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讨论了属性有偏好的梯形模糊数型多属性决策问题针对决策者对属性的偏好信息以梯形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形式给出,属性值以梯形模糊数形式给出的情形,首先根据互补判断矩阵的权重计算公式确定各属性的权重;然后利用TOPSIS方法求得各方案与模糊理想解的相对贴近度,根据相对贴近度的大小对方案进行排序;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针对属性值为区间数的大量属性决策问题,提出考虑决策者风险偏好和属性约简的熵可靠性决策模型。首先引入风险偏好因子将决策者进行分类,然后提出基于熵可靠性的属性约简方法并提取有效属性,匹配相应的信息熵权重确定方法和排序方法进行方案排序和择优,通过案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并通过选取不同的风险偏好因子,对决策对象排序结果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决策者风险偏好程度的增加,决策属性保留个数递减;最后经算法对比表明该算法考虑决策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信息损失且计算简便。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决策者有偏好、方案的属性值为区间灰数及属性权重完全未知的灰色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解决这种灰色决策问题的方法与算法.对于属性权重完全未知,提出了确定属性权重的基于主观与客观偏差的最小化优化模型.该决策方法既利用了客观信息,又尽可能地满足决策者的主观愿望.文中实例分析说明了所提出的灰色关联决策方法的合理性及其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权重区间数的多指标随机模拟决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研究了决策者给出指标的权重都为区间数条件下的多指标群决策问题,提出了逆序概率的概念,建立了这类决策问题的随机模拟决策方法,并通过例子进一步说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为决策方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针对多个决策者偏好集结的问题,对优势关系粗糙集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多决策者最小偏好组合的概念。在给定一致性标准的情况下,通过求最小偏好组合的下近似,得到群体的偏好。进而,通过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一种对方案有偏好的灰色多属性决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帅 《内江科技》2008,29(2):33-33,115
文章研究了属性权重完全未知、属性值和对方案的偏好值以区间灰数形式给出的多属性决策问题,基于主观偏好值与理想最优方案客观偏好值(属性值)的偏差距离最小化建立一个单目标规划模型,通过求解此模型得到属性的权重,进而计算出各方案与理想最优方案的灰色区间关联度,即可得到方案的排序结果,最后通过算例说明模型及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多元化公司业务组合规划决策问题一直是公司战略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在分析传统决策方法缺陷的基础上,引入母合优势思想,通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对母合匹配定性分析模型进行量化改造,并结合实例给出了多元化公司业务组合规划决策的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相似文献   

8.
针对只有部分权重信息且属性值为三角模糊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最终权重的确定进行了研究,给出一种新的主客观赋权方法,该方法首先基于决策者的主观偏好,对部分主观权重信息进行局部优化,然后利用组合赋权方法求得属性最终权重。该方法考虑到主客观属性权重的实质,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出主、客观程度,实例证明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9.
基于模糊语言群体决策方法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雄 《科技管理研究》2007,27(10):103-105
科研项目立项评估属于多属性群决策问题。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模糊语言群体决策方法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模型,该模型使用FWGA算子对专家所给出的各备选科研项目的属性模糊评估信息根据其重要性程度进行集结,在此基础上,再利用FOWGA算子对各专家所给出的对应于同一备选科研项目的综合模糊评估信息进行集结,描述了具体的计算过程,并进行了应用实例分析,为客观、科学地评价和优选科研项目提供一套更加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新产品开发项目成本、激励成本、知识转移量与工期等概念及其关系进行界定;构建了考虑知识转移的新产品开发项目工期—成本多目标调度模型;提出了基于优先规则的多属性决策方法;对实例给出三种知识转移激励成本方案,利用本文所提方法对不同激励成本下的项目调度方案进行偏好排序,并做出最小化工期和成本的项目调度和激励决策。  相似文献   

11.
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构建基于多属性区间数优势关系的精益实施效果评价体系。选取实施精益生产的福田汽车、东风汽车、一汽轿车等十大公司作为分析对象,利用2010-2012年的数据,从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增长率、销售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及顾客满意度等五个方面对其精益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给出各企业精益实施效果的优劣排序,并依据结果对各企业的精益实施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成果为制造企业科学评价精益实施效果及企业间就精益实施效果进行比较提供工具与平台。  相似文献   

12.
杨慧秀  张亚莉  徐祎飞 《软科学》2011,(10):91-93,100
通过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分析对504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工作支持、员工价值认同和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分层回归的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工作支持、员工价值认同对职业倦怠具有较强的预测作用;进一步的优势分析表明,预测职业倦怠时,工作支持的贡献更大,占已知方差的55.5%。  相似文献   

