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旨在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为未来的发展做准备。本文在充分考虑"互联网+"时代特点的基础上,根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对大学生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通过深入剖析分析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发展的因素,探索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效率的有效措施,采用多元化方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创新,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以实际行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媛  王智琦  孔哲 《科技风》2023,(18):52-54
知识产权素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成功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之一,而我国高校对知识产权素养教育重视程度并不高,教育缺位现象严重,教育内容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从知识产权素养教育在创新创业中的地位、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师资力量等方面系统构建了创新创业中知识产权素养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文章使用ROST CM6软件对2010年以来与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网络评论进行文本分析,利用认知-情感模型理论,分析当前高校大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知态度,从大学生自身、高校教育以及鼓励政策3个方面探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给出了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改善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时代,高校的教育工作要应势而谋、因势而动、顺势而为,培养大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和开创性素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着对"互联网+"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较为单一等问题,可以通过成立"互联网+"大学生双创教育领导小组,落实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责任;依托互联网平台打造网络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让创新创业教育突破时空的限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拓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训平台,帮助大学生的创业点子落到实处;摒弃急功近利的创业评价思维,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做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阐释了信息素质的概念和信息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关系,介绍了信息素养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相关实践情况,构建了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框架,并对该模式的内涵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时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其目的就是希望大学生能够明确正确的就业观以及创业素质,为日后的就业提供良好的基础,以达到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因此,文章就高校中对创业模式的创新发展进行研究,希望能为各高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校教育发展要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加强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共同搭建科学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稳定持续发展。要积极转变自身教育工作理念,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教育实践创新突破口,大力培养出更多创新型、综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着力对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就业难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对此,必须加强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创新是其动力与源泉,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将创新和创业教育进行合理的结合,从而为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对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概念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其后重点探讨了实践教学中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9.
武汉拥有众多高校科教资源,在校大学生数量居全球城市之首,了解武汉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探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为武汉市全民创业战略提供各类人才储备,并定会成为加快武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高校作为青年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为创建创新型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使命。深刻分析了国内大学生创业率低的原因,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提出了转变高校授课方式、进行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构建"高校-政府-企业"三者沟通桥梁三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形势下,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要求有新的变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且掌握了过硬本领的人才基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高等教育为了满足新时代社会需要,满足国内外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的需要。针对理工科大学本科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讨论高校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把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主流教育的一部分,思考建设独立的专业和教育体系、构建相关成熟的理论和学术领域的迫切性,浅议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创新大学理工科本科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帮助毕业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提出在高校图书馆打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以及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建设的若干建议,最后给出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创业教育案例证明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1,(15)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教育活动中,除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也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创新创业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能力体现。对艺术专业学生来讲,其本身有着较强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创新创业精神建设方面有很大的优势。针对艺术类学生具备的这些优势,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完善创新创业机制,建设时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体系,并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积极寻求更有效的教育途径。本文主要就高校艺术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大学生培养全过程,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高校创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持续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还是纵深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键。该文分析了研究型专业课在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问题,结合“水域环境监测与评价”课程的教学实践,以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为目标,探索并构建了“讲授+研讨+实验+实践”四位一体的模式,不仅促进了大学生“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实践,还可为高校研究型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设计和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创新创业时代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安徽医科大学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提出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从提前普及"文检"通识教育,运用阶段式教学模式,注重培养网络信息素养,拓展培养形式和提高馆员医学创新能力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信息素养的培养对策,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在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基础上提高创新创业质量,提升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通过实地考察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进行调研。提出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模拟系统,健全创新创业模拟系统管理机制。通过打造集服务式、平台式与轻资产模式为一体的创业实战平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各项咨询、业务办理以及对接投资等服务。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17.
郑晨 《科技风》2023,(18):55-57
协同创新视角下,要求当前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产生联动效应,通过多方位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来面向学生展开创新创业教育,以此鼓励大学生群体积极投入自主创业当中,并以创业带动就业,有效解决当前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之困局。为此本文首先针对协同创新育人模式的内涵与概念展开了解读,进而立足高职院校视角,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缺失环节展开讨论,并随之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创业能力,并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育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综合素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职责。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分析了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创业操盘实践项目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从创新创业培训、企业轮岗实习、创业方案策划、市场跑盘等方面论述创业操盘实践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科技风》2021,(10)
本文主要阐述了国内外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作为高校辅导员,我们要树立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强化对创新创业的认识,重视选拔,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不断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高、就业问题突出,是当前教育系统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困境,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表现得更加突出、详细,所以全面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突破探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通过对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意义展开分析,指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