创新人才,使工科高校的毕业生真正成为服务工业相关领域的国家栋梁,是工科高校必须重视且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培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地方性综合大学工科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义重大深远。  相似文献   

10.
徐雪芳 《科教文汇》2021,(12):88-89,103
新工科建设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建筑学主要培养具有较强执业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设计是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提升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开阔视野以及加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过程。该文通过安徽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近年来本科生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探讨了地方高校立足自身实际开展新工科建设,探索使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方式方法、程序、收获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汤燕 《科教文汇》2014,(25):180-183
高等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高职院校文科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文科数学作为文科专业的一门工具基础课程其重要性已日益显现。针对高职院校文科数学教学情况,结合自己已有的教学体会,对高职院校文科专业数学教学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杨莎 《科教文汇》2020,(13):53-54
分类教学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有效选择。目前针对“思政课”课程的教学,大部分高校按照文科、理科、艺术类实施分类教学,专门针对师范类专业的分类教学极少。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教育要求指向性更明确,内容层次要求更高,实践性更强,因而探索构建师范类专业“思政课”课程育人体系,为教育传承培养合格的人才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姜志兵 《科教文汇》2014,(32):209-210
理工科大学文科专业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中一直占有较重要的地位,文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状况也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就业创业工作水平,通过对理工科大学文科学院的毕业生就业创业情况进行的调研分析,从拓宽渠道、营造氛围、增强指导、加强援助、推动实践等方面探索了理工科大学文科专业就业创业工作的新机制,全面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为切实增强理工科大学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姚军 《科教文汇》2014,(5):62-63
近年来,很多独立院校转设成为民办高校。如何发展好民办高等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事。很多民办高校多以文科专业为主,其中会计专业更是在很多高校都有开设,招生规模也是越来越壮观。因此如何培养会计人才,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以武汉长江工商学院为例,探讨关于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亚娜 《科教文汇》2014,(26):138-139
当下国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高职文科院校相较于工科院校、本科层次的高职院校竞争力较弱。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应该运用自身所特有的无形资本——培养方案、师资队伍、校企合作,通过完善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队伍、增强校企合作形成核心竞争力,来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16.
夏伶俐 《科教文汇》2014,(14):147-147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和普通本科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综合素质基础相对薄弱,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高职学生的核心技能通常被冠以"动手能力"强化,使倾向于以"动手"为主要优势的理科生又一次占据了高职院校"半壁江山",这给高职院校中文科生的就业带来了困惑。  相似文献   

17.
谢瑾 《科教文汇》2013,(28):63-64
ACCESS程序设计是文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根据该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学习对象的特殊性,将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专业进行增减,提倡实验室教学,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并且改革了考核方式。经实践证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新丽  张金波 《科教文汇》2013,(4):47-47,49
大学物理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基础课,在文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作用。本文讨论了开设大学文科物理课程的必要性、可行性、教学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潘瑛芳 《科教文汇》2021,(12):141-142
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经济类专业和理工类专业开设的基础课程之一,在高等数学中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人文情怀、情感意志以及核心价值观起着积极作用。该文分析了在高职高等数学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探索了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期对实现高职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林亚珍 《科教文汇》2014,(36):81-83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学好生理学将为后继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生理学学习需具备一定的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的基础知识,而这方面文科生较理科生薄弱。文理科生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各具特色,完成生理学学习是否会受到影响?本文以本院2012级护理专业丁班统招生158人为问卷调查对象,进行文理科生对生理学课程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的调查及期末考试成绩的统计,结果理科生比文科生学习兴趣更高;文理科生生理学课程学习能力有差异,尤其抽象知识理解能力有显著差异;期末考试成绩没有差异。结论:经教学干预,文理科生混合班教学不影响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