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亮  何凡能 《资源科学》2020,42(4):661-671
随着全球变化的加剧,自然灾害日益频发,灾后恢复重建得到广泛重视。恢复重建规划作为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公共政策,对其开展实施评估将有利于保障恢复重建的高效实施与灾区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实施评估相关进展了解研究现状,为后期构建综合性的评估技术提供基础。结合对国内外恢复重建规划实施评估理论、内容与方法的整理分析,对比归纳各类规划实施评估的经验与不足,结果表明:目前规划实施评估主要以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传统规划为主,由于灾区具有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经济脆弱等特征导致恢复重建规划实施评估面临更多挑战;现有评估多以传统规划评估理论为基础,需要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灾害经济学理论等完善自身理论体系;评估内容较多关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要素,还需对社会公平、文化保护等予以关注;评估阶段多关注规划实施结果,较少关注规划实施过程与实施影响;评估方法在各个阶段存在差异,定性与定量方法有待综合运用。未来需要通过设计全阶段的评估流程,构建综合性评估体系与开展灾后可持续性评估以提升评估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政策的需求与供给存在差异,执行效果与政策设计预期也有背离,亟需认识与理解这些矛盾的现象及其背后的原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要素完善与运行优化的"政策内涵—政策功能—政策目标"传导机制进行研究,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层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政策文件探讨存在的问题;运用博弈思想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供给、政策执行、政策寻租及政策争取等给予探讨与解释;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政策设计与实施上还需要从系统设计、执行强化、协同机制及效果评价4个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自2000年以来创新创业逐渐成为热点问题,中央和地方相继出台各项创新创业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的发展。本文基于2000—2017年1382条中央及地方创新创业政策文本,分析中国创新创业政策变迁过程及扩散机制。研究发现,中央与地方创新创业政策变迁都经历了三个过程:中央政策经历了政策酝酿、政策探索和全面推进三个阶段,地方政策由试点阶段、试点扩散阶段发展到全面扩散阶段。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之间、各地方政策之间的扩散机制具有显著特征:前者呈现出从"地方先行试点"到"中央认可"再到"全面推进地方实施"的政策扩散路径,后者呈现出创新创业"先行试点"地区带动周边地区的"多同心圆"政策扩散模型,整体符合政策扩散S形曲线,这种政策扩散机制成为地方创新创业政策效果显著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王宝成 《科教文汇》2011,(10):203-204
政策执行偏差主要表现为敷衍执行、附加执行、损缺执行、异化执行、照搬执行和拒不执行这六种表现形式。究其原因,政策执行偏差是政策本身质量、政策执行主体缺陷和政策执行机制缺失共同作用导致的,因此,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必须强调提高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化政策执行主体、完善政策执行机制,以避免政策执行偏差。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建立比较完善的海外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但对于政策的执行效果仍然缺乏全面的分析。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所制定的海外科技人才政策为对象,根据现有的权威调查和统计数据,尝试对部门的有关政策进行相对独立的多角度评估,以客观展示我国海外科技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完善NSFC海外人才政策和科技政策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区域知识创新网络问题解析与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和知识创新网络特征分析出发,基于环渤海区域知识创新网络现状分析,指出存在资源配置低效与核心功能缺位等主要问题,围绕问题剖析环渤海区域创新资源的体制割裂;知识创新链、技术创新链、产业链相互脱节;"点对点"线性模式的产学研合作等成因,提出环渤海区域知识创新网络机制与体制建设的目标、关键点与实施路径,进一步针对环渤海区域知识创新网络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实施的关键因素以及推进实施的主要措施进行了政策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科技政策执行的制度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策推进机制、联动协调机制、考核机制、反馈机制几个主要环节,探讨构建地方科技政策执行的制度机制及其作用,通过保障科技政策执行有力的制度机制,发挥科技政策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实现科技、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江西省鼓励科技人员"双创"的有关政策出台后,对省内25个省属独立科研院所共2 500多名科技人员开展政策执行效果跟踪调研,在国内现有政策执行模式以及修正的"模糊-冲突"模型基础上,从政策执行主体入手剖析"双创"政策执行进程,发掘影响"双创"政策执行成效的关键性因素,提出提高"双创"政策执行成效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使用ROSTCOM、NetDraw和UCINET软件对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进行共现分析。结果发现:乡村振兴政策发布量呈现阶段性特征,南、北方发文量基本相当,东、西部发文量有待提高;相关政策主要以通知和意见为主,政策文件涉及范围较广,但联系较为松散;相关政策文本的关键词可以聚类为统筹安排与基础建设、全面推进与特色发展、机制创新与制度供给、农产品经营主体培育与经营体系构建、规划引领与重点突破、加大力度与强化落实6个方面;相关政策自身蕴含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速度和质量相统一的原则。据此,应构建各级政府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政策协调与沟通机制和政策交流互动机制,加强目标管理以及过程监督与评价。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30年山东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50年来,山东科技创新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纵观其发展过程,可大体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科技战线拨乱反正,科技工作恢复重建;第二阶段:1985~1992年,实施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工作全面推进;第三阶段:1992~2005年.加强科技政策建设,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四阶段:2006年开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  相似文献   

11.