13.
王成金  张岸 《资源科学》2012,34(9):1688-1697
任何区位的土地属性都存在分异和区别,由此形成了不同水平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而交通设施规模及空间网络是影响土地属性与建设适宜性分异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尺度,构建了交通优势度的评价方法,宏观尺度侧重各类交通设施综合优势水平的总体评价、物理空间分析与大尺度分异特征。微观尺度采用栅格方法进行精细评价,注重地形高程和坡度等自然因素对交通优势度的修正影响,形成集人文与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然后,选择玉树地震灾区作为案例区,从地震影响区和重灾区两个空间层级,深入分析交通优势度的等级结构及空间分异。最后,根据交通优势度的分异性,分析各区位土地资源对人类社会活动的适宜性差异,尤其是充分考虑地形高程和坡度等自然因素,并以建设适宜性突出和明显的土地资源为主体,对建设适宜水平较高、空间连续且面积较大的区域进行划定,相对精准地勾勒出城镇建设、居民点选址及产业布局的适宜区位与范围。  相似文献   

14.
15.
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和技术创新模式演变具有协同性。发展中国家产业集群与技术创新的协同演进满足反向双驼峰模型,即第一轮的发展高峰是以市场需求拉动为主导的,而第二轮的高峰是以技术推动为主导的。发展路径由市场主导向技术主导的转变是发展中国家实现集群升级和技术追赶的关键转折点。斗南花卉产业集群经历了上述两个发展阶段,先由市场的扩张发展带动产业集群的配套完善和技术的适应性创新,而后以自主品种的开发推动集群由生产基地向技术中心和创新中心转变。  相似文献   

16.
隐性知识是知识的核心,把隐性知识显性化出来也是创造知识的重要环节。社会性软件的出现,促进了知识的积累和创造。在社会性软件构建的环境下,从社会认知心理、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和社会网络弱链接等三方面分析社会性软件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家尺度元素流动的主导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艳  石磊 《资源科学》2009,31(8):1286-1294
本文估算了2005年中国国家尺度上77种元素的流动情况,并与全球尺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就元素流动规模顺序而言,中国与世界一致,即净初级生产量最大,化石燃料次之,生物质燃料最小,但每种流所占世界的比例并不相同,化石燃料燃烧与矿物采掘最高,均约为世界的1/5,其中煤炭更高达38.4%;②由人为流主导的元素在中国尺度上有59种,世界尺度上有54种;中国尺度与世界尺度主导因素一致的元素有62种,其中人为流主导的有49种,自然流主导的有13种;③两个尺度上流动规模最大的十种元素有所差异,其中中国尺度有铝无硫,而世界尺度正好相反:流动规模大的元素多为自然流主导,总流动量大于1×108t的前10种元素有7种为自然主导;小于1×108t的66种元素有55种由人为流主导.  相似文献   

18.
局部α-双对角占优与非奇H-矩阵的充分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阳  魏晓丽  宋立军 《科技通报》2007,23(2):155-159
给出了局部α-双对角占优矩阵的相关概念,在严格局部α-双对角占优及不可约局部α-双对角占优矩阵的条件下,获得了非奇异H-矩阵的实用判别准则,并用数值例子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9.
《软科学》2018,(3):20-24
基于中国1997~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政府主导、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政府主导这一经济特征使得城乡资源配置和经济政策存在扭曲,城乡收入差距被显著扩大,而且在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地区这种效应更强;产业结构合理化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因城乡收入差距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产业结构高级化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倒"U"型特征;在考虑到产业结构变迁的政府主导这一性质后发现,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变迁可以显著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进一步讨论了政府主导、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区域异质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The notion of dominant designs refers to dominance in the market, hence the literature on dominant designs ignores the selection process that already takes place in pre-market R&D stage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is paper we address the question to what extent pre-market selection takes place within an industry and how this may lead to dominance of one design over others before the market comes into play. Furthermore we study what selection criteria apply in the absence of actual market criteria. We do so through a historical analysis of design paths for hydrogen passenger cars.We argue that prototypes are used by firms in their internal search process towards new designs and at the same time as means of communicating technological expectations to competitors and outsiders. In both senses, prototypes can be taken as indicators of design paths in the ongoing search process of an industry.We analyzed the designs of prototypes of hydrogen passenger cars from the 1970s till 2008. A database is compiled of 224 prototypes of hydrogen passenger cars, listing the car's manufacturer, year of construction, hydrogen conversion technology, fuel cell type, and capacity of its hydrogen storage system. The analysis shows to what extent one design gained dominance and which strategies were adopted by the firms in their search processes.We conclude that indeed a dominant prototyping design has emerged: the fuel cell combined with high pressure gaseous storage. Actual and expected performance acted as selection criterion, but so did regulation and strategic behaviour of the firms. Especially imitation dynamics, with industry leaders and followers, is a major explanatory factor. Our main theoretical claim is that the selection of a dominant prototyping design is based on an interaction of sets of expectations about futur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ical components and regulatory pressure that results in herding behaviour of the fi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