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雄安新区建设水安全保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夏军  张永勇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1):1199-1205
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是我国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是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雄安新区位于华北白洋淀地区,面临缺水和水环境与水生态等多个影响的风险问题与挑战。文章从水安全和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的学科前沿出发,重点探讨了目前雄安新区建设主要面临的水资源、水质和水生态安全等问题,分析未来建设可能存在的风险及风险成因;提出应对风险的几点对策与建议,包括:开源节流并重,严厉控制污染排放;加强全流域生态修复和白洋淀生态补水等措施;实施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实现供水向需水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雄安新区的人口与水土资源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正处在规划建设阶段,亟待探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保障水平,为新区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文章立足雄安新区,放眼京津冀,基于人口分布及人粮、人水关系,定量评价并对比分析了雄安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人口与水土资源承载力。研究表明,雄安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优于周边地区,人粮关系协调,尚有一定的人口集聚空间;水资源承载力劣于周边地区,人水关系紧张,流域内配水和跨流域调水已成为必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人口合理布局,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以及提高和增强水土资源承载力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雄安新区正值推进城市"多规合一"的最佳时机,亦是推进国家"多规合一"的理想试点之地。在雄安新区推进"多规合一"的基本策略为:确保雄安新区"一张蓝图"绘制到底,推动雄安新区"两类用地"(地上用地、地下用地)上下协同,做到雄安新区"三生空间"(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无缝对接,实现雄安新区"四种指标"(坐标、定标、目标和限标)精准统一,强化雄安新区"五条红线"(耕地红线、生态红线、水红线、资源环境承载上线和城市空间增长边界线)刚性约束,推动雄安新区"六大统一"(一个总控、一个规划、一张图纸、一个标准、一个法规和一个平台)全面落实。为了推进雄安新区"多规合一"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尽快将雄安新区纳入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建成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区和典范区;最大限度地协调好雄安新区总体规划与京津保城市总体规划的精准对接关系;适时启动雄安新区"多规合一"智能化生成与决策支持系统平台建设;积极承接首都科技创新资源有序转移,将雄安新区建成京津冀区域创新的新高地;优先做好白洋淀生态绿心规划,将雄安新区建成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的绿色生态新区;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紧凑型的雄安新区,避免出现新一轮城市病和"新区病";推动保定当好雄安新区建设的"服务员"和"净化器",高度对接建设"新保定";突出雄安新区规划与建设的国际一流和中华特色,成为承载国家千年大计、实现国家大事的典范区。  相似文献   

4.
序言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2017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彰显了党中央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的重  相似文献   

5.
《内江科技》2020,(1):96-97
通过对雄安新区人口、产业发展分析,提出沧州市对接雄安新区发展,服务雄安新区建设中的重要举措。提出在雄安新区发展过程中,将受到水资源、热力资源等资源的限制,现有自然资源可利用量,将不能满足雄安新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的要求。本文从沧州市地理位置、区域定位、产业布局和技术性等多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了沧州作为雄安新区水、热供应基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正>为全面深化院省合作,特别是加强在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的合作,2017年6月23日,中科院与河北省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并签署合作协议。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中科院参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白春礼,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出席会议并讲话;河北省委常委,河北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出席会议并介绍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进展情况。白春礼指出,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雄安新区是  相似文献   

7.
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区域关系中具有平台性特征,未来协同中特别需要理顺其与河北省其他地方的关系.雄安新区产业发展应以绿色环保为导向、以助力京津冀区域供给侧改革为主线,通过引进发展高端化产业增强新区的产业引领力和辐射力,走一条与京津等重要城市产业经济"抱团式"发展的道路.雄安新区设立对于改善河北省与京津之间因科技创新能力的断崖式落差而造成的协同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梳理了构筑"雄安质量"的十大绿色元素,提出推动金融创新是建设绿色雄安的战略选择,实证分析了绿色金融对雄安新区现有产业的影响。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对雄安新区GDP的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但对其现有产业结构影响不显著。文章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雄安质量"的绿色金融"11223"创新路径,即制定一项战略(雄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示范区"发展战略);建立一套标准(具有中国特色的雄安新区绿色金融标准);发展两类产业(实现雄安新区现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绿色产业的培育发展);构建两大平台(雄安新区绿色金融信息共享发布服务平台和绿色金融风险模拟平台);优化三种工具(创新绿色信贷、发展绿色保险、发行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工具与产品)。  相似文献   

