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依靠行政手段来压低要素价格已经无法带来竞争力;因此,要素市场价格扭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的研究重点,制造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未来发展方向非常重要。本文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已上市的1 274家制造业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选取2011—2015年财务数据确定时间趋势;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在资本、劳动生产要素价格方面存在较大扭曲;随着金融管制逐渐放松,资本要素扭曲有所缓解,而劳动要素价格扭曲却有恶化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力流动存在玻璃门障碍。  相似文献   

2.
李德山  邓翔 《科学学研究》2018,36(4):654-661
创新发展是释放“改革红利”的重要手段,只有打破要素和资源的瓶颈,才能激发创新的活力。本文通过引入要素相对价格来研究价格扭曲、资源错配和创新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首先采用Global Cost Malmquist Luenberger指数模型将创新生产率进行了分解,然后利用面板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我国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制约我国创新生产率进步的首要因素是资源配置效率,价格扭曲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化率、对外开放度、人力资本水平可以改善创新效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贸易自由度反而导致了创新效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3.
本文梳理了技术变迁路径依赖或“锁定”的发生过程与形成机制;以中国葡萄酒产业1998-2014年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度葡萄酒产业技术进步状况;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讨论深化开放中中国葡萄酒产业技术锁定效应及要素资源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中国葡萄酒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速度为12.40%,整体技术水平是提升的,生产率增长是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2)进口贸易对要素资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导向作用十分明显。葡萄酒进口每增加1%,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使用分别增加0.35%和0.143%,出口贸易对要素资源配置的弱化作用明显,中国葡萄酒产业国际竞争力低下。(3)葡萄酒产业发展中存在明显的技术锁定效应,且人力资本是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锁定的主要影响途径。要素资源的提高将有利于中国葡萄酒产业摆脱开放中锁定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本文从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两个角度探讨要素价格扭曲与技术进步方向的关系,并采用1998—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要素价格扭曲度与技术进步方向指数,进而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要素价格扭曲通过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资本偏向型技术均产生抑制作用,且总体效应为负;由变系数模型估计发现要素价格扭曲的影响存在显著地区异质性。研究的结论为全面理解要素价格扭曲对技术进步方向的作用提供实证基础,同时也为如何更好实现长期经济增长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5.
哲学上对事物成败的因果论断多有探讨,认为内因与外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决定要素,而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但关于内外因关系决定论在经济学的应用少有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为此,本文拟分析在中国的创新技术进步中,究竟是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还是“外求”方式带来了中国的技术进步。本文认为,“内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自我技术创新与自我创新环境的培育带来本国技术进步,而“外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对他国技术的模仿、借鉴与引进,带来本国技术进步。在对文献进行综述并定义技术进步的内外求方式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现有文献虽然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内求”或“外求”的其中一种方式,但少有研究把内外求技术进步的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展开分析的。虽然强调了资源配置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但缺乏把“内外求”要素纳入一个模型并同时考虑资源配置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即缺乏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并细化其内涵与影响的研究。本文拟进行阐释,首先把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和外求方式予以细化并量化定义,分别用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衡量内求方式,并用IFDI研发资本存量、OFDI研发资本存量、国际贸易研发资本存量衡量外求方式。把市场机制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政府调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纳入模型进行研究。利用2008年-2015年中国各省份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逐渐加入变量的回归方法,首先探讨全样本的情况,为分析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影响,适时的加入了市场需求、市场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内外求”技术进步要素的交乘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情况。研究发现,无论是依托中国自主创新的“内求”方式还是依托对外国先进技术学习模仿的“外求”方式,都能够有效的带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内求”方式起主导作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等市场机制要素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府调控要素能够扭曲“内求”与“外求”技术进步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且这种扭曲效果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受时间效应及省份地区效应的影响。在新时代为推进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技术研究能力与加强自我创新环境的培养,在“内外求”要素中,重视二者的前提下,重点强调“内求”式技术进步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松懈地向他国学习已有的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6.
詹国辉  李泽恺 《科研管理》2018,39(6):96-102
智力资本已成为技术创新竞争力的核心载体。文章基于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的基础模型,厘清了智力资本的国际化外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实证发现,智力资本外流会对“本体国”的技术创新产生显著性正向影响,且比汇款效应,教育激励效应和网络效应更显著。进一步地以“门限特征”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了经济发展水平和研发投入水平与智力外流技术创新效应呈U型关系,人力资本水平和技术差距与智力外流技术创新效应呈倒U型关系。为此,通过相应的路径和制度安排来推动智力资本外流效应的有效性发挥,力图达成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革新与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要素价格扭曲影响自主创新的中间传导机制,并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一元多重中介效应模型的检验方法,考察要素价格扭曲如何通过影响研发模式进而对自主创新产生抑制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存在明显的要素价格负向扭曲,会导致高技术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倾向于用技术引进来代替自主研发,这种研发模式出现的模仿创新偏向是抑制自主创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以及两个中介变量之间的二次传导问题进行稳健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  相似文献   

