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研究了碳税政策对竞争性制造商的低碳技术选择和技术许可等问题的影响.研究发现:碳税引导制造商选择低碳技术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如果市场需求较小,碳税不能引导制造商选择低碳技术;如果市场需求较大,合适的碳税可以引导制造商选择低碳技术,较高的碳税引起掌握低碳技术的制造商垄断市场.存在低碳技术许可的碳税区间内,当碳税较低时,许可制造商采用固定许可机制;当碳税较高时,许可制造商采用单位许可机制,技术许可能够增加企业利润、消费者剩余和降低碳排放.  相似文献   

2.
徐琪  范丹丹 《软科学》2017,(9):53-58
针对季末剩余和废旧品两类产品,建立了碳税约束下的供应链基本决策模型;对季末剩余产品,研究了基于回购契约的供应链优化决策;对废旧产品,考虑回收和技术更新改造两类低碳补贴情形,探讨了面向低碳的最优订购策略;最后,建立了回购与补贴政策联合时的供应链决策模型.研究表明:碳税可以起到降低碳排放的作用,但对某些利润空间较小的行业,仅依靠碳税政策可能导致效益降低而使企业发展困难.因此,将季末回购和废旧品回收、技术革新补贴策略相结合的供应链低碳策略,可以实现减排和经济利益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3.
基于制造商主导和消费者低碳偏好,分别构建碳税和碳限额与交易模型,研究制造商生产定价和减排问题,重点比较制造商利润随各种政策变量的变化关系。首先,消费者偏好使得制造商选择减排有利,当碳税\碳价格在临界值以内,存在单位产品最佳碳排放量使得制造商利润最大化,而最佳碳排放值与碳限额并无关系;其次,在碳税模型中,制造商利润与碳税成反比关系,而在碳交易模型中情况较为复杂,制造商利润取决于碳价格、碳限额和企业碳排放量,而当碳税等于碳价格时,制造商更倾向于选择碳限额与交易政策;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4.
应对国际出台诸多严控碳排放量的政策对我国产品生产及发展带来的冲击,以碳税征收机制对低碳产品与普通产品影响为切入点,建立政府、企业以及消费者三阶段博弈模型,以制造业双寡头市场为研究对象,探讨最佳碳税征收机制的制定。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四种碳税征收组合机制对社会总福利均有损失影响,面向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利润角度,应实行高碳税税率低碳税配比政策;面向产品市场需求角度,应实行低碳税税率高碳税配比政策。  相似文献   

5.
简要概述消费领域碳排放源,回顾消费领域主要的碳减排政策,即碳税、个人碳交易和补贴政策,并就效率、效果、公平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1)碳税操作便利,实施成本较低,可以实现减少碳排放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双重红利,但容易形成累退效应;(2)个人碳交易是一项具有碳减排潜力的超前的减排政策;(3)消费侧的补贴政策有助于消费者选择低碳甚至是零碳排放的产品,进而引导节能生产。最后,展望消费领域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6.
在碳排放背景下,考虑第三方回收服务水平,构建了零售商驱动的第三方回收低碳闭环供应链模型,分析研究了制造商碳减排能力、产品减排率敏感系数、政府碳减排技术补贴政策、政府碳税政策、回收便捷敏感系数对闭环供应链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①制造商碳减排率和政府碳减排技术补贴的提升能够降低影子制造成本和零售价,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碳税作用与之相反.②产品减排率敏感系数的增加会抬高零售价、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提高企业碳减排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③回收便捷敏感系数的增大会降低废旧产品的回收价格,提升第三方回收服务水平,提高回收量,提高制造商和第三方回收商的利润.最后以低碳闭环供应链集中决策模型为标杆,设计"收益共享+费用共担"契约实现闭环供应链的协调.  相似文献   

7.