董丽娟 《科教文汇》2014,(4):193-193,195
近年来地质灾害频发,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雅安的芦山地震,每一次地震都会给儿童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并在身心、认知和精神上表现有一定的创伤应激障碍,因此,需要针对地震灾区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创伤的反应特点,提出具体的护理措施,着重分析人文关怀在灾区儿童心理干预中的运用,以及人文关怀对灾区儿童心理重建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人们对地震风险承担机制的思考,保险作为一种化解风险的手段,不能被有效运用于地震风险的分散。本文通过对国外地震保险基金设计模式的分析,旨在探索一种能使保险业在抗震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路径,主张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地震保险基金,充当我国地震保险的再保险人,增强地震风险承担能力,确保地震一旦发生,灾区人民能够通过保险渠道获取稳定的重建资金,从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13.
重建规划的前瞻性: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布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大地震及次生山地灾害,给灾后恢复重建带来多种困难。认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变化特征是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很显然,山区承载力具有国家性。重建工作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并在重建规划指导下,逐步实现山区人口合理布局的调整,慎重对待迁建问题,要继续深化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研究,开展地震次生山地灾害链形成机理、防治与预警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应急药品供应系统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急药品是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资,为了解决汶川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应急药品供应中存在问题,文章对应急药品供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理清应急药品供应的因果关系,构建了应急药品供应系统的SD模型,以汶川地震的胶体输液供应为例模拟了应急药品筹供情况,为突发事件应急药品供应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论人居安全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灾后恢复和重建把人居安全作为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但对于什么是人居安全,如何实现人居安全,尚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为此,我们对人居安全涵义及构建方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人居安全的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重灾区生态退化及其恢复重建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境内发生的里氏8.0级大地震是我国大陆历史上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灾害干扰事件。不仅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也使区域生态功能衰退显著。本文在分析地震灾区基本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了重灾区目前比较突出的生态退化问题与恢复重建任务,提出了灾后生态恢复重建对策。  相似文献   

17.
马国栋 《学会》2009,(5):3-6,28
5.12汶川地震带来了一次罕见的自然危机。环境非政府组织应急而行,主动承担起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社会责任,以积极的姿态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这无疑为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风险应急和治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该文试图展现地震及震后环境非政府组织救灾行动的基本形貌,并对其表现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8.
秩序是自然界、社会进程以及思想精神层面中存在某种程度的协调性、连续性和确定性。重大自然灾害是一场秩序大地震:它动摇和颠覆了灾区的自然秩序、社会秩序与精神秩序。因此,灾后重建不仅仅是物质家园的重建,更重要的是秩序的重建。秩序的重建使人与自然关系重新和谐、人与人关系重新协调、人与自我关系重获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刘洪江  兰恒星 《资源科学》2012,34(2):345-352
"5.12"震后,崩塌成为灾区严重的次生灾害类型之一,本文探讨其成灾模型、灾害模拟及危险性评价方法。通过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①通过崩塌动力-运动学分析,建立其成灾过程模型,并基于GIS环境开发了崩塌模拟扩展模块RA(RockfallAnalyst),可获取山地复杂地形区崩塌运动路径、频率、速度、能量、跃高等致灾关键信息,实现区域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②将RA应用于"5.12"汶川极震区都-汶公路的崩塌灾害模拟中,利用震后第10天即2008-05-22日2.5m分辨率的SPOT5遥感影像提取了崩塌信息源,采用1∶5万DLG地形图生成DEM及下垫面信息,进而模拟分析汶川地震灾区都汶公路灾后重建中面临的崩塌问题,实现了都汶公路主要危险区段映秀沙坪关-绵篪段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③都汶公路崩塌灾害模拟及评价结果表明,崩塌灾害暴发主要集中于两个区域,一个是沙坪关-彻底关-皂角沱,另一个是羊店村-大坪-飞沙关。崩塌灾害模拟的结果表明映秀至绵篪段的公路崩塌风险集中在连山村至草坡一段,在彻底关和桃关达到最大;其中彻底关于2009年7月29日发生了严重的崩塌灾害,说明模拟方法及结果具有较好的可信度。模拟及评估方法对于崩塌灾害风险管理及控制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