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吴欣桐  陈劲 《科学学研究》2019,37(9):1671-1679
创新管理的理论研究需要随着现实情境和理论演进而不断拓展。对创新管理范式进行性别化的解构和重塑,是在创新管理研究成果之中加入性别维度、进行理论的性别化再建构和反思,有助于提升创新成果的质量、承担对两性的责任、实现社会普惠。性别化的创新管理,融合了女性主义科学史、性别与科学技术、性别与管理实践、性别与创新实践、创新管理的理论成果,是以创新全过程模型为基础,通过“修正制度、修正知识和修正数量”三种性别化创新策略,对创新战略制定、创新计划制定、创新项目组合、创意发展、研发和设计、生产制造、商业化和阶段性调整八个阶段实现性别化解构和重塑,从而解决原有创新管理过程的性别盲视问题、不断修正和完善创新管理的性别价值倾向性,实现创新管理中多元融合的可行性、提升人文关怀和道德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男性和女性存在的生物学差异,人们倾向于认为两性同样存在社会差异和价值差异,导致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非制度化的道德规范对道德的僭越。性别偏好问题体现在很多方面,对学生心理发展和道德教育造成不良影响。性别偏好背后隐藏着道德教育的很多弊病:文化障碍、功利性和过度量化。在此基础上,为改善性别偏好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3.
“技术与性别”论题是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研究新的关注点。作为与传统技术哲学研究不同方式出现的、对技术以“他者”方式进行的理论反思,技术的“性别研究”,可以获得对技术以及创造并使用技术的“性别化的人类”更全面的理解。它先后历经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对传统技术史进行性别反思,认为需要对技术史中被忽视的女性技术发明家进行“补偿式”研究。其次则试图在社会与文化结构中探讨作为一种社会因素的“性别”对技术的建构过程。考察技术与性别关系,应既包括作为动态的技术过程中的性别因素,还须包括作为静态的技术制品与技术知识中的性别因素。反思技术的性别化问题,并不是要从技术的“男性化”时代逆转为技术的“女性化”时代,而是要力图建构“性别和谐”的技术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技术与性别"论题是技术哲学与技术社会学研究新的关注点。作为与传统技术哲学研究不同方式出现的、对技术以"他者"方式进行的理论反思,技术的"性别研究"可以获得对技术以及创造并使用技术的"性别化的人类"更全面的理解。它先后历经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对传统技术史进行性别反思,认为需要对技术史中被忽视的女性技术发明家进行"补偿式"研究;其次则试图在社会与文化结构中探讨作为一种社会因素的"性别"对技术的建构过程。考察技术与性别关系,应既包括作为动态的技术过程中的性别因素,还须包括作为静态的技术制品与技术知识中的性别因素。反思技术的性别化问题,并不是要从技术的"男性化"时代逆转为技术的"女性化"时代,而是要力图建构"性别和谐"的技术发展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杨雪  陈冰 《大众科技》2009,(12):207-207,203
社会文化往往根据生理性别对两性作出社会性的划分,使得两性分化越发明显。建构论对此提出质疑,使人们看到了父权文化对两性的约束。这成为了两性运动结盟的前提。女性运动的进步,男性运动的出现,性别的平等运动需要两性共同参与和合作,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完整。  相似文献   