8.
基于拓展的生产函数模型,采用39家上市新能源企业2011—2019年的投入产出微观数据,测算资本、劳动、技术和知识4种要素在新能源企业中的市场配置现状,结果显示:我国新能源企业4种要素的投入均存在价格扭曲,其中技术要素价格扭曲最为严重,劳动力要素配置效果最佳;并且除劳动力要素外,其余要素价格扭曲度呈逐年波动上升趋势.结合半对数模型对各种要素市场配置扭曲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发现企业规模和企业资本劳动比对要素价格扭曲具有改善作用;企业年龄的增大会加剧资本要素市场扭曲,但会抑制技术要素扭曲;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会使4种要素市场扭曲态势恶化,其中对技术要素的扭曲促进作用最强.为新能源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梁任敏  蒙昱竹  赵庆 《科研管理》2020,41(12):70-81
哲学上对事物成败的因果论断多有探讨,认为内因与外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决定要素,而其中内因起主导作用。但关于内外因关系决定论在经济学的应用少有研究,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可见,创新的重要性,为此,本文拟分析在中国的创新技术进步中,究竟是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还是“外求”方式带来了中国的技术进步。本文认为,“内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自我技术创新与自我创新环境的培育带来本国技术进步,而“外求”式技术进步指通过对他国技术的模仿、借鉴与引进,带来本国技术进步。在对文献进行综述并定义技术进步的内外求方式的基础上,本文发现,现有文献虽然研究了技术进步的“内求”或“外求”的其中一种方式,但少有研究把内外求技术进步的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展开分析的。虽然强调了资源配置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但缺乏把“内外求”要素纳入一个模型并同时考虑资源配置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即缺乏把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方式纳入一个模型,并细化其内涵与影响的研究。本文拟进行阐释,首先把技术进步的内求方式和外求方式予以细化并量化定义,分别用研发资本存量、人力资本存量衡量内求方式,并用IFDI研发资本存量、OFDI研发资本存量、国际贸易研发资本存量衡量外求方式。把市场机制的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政府调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主要的资源配置方式纳入模型进行研究。利用2008年-2015年中国各省份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并采用逐渐加入变量的回归方法,首先探讨全样本的情况,为分析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影响,适时的加入了市场需求、市场供给、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内外求”技术进步要素的交乘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情况。研究发现,无论是依托中国自主创新的“内求”方式还是依托对外国先进技术学习模仿的“外求”方式,都能够有效的带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但“内求”方式起主导作用。供给侧结构性调整、需求侧结构性调整等市场机制要素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政府调控要素能够扭曲“内求”与“外求”技术进步要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且这种扭曲效果在中国的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具有地区差异,受时间效应及省份地区效应的影响。在新时代为推进技术创新,一方面要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自我技术研究能力与加强自我创新环境的培养,在“内外求”要素中,重视二者的前提下,重点强调“内求”式技术进步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松懈地向他国学习已有的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10.
殷宝庆  肖文  刘洋 《科学学研究》2018,36(8):1395-1403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绿色研发投入影响“中国制造”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从产业高度、出口部门碳生产率与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三个维度综合测度“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并利用我国30个省级层面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2002-2015年间“中国制造”升级水平呈现先下降后缓慢上升的“V”型曲线特征,并依照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依次递减。②平均看,绿色研发投入与“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之间符合“U”型关系,即绿色研发投入强度由弱变强,将对“中国制造”升级水平产生先削弱后提升的影响。绿色研发投入对“中国制造”升级的影响在不同经济地带、不同人力资本水平地区、不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③全球价值链嵌入度和资本密集度对“中国制造”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对“中国制造”升级的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潘毛毛  赵玉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171-2182
互联网融合正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升级,是实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2009-2017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互联网融合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检验了人力资本结构在这一影响过程中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与互联网在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的融合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主要是通过优化企业内部资本要素配置实现的;互联网融合与人力资本结构存在互补效应,高技能人才占比增加强化了互联网融合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内部资本和劳动要素配置效率的作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在市场层面的融合程度低、质量差和高技能人才占比低、增速慢是当前中国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结论从微观层面提供了互联网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证据,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基于技术创新理论与知识资本理论,首先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机制,以及基于知识资本的中介作用机制,其中将知识资本界定为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和创新设施资本三个维度,之后利用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从直接影响机制看,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该影响效应存在着行业异质性;从制造业行业异质性视角看,制造业服务化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并不显著,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却是显著的,但影响效应不存在着差异性;从服务要素投入行业异质性视角看,低端服务要素投入对技术创新的服务化效应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高端服务要素投入则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从中介作用机制看,研发资本、人力资本和创新设施资本是制造业服务化影响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渠道,其中创新设施资本的中介作用效应最大,研发资本的中介作用效应最小。  相似文献   

13.
区域创新平台的企业参与机制研究 P /P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陆立军  郑小碧 《科研管理》2008,29(2):122-127
本文研究了产业集群内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两者不同的区域创新平台参与机制。在两类企业共同的“一般动力机制”之外,它们各自还有不同的动力机制,前者是一种“联网机制”,后者是一种“技术利用机制”。正是基于两类企业不同的动力机制,应有侧重地使用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控制机制对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参与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以使企业成功跨越“参与陷阱”,消除创新网络结构失衡,最终使其高效参与区域创新平台的建设和运行。  相似文献   