针对交通运输行业探索其货物运输方式及运输路径的最优化进程.从企业微观层面出发,基于成本和时间双重约束,综合考虑碳排放和运输成本因素,并引入碳税机制,通过碳价函数将CO2排放量换算为CO2排放成本,构建以货物运输的碳排放成本、运输成本和转运成本为目标的低碳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出最佳低碳多式联运组合方式和路线,并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低碳多式联运模式通过综合多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优势,可以有效降低货物运输企业的运输成本以及运输碳排放量,在提高企业运输组织水平、降本增效和低碳环保等方面效果显著;合理的碳税税率促使货物运输企业在其所能承受的经济成本范围内选择优化低碳运输路径,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低碳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了探究低碳情境下制造业企业技术采纳的微观决策动力和由此涌现的宏观扩散现象,构建了环境规制下制造业企业低碳技术扩散博弈模型,以小世界网络为载体,设计演化规则,通过数值仿真探索各要素对低碳技术扩散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在不考虑环境规制情况下低碳技术扩散的深度取决于企业低碳竞争性收益增量与投入量的差值;在此基础上,上调碳税税率、加大碳补贴力度和提高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均对低碳技术在网络中的扩散有正向作用,当规制实施力度达到一定阈值可实现低碳技术全网扩散;小规模企业网络的扩散深度对碳税税率的变化较敏感,扩散速度对规制强度敏感性较弱;大规模企业网络的扩散深度对碳补贴力度和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变化较敏感,扩散速度对规制强度敏感性也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9.
不同税收返还机制下碳税征收的一般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MCHUGE模型),采用在生产环节征收渐进碳税的方式,设置了碳税不返还、所征碳税用于降低要素所得税、所征碳税用于补贴个人消费者、所征碳税用于补贴企业消费者四种模拟情景,对碳税政策的减排效果及其对宏观经济和各产业部门产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采用税收中性原则,亦即将碳税收入用于降低其它税收时,宏观经济受损程度均低于将碳税收入作为一般财政收入时宏观经济的受损程度;从减排的角度出发,不采用任何税收返还方式时减排效果最好;综合对经济的影响和减排效果来看,碳税收入用于补贴企业消费者是最优的税收返还机制.能源产业以及高能耗产业的产出会因为碳税的开征而下降明显,劳动力密集型的低能耗产业受益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考虑碳税和消费者低碳意识下,从供应链之间合同关系的角度研究合同形式对制造商减排及供应链成员利润的影响。首先求出分散式供应链下制造商的最优碳排放量和批发价及零售商的边际利润,然后求出减排成本分担和成本分担下纳什讨价还价模型下零售商的最优分担比例,并对3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减排成本分担和成本分担下纳什讨价还价模型中制造商的最优碳排放量要低于分散式供应链下制造商最优碳排量,其零售商和制造商的均衡利润也要高于分散式供应链。通过数值分析,分析减排成本对于制造商和零售商均衡利润及分担比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福利绩效的碳生产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国平  曾莉萍 《软科学》2011,25(1):71-74
将碳生产率划分为基于经济绩效的狭义碳生产率和基于福利绩效的广义碳生产率。通过情景分析,认为中国应采取"C模式"实现经济社会福利与二氧化碳排放脱钩发展。然而中国的现状与"C模式"的要求还相距甚远。为此,提出"两个转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姜跃  韩水华 《软科学》2016,(6):43-48
研究了由一个供应商和一个制造商组成的供应链,建立一个以供应商作为领导者、制造商作为跟随者的两阶段斯坦伯格博弈模型来分析供应商参与对企业减排决策的影响,分析比较了供应商参与和不参与减排两种情况下制造商和供应商的最优决策,并通过算例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碳税与消费者碳排放敏感度对最优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资源型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虑年度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为碳信息披露主要载体,基于内容分析法形成显著性、量化性和时间性碳信息披露质量维度设计碳减排管理定位、碳排放管理制度、碳减排实施方法、碳排放合规程度等碳信息披露质量层次与指标,获取碳信息披露质量指数,为评价企业碳信息披露水平提供一种理论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张晨  刘宇佳 《软科学》2017,(2):130-135
以能较好地刻画碳价随机波动特征的DGC-MSV模型为基础,考虑碳价尖峰厚尾特性,采用t分布修正模型,选择国际碳市场典型产品EUA为对象,将碳市场溢出效应研究拓展到碳现货、期货、期权三市场中.研究发现:均值溢出方面,EUA现货、期货、期权三市场间呈现高度时变正相关.现货与期货、现货与期权市场时变关系波动剧烈但波动持续性较低,期货与期权市场则反之;波动溢出方面,EUA现货与期货、期货与期权市场间均有显著且双向为正的风险传导现象,但仅存在期权对现货市场微弱的正向溢出.期权与期货市场相比信息量更丰富,是主要的风险溢出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库量研究   总被引:135,自引:2,他引:133  