6.
性别偏好是科学社会学和科学计量学中重要的研究话题,已有的研究多数针对科学论文合著中的性别偏好问题进行研究。作为科学-技术镜像关系的自然延伸,对专利发明人合作中的性别偏好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技术研发团队的合理构建。基于美国专利数据库,融合多种方法构建了发明人的性别数据集。同时,选取发明主导人(第一发明人)和参与人作为研究对象,并运用Kruskal-Wallis方法分析并检验了发明人合作中的性别偏好。研究表明,发明人团队中广泛存在"同质性"合作偏好的现象,即男性更愿意与男性合作,而女性则被动地只能更多地与女性合作。纾解"同质性"合作偏好,打破两性发明人之间存在着的刻板合作偏好模式,改善女性在发明人中代表不足的状况,对构建良好的合作创新环境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科技创新的责任治理:从开放科学到开放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推动发展同时产生潜在社会负外部性,引发研究与实践对科技创新治理的关注,以实现科技创新的社会责任。"开放"作为一种组织机制引发了特定创新活动从参与主体、过程演进、环境交互、到结果评价等方面的重审。研究基于责任式创新视角,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构建了与之相适配的开放科学、开放战略、及开放社会为基础的科技创新责任治理开放机制框架,并聚焦争议性科学研究(预防性基因编译与生殖性克隆)和争议性技术创新(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案例予以论证。研究认为责任式创新视角下科技创新的治理需考虑特定科技创新活动面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界面交互与差异化责任准则匹配;开放作为一种核心机制,对应科技创新从科学研究到社会发展的阶段过程,可建构与之相适配的开放科学到开放社会的治理机制,从而为科技创新的责任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8.
吴欣桐  陈劲  梅亮 《科研管理》2019,40(3):133-142
由于性别的社会建构属性、创新成果形式的多元化,传统的“性别影响评估”作为一种政策分析工具,已经无法完全适用于评价实体和非实体创新成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从过程视角出发,提出“创新管理中的性别影响评估”,包含了筛选、设计、审查和价值实现四阶段和评估工具包(投入-产出-影响模型、影响评估标准矩阵和空间递推矩阵)。随后,以失能老人辅助器具的市场探索为例,将性别影响评估应用于该行业。创新管理中的性别影响评估为创新成果本身及其外溢的社会性别影响提供客观评价和反身思考的机会,促进创新成果达成两性共享、服务社会以及社会普惠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在跨性别交际中,性别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影响着不同性别的语言运用规则,而且制约着他们交际的言语风格。然而来自不同文化的两性在进行交际时,往往因文化和话语风格的不同而产生交际失误。本文首先从分析性别文化与两性话语风格的差异入手,然后结合这两方面着重从语用角度对跨性别交际中的交际失误现象进行探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试图找出解决跨性别交际失误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现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性别平等的政策,而且可以看到性别歧视的现状;推进性别平等与扩大性别差距的措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性和矛盾性。本文运用社会性别视角,从法律法规、社会环境、两性状况和大众传媒四个方面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11.
包容性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成果惠及社会大多数人的引擎,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包容性创新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创新驱动发展一脉相承,因此,如何驱动包容性创新已成为创新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包容性创新概念、内涵与特征进行界定,并归纳其与精英创新的不同;然后从商业模式、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影响因素、影响作用等5个视角对现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系统的评介;最后,在指出现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国立科研机构之于国家创新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关于国立科研机构制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却长期以来被忽视。今天,在美、德等国反思其国家实验室的发展定位与模式,以及中国政府开启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关于国立科研机构的相关理论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文章尝试从认识国立科研机构的使命演进出发,运用制度逻辑理论,建构国立科研机构的分类模型,为推进国立科研机构分类管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中的制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明了科技创新需要制度基础,指出制度因素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并详细地阐述了科技创新的管理制度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逻辑、基本理念和基本点。  相似文献   

14.
   推动产业联盟转型升级是我国新型举国体制下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点。为此,从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化视角出发,分析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以及升级本质,结合主要升级压力提出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概念模型,并选择农业装备产业联盟、闪联产业联盟和TD产业联盟进行多案例研究,探究不同升级情境下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的基本类型及差异性。研究发现:(1)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可视为横向“技术-产品-市场”层级结构与纵向“创新协作网络-价值采用网络”共同构成的纵横网络结构,其结构化升级本质为创新协作网络与价值采用网络间的协调升级;(2)基于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过程特征,凝练新价值主张引领升级路径、核心创新平台辐射升级路径、多样性关系嵌入升级路径三条基本升级路径;(3)面临的升级压力、升级起点和升级关键控制点共同决定了产业联盟创新生态系统升级路径间的差异性。本研究旨在拓展创新生态系统、产业联盟等相关理论研究,并为我国产业联盟持续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对学界科研诚信问题的治理方式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文章以国家科技部2006年《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简称《办法》)和2019年《科研诚信案件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简称《规则》)的文本分析入手,通过对比两者关于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处理流程、处理结果及对申诉程序的说明,探讨我国政府对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点;总结国家层面上治理思路与措施的演进过程,并对其中的变化、问题和未来发展给出了分析和建议。作者认为,国家应通过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科研诚信管理与治理,通过政策引导系统改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加强科研伦理的教育和普及,以促进我国科技事业更加健康的稳步发展,有效防范科技政策风险。  相似文献   

16.
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在推动发展的同时产生潜在的社会负外部性,引发理论与实践关于科技创新治理的关注,以实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活动的社会责任。而“开放”逐渐成为组织中一种强有力的规范和治理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资源获取方式、运作方式、与环境的互动方式,责任式创新的治理目标均能够在开放机制中得以实现。围绕责任式创新研究,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社会发展三个阶段,构建了以开放科学、开放战略、以及开放社会为基础的科技创新责任治理的开放机制,并结合争议性科学研究(生殖性克隆与预防性基因编译等)和争议性技术创新(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等)的案例检验予以论证。研究构建的从开放科学到开放社会的开放机制为科技创新的责任治理提供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17.
王婧  雷家骕 《科研管理》2022,43(11):1-10
本文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的方法,从认知视角对中国情境下高校/研究机构衍生出来的“基于科学的企业”的创新发展主导逻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研究发现,这类企业存在双主导逻辑并存的现象,分别为“需求归因”和“技术机会归因”逻辑,并且虽然在不同的阶段两种主导逻辑一以贯之,但企业对于两种主导逻辑的侧重即两种主导逻辑对企业的影响程度及方式是不断动态演化的。本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双主导逻辑对“基于科学的企业”自有的不确定性风险的影响、双主导逻辑的演化路径以及对“基于科学的企业”参与和利用基础科学研究的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情境下“基于科学的企业”相关研究具有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特征,在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协同创新思想和要素,构建一套更系统、更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广东20家公益类科研机构作为评价对象开展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这套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真实情况,为科研绩效管理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