14.
杨丽君 《科研管理》2019,40(10):161-168
经济理论服务于经济实践,目前需要理论上为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多的经验借鉴。本文对三个知识溢出效应指标,结合制造业进行了新的概念界定。把一些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应用到本文的研究主题上,构建了全新的适合“中国本土”的理论研究框架。实证分析采用三维动态模型,摒弃了传统的二维静态模型。通过定量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之策,以指导实践。政策建议中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制造业空间“热点”和“冷点”的集聚,在更大空间范围上,正是“热冷”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的锁定效应解锁,需要依靠政府更有力的制度供给;时间性制度滞后变量影响不显著,需要更为关注人为因素的制度滞后所导致的制度供需结构性矛盾;制造业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区域之间的合作有利于知识溢出;发挥内在经济与外在经济效应,加快制造业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制造业垂直纵深升级发展等。供给侧改革中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失业问题,政府不应缺位,提出“予千金”,不如“授一技”的观点,来避免失业率的大幅上升。  相似文献   

15.
郑明贵  董娟  钟昌标 《资源科学》2022,44(3):536-553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型企业转型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0—2019年中国资源型上市企业财务数据,采用LP法测算其各年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及变化趋势,构建了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面板模型,从要素投入结构视角检验资本深化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①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但增长率偏低且整体呈下降态势,表明资源型企业发展缓慢,面对新发展、新阶段的竞争力不足;②资源型企业资本深化水平不断提升,深化速度明显加快,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这种抑制效应在上游开采业、能源企业、快速资本深化时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和国有资源型企业中更为突出;③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产能过剩效应是资本深化抑制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传导机制,同时由于创新投入对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较低,创新惰性效应虽存在但传导作用有限;④进一步研究发现,资本深化对组织资本较高和融资约束较低的资源型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更小。本文研究结论对资源型企业要素配置决策和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选用2000—2016年我国30个省市的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要素市场扭曲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资本、劳动力市场要素价格扭曲现象普通存在;第二,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价格扭曲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升级存在着负向关系;资本要素价格扭曲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升级为负向影响,而劳动力要素价格扭曲对其产生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和研发“加速化陷阱”理论,利用111家中国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1999-2005年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专利的申请数据以及2001-2006年的财务数据,使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专利产出与后续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与主营业务利润的关系,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关系都表现为“倒U型”,表明过高水平的专利产出不但无法进一步改善企业绩效,反而会降低企业绩效,即专利研发中的“加速化陷阱”现象是存在的。本研究对于促进企业正确制定专利研发计划,提高研发活动的产出效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核心技术“空心化”一直是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与自主创新的“软肋”和“瓶颈”,破解这一窘境亟需针对核心技术内在结构(What)与突破模式(How)问题的理论解答。本文通过对“清华-绿控”2000~2016年AMT技术突破过程的纵向案例的深度分析,发现核心技术经历了从功能性核心技术到性能性核心技术再到可靠性核心技术的演化路径,而与之相对应的组织学习顺序经历了先播种型、再播种型、最后由咨询型过渡为独奏型的演进历程。研究结论解构了核心技术“黑箱”的内在结构,基于学习顺序视角解析了核心技术的突破模式,并将技术追赶研究从产业或企业路径的宏观动因分析推向技术结构与学习顺序交互的微观层次解析,对我国制造业从大到强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端人才的地理流动、空间布局与组织集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高端人才在国别、区域、机构和部门的环流和聚集是一种积极的利益共享机制,既是创新资源和高端人力资本优化配置的组成部分,更是全球化时代知识传播和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利用1994-2014年“国家杰青”获得者和1999-2014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数据,对共计5074名学者的职业流动情况进行追踪,获得626名具有职业流动经历的学者样本。通过分析其职业流动路径,发现:高端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总体符合“孔雀东南飞”的特点,东南部的人才环流形态初步形成;人才流动中的“中西部危机”和“东北部困境”的典型表现是严重的人才逆差;从组织视角来看,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是高端人才的主要输出地,高校则是主要的接收地,其中的“精英大学”是高端人才的主要聚集场所;在周期和时间序列上,高端人才出走存在“七年之痒”和“47岁现象”,且有日益提前的趋势;高端人才出走与学术资本获得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与行政资源与经济资本的关联较松散。促进高端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需要解决市场失灵以及公共政策合法性和失范问题。  相似文献   

20.
曲彤  卜伟 《科学学研究》2019,37(8):1405-1414
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出发,采用“产业政策--投资者关注--企业创新策略选择”这一研究思路,以2011-2015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Multinomial Logit-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产业政策对企业创新策略选择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与发明专利相比,产业政策的“资源效应”显著增加了企业非发明专利申请的数量。我国证券市场具有典型的投资者有限理性特征,产业政策会带来“投资者关注效应”,当市场有效性不足时会进一步诱使管理层选择低质量的创新策略。对于非国有企业以及不具有政治关联的企业而言,产业政策引致的“投资者关注效应”是诱使其选择低质量创新策略的主要原因。研究结论为更好地引导产业政策和证券市场共同提升企业实质性创新能力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