潘根兴 《科技通报》1999,15(5):330-332
根据《中国土种志》(1~6卷)的基本数据,统计计算得到中国土壤有机碳库总量为50Pg,无机碳库总量为60Pg,分别相当于全球库量的约1/40~1/30和1/20~1/15。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为尽早推动城市层级的碳中和路径规划工作并作出相应行动,须重点关注城市电力、交通、工业、建筑等行业的能源政策目标制定,因此,以广州市为对象,通过构建能源政策模拟模型,设置基准情景、政策情景和碳中和情景模拟广州市到2050年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情况,分析其重点部门的减排潜力,并评估碳中和情景下各项政策措施的减排贡献。结果显示:在碳中和情景下,广州市能源消费将于2030年达峰,碳排放量将于2026年达峰,到2050年全市碳排放将降至848万t,其中有611万t来自交通领域;电力部门的脱碳将是广州市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途径,碳减排潜力由大到小的其他部门依次为交通、工业、制氢业和建筑;累计碳减排贡献最大的5项政策依次为电力系统零碳化、建筑能效标准提升、交通领域生物燃料替代、工业能效标准提升和氢燃料交通工具销售占比提升。  相似文献   

17.
基于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溯往原则三个分配视角建立碳排放分配模型,并根据九种不同的分配情景对我国2020年碳配额分配展开预测研究。结果显示:溯往原则视角会增加我国碳排放分配总额,且对资源丰富的省市影响较大;效益原则视角对我国碳排放分配的影响略小于溯往原则视角,主要影响东部等发达区域分配的碳配额量;而公平原则视角对我国分配的碳配额总量影响较小。最后提出加快技术开发速度、通过供给侧改革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完善碳权分配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电力市场背景下,针对发电商和售电商组成的电力供应链,并考虑电力行业碳减排技术投资与否两种情况,分别构建发电商、售电商两级供应链模型和发售一体化的一级模型,探究消费者碳足迹敏感系数、碳排放限额及碳减排成本系数对电力供应链成员最优决策和减排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电力供应链可以通过投资碳减排技术获得更大的利润,同时减少碳排放量;在电力供应链一级模型中,由于发电企业和售电公司信息共享、共同决策,可以实现电力供应链整体利润的最优;政府在制定碳排放政策时,合理的碳排放限额能够有效降低电力供应链的碳排放量,同时提高供应链利润,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已经给人类带来恶劣影响,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是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方法/过程]从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数据库(DII)检索有关“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的专利,开展专利分析:(1)对专利数量、专利申请时间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2)对专利公开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以及研发团队合作关系等进行关联关系分析;(3)使用CiteSpace工具进行文本主题聚类分析和热点分析,基于专利被引频次分析“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领域的关键技术主题,以掌握该领域的技术研发态势。[结果/结论]全球“碳捕捉”“碳利用”和“碳封存”技术的研发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发展期;中国和美国的专利量领先全球,是全球最重要的技术布局市场;较多日本企业在该领域申请了专利,且全球企业间技术研发的合作较少;“碳捕捉”的材料、设备、系统以及“碳封存”的储存罐是研发热点,但“碳捕捉”技术较多关注能源开采、发电、采矿冶炼等工业生产过程,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捕捉技术研发较少。从高被引专利来看,中国是该技术领域最重要的技术布局市场,在传统能源开采、工业生产、煤火发电等行业的碳捕捉方法、设备和系统技术研发较多;二氧化碳的再利用如防爆防雷、农业生产等技术研发较少;相对于“碳捕捉”和“碳利用”技术来说,“碳封存”技术则较为空白,这与“碳封存”技术的实现条件较为复杂以及成本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运用Laspeyres分解技术对我国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进行解析,以2000—2012为样本期,定量研究了产业系统碳生产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并从行业角度对碳生产率增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碳生产率增长主导因素是低碳技术进步,而碳排放空间流动的结构红利还不明显;就变动趋势而言,技术进步的贡献值在逐步降低,而结构优化贡献值逐渐上升。考虑到这一趋势,假设在技术出现饱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业系统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