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苏世彬  黄瑞华 《科研管理》2007,28(2):27-34,92
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一方面,合作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积累和创造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另外一方面,风险认知和风险管理突破以资源、成本和规模为导向的传统模式,知识在风险认识和风险管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因而对合作创新知识转移风险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热点问题之一。鉴于隐性知识在合作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从隐性知识转移发送方出发,本文研究了合作创新隐性知识转移风险的特点,并运用风险矩阵对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的风险进行研究,同时运用蒙特卡罗仿真对合作创新隐性知识转移中各种不同风险的影响等级、发生概率进行模拟,从而得出了不同风险的风险等级,该结论对于合作创新隐性知识转移中重点风险的防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纲  田鑫 《情报杂志》2007,26(2):4-6
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隐性知识只有通过内部转移促进知识创新,并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内隐性知识转移始终是学术界和企业经理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研究企业文化与隐形知识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宗族型和活力型企业文化有利于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转移,市场型和层级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内部的隐性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3.
隐性知识管理文献综述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王连娟 《情报科学》2006,24(4):636-640
显性知识仅代表知识整体的冰山一顶,而隐性知识则占据冰山大部。研究隐性知识对企业的发展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文章从知识分类研究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阐释、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创新、隐性知识的传播和转移、项目团队中的隐性知识等几个方面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不同合作创新模式与隐性知识转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军杰  李新功  李超 《科学学研究》2009,27(12):1914-1919
 合作创新是企业获得隐性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已有的研究很少涉及不同合作创新模式下隐性知识的组织间转移。文章以企业为研究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对比了不同合作创新模式下隐性知识组织间转移的影响因素和途径,认为产学研合作和水平型合作中隐性知识的转移较强且途径比较丰富,但后者受到竞争关系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创新型国家的创建,要求大量的国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合作创新是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一种有效方式,我国知识产权风险在亚洲排名第二,在合作创新的隐性知识转移中存在着大量的商业秘密风险。为此,本文探讨了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商业秘密风险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运用证据理论对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商业秘密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提取,为合作创新中隐性知识转移引发的商业秘密风险的量化和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图书馆员隐性知识是图书馆核心知识组成的重要部分。文章在分析图书馆员隐性知识及其知识转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影响图书馆员隐性知识中知识转移的主要因素,论述了构建Web2.0环境下图书馆员隐性知识的知识转移模式,以及实现图书馆员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针对“知识破损”这一隐性知识转移面临的最大挑战,在简要评述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认知、行为及技术3个层面全面考察隐性知识转移中知识破损的原因,发现知识偏差、转移意愿与接受意愿、双方互动以及转移渠道等都会引发知识破损的产生.在产学研背景下,知识破损的发生,会使得隐性知识无法有效传递,影响接受方吸收隐性知识,阻碍产学研合作创新,导致产学研主体间关系风险增加.要规避知识破损的发生,产学研各方就要在规避知识偏差、建立协同关系以及选择恰当的转移渠道等方面做出努力.由此以期证明:知识破损是导致隐性知识转移失败的关键所在,产学研隐性知识转移要取得成功,首先要重视知识破损的存在,并采取一定措施规避知识破损.  相似文献   

8.
闫举纲  梁工谦 《情报杂志》2007,26(12):60-62,65
隐性知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是当前学术界、实业人士的关注焦点之一。以往的研究表明,组织文化对隐性知识转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对于文化变革对隐性知识转移影响的研究还十分欠缺。通过对组织文化变革中组织文化类型的演变与隐性知识转移的关系以及对知识传播者、接收者、知识转移环境分析,阐述了有利于隐性知识转移的相互信任的企业文化模型。  相似文献   

9.
隐性知识的共享是大多数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时的主要障碍.对企业而言,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大的独占性和竞争力,隐性知识通过内部转移被企业成员吸收和消化而导致知识创新,并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0.
企业内部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与实现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静  张微 《科教文汇》2007,(8S):129-130
隐性知识的共享是大多数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时的主要障碍。对企业而言,隐性知识往往比显性知识具有更大的独占性和竞争力,隐性知识通过内部转移被企业成员吸收和消化而导致知识创新,并最终转化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选取OLED产业2007—2016年专利数据,构建40家组织的显、隐性知识转移网络,采用QAP分析法探究地理、技术和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不同类型知识转移的影响。3种邻近性对其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且多维邻近性间存在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技术、社会邻近性均正向影响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地理邻近性对组织间显、隐性知识转移无显著影响,但能正向调节技术、社会邻近性对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中默会知识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蕴涵着大量鲜为人知的默会知识.这些默会知识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绩效与成败起着关键作用.本文考察了技术创新活动中默会知识的存在形式、分布及特点,探讨了技术创新过程中默会知识在创新团队中转移的机理与途径,以实现默会知识在创新团队中的共享.  相似文献   

13.
武开  徐荣贞 《情报杂志》2012,31(8):188-193,160
根据隐性知识的不易代码化传递和应用环境依赖性特点,提出隐性知识增量模型,利用溢出前后知识重叠度说明企业隐性知识变化情况.依据模型分析隐性知识溢出后促发企业创新的整个过程.阐述了由隐性知识引起的集群创新问题,对企业吸收和应用隐性知识,以及保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知识获取性视角下隐性知识的转化和流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在现代知识管理实践中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是决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高低的根本原因。为了研究隐性知识转移和溢出的交流机制,基于知识获取性的视角提出了一个知识转化途径的概念性模型,并在知识所有者意愿性或非意愿性交流知识的基础上,区分了知识转移和知识溢出模式,提出了个体之间、组织之间、区域之间三个层面的知识流转。  相似文献   

15.
企业智力资本对渐进式和根本性技术创新影响的路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研究与企业调研访谈探究企业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路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智力资本对渐进式和根本性技术创新均具有显著正效应,组织资本通过内部隐性知识转移对渐进式技术创新产生影响;内部隐性知识转移受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影响显著,且组织资本的作用更强,外部隐性知识转移受人力资本和关系资本影响显著;而内部隐性知识转移仅对渐进式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效应,外部隐性知识转移对根本性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效应,同时,外部隐性知识转移受内部隐性知识转移的影响显著.研究结论为企业实施有效的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战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高鹏  安立仁 《科研管理》2015,36(11):131-138
隐性知识表征直接影响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隐性知识异于显性知识,其难以通过命题符号准确和完整的表征,但这无法否认其在人脑中的存在性。文章从认识论视角出发,通过个体隐性知识表征模型论证了隐性知识是人的知觉中关于事物之间联系与特定情境的整体心像。在信息论及隐性知识表征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隐性知识的传递模型,其由隐性知识源、隐性知识输出映射、隐性知识展示、镜像、信道、隐性知识感知、隐性知识输入映射和隐性知识宿八个部件构成,隐性知识传递通过这八个部件完成从隐性知识演示到隐性知识吸取的完整传递过程。隐性知识传递的目标是最小化隐性知识条件熵,最大化传递主体间的互隐性知识量。  相似文献   

17.
知识管理视野下的隐性知识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本文对知识管理的研究和实践进行了简要的描述,发现知识管理研究和实践中明显存在着重显性知识轻隐性知识的倾向。