9.
随着雄安新区的设立,当前雄安新区的养老保险政策已难以适应其发展定位。研究发现:当前雄安新区存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发展滞后、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尚未形成、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雄安新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力发展补充养老保险和提高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服务能力等政策建议,从而增强雄安新区对京津外来人才的吸引,推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调控提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为支撑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雄安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调控提升研究"课题组,基于卫星与无人机遥感、定位观测及历史文献资料,从历史、现实、未来多个维度,开展了新区3县(雄县、安新、容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调控提升研究。结果表明:(1)新区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短缺,地表水质污染较为严重,洪涝灾害风险较高,如维持现有的生产、生活、生态模式,新区3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自然上限。(2)人口与产业规模上升将显著加大新区资源环境压力,当人口规模达到500万时,城镇建设和产业用地需求分别为670和130平方公里,年用水11.6亿立方米,约一半建成区存在洪涝灾害风险。(3)实现新区建设目标,需科学调控、提升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具体方向包括:人口规模控制在500万以内;多途径调水,适度控制湿地和森林面积;加大减排治污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提高防洪标准,科学选址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与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弘扬古丝路文明先进文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现代生态文明,是协调丝路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格局的基础上,总结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模式,提出了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跨国共建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土壤、植被等重要生态要素存在明显的地带性梯度变化规律,生态背景总体较为脆弱,大气和水环境污染存在跨界传输的通道,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实施,沿线地区人类活动将明显加剧,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将明显增强,部分地区脆弱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威胁不容忽视,需要各国积极行动,共同构建丝路生态文明。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整体性和跨国迁移性特征,应尽快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环境合作机制,在共同应对全球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沙漠化和荒漠化治理技术联合创新,加强水资源科学配置高效利用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合作,共同应对长距离污染物传输问题等领域率先行动起来。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 该区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脆弱。土壤水是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与生态恢复的重要资源, 土壤水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对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文章从黄土高原气候变化趋势、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成效及其引发的土壤干燥化问题等方面, 讨论了当前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中资源与环境面临的突出问题。重点分析了土壤干燥化的概念、特征、环境效应及其调控等研究进展, 在此基础上提出黄土高原土壤干燥化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土壤水资源管理策略与目标, 以期为国家及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沙漠高原湖淖群的形成演化及生态功能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湖淖群是鄂尔多斯沙漠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维持湖滨的植物群落生长、缓和湖泊流域的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本文从湖淖的形成和补给来源出发,分析了湖淖的特点。从新构造运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方面研究了区内湖淖群的演化。研究表明,近年来受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内地下水位下降,湖淖补给量减小,是湖淖水域萎缩、生态功能减退的主要原因。这为进一步研究鄂尔多斯高原湖淖群的作用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及其动态评价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研究是当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课题,科学评价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是土地利用科学决策及土地利用模式优化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界定了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针对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特点及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基于P-S-R概念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安全阈值的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动态特性,提出了基于状态评价模型和趋势分析模型相结合的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动态评价方法,弥补了传统静态评价方法的不足,以地处宁南黄土丘陵区的彭阳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彭阳县1986年~2004年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态及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变化趋势趋于改善,但目前安全状态仍处于较不安全等级,评价结果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该区域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1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能为确立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本文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2002-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全面评估了水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其动态变化情况,据此确立了生态补偿的上限标准和分摊机制,并尝试根据生态服务功能和动态价值变化确立生态补偿支付标准。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2010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 724.56亿元,比2002年减少了125.38亿元;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生态补偿上限标准为46.12亿元/a,其中中央政府为18.45亿元/a,受水区地方政府为27.67亿元/a;生态补偿支付标准中央政府为7.1亿元/a,河南、河北、天津和北京分别为4.26亿元/a、3.93亿元/a、1.12亿元/a和1.34亿元/a。本文最后建议改革现有南水北调工程水价机制,继续加大生态补偿中央纵向转移支付,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横向转移支付机制。  相似文献   

16.
冰冻圈水文学:解密地球最大淡水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冰冻圈水体以固态存在,固态水融化后在流域、区域乃至全球尺度上影响水文、水资源和水循环。文章从水文学视角,重点从冰冻圈水文功能、融水径流过程及其影响、冰冻圈水文生态与环境效应等方面介绍冰冻圈水文研究的内容和最新进展。冰冻圈水文功能主要表现在水源涵养、径流补给、水资源调节3个方面。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冰冻圈水文过程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冰川消融期提前,冰川融水径流增多;融雪期提前,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冬季径流增加,对流域径流的年内调节能力增加。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冰川融水持续减少,其变化对我国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带来更大挑战。冰冻圈水文过程变化也对寒区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洪水灾害及可持续发展、乃至地缘政治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陆地水系统数值模拟与综合集成研究平台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国家水资源综合研究的需求,本文提出了建设中国水系统数值模拟和综合集成研究平台的方案,包括水资源科学数据库、水系统数值模拟平台、水资源数据和产品的真实性检验系统、基于网络的水系统协同应用环境、水资源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和水资源数据、产品服务与发布系统六大部分。中国水系统数值模拟和综合集成研究平台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是通过对水资源数据、模型、知识的综合集成,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先进技术,引入水系统协同研究的新理念,搭建起可以满足不同部门和人员需要的开放式的水资源研究和应用平台,服务于不同部门和机构,不同层次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乃至社会公众研判、决策的水资源科学数据和产品,从而推动水资源科学综合研究和应用的全面发展,起到为国家重大水问题、水工程研究和决策,为国家水资源安全和发展战略制定提供基础科技支撑和科技保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针对三峡库区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ARCVIEW的支持下,对三峡库区小流域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进行了探讨.以重庆市开县石碗溪小流域为例,选择年均气温、土壤、植被、土地利用、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和平面曲率九个生态要素,综合运用生态敏感性与适宜性分析,结合景观格局整体优化的方法,对石碗溪小流域的景观空间布局进行了研究.通过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将开县石碗溪小流域划分为农业景观功能区、生态恢复协调区和生态控制区3个分区,建立了3个分区之间以及分区内部的景观镶嵌组合关系,指出了各分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实践证明,以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的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对三峡库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调控和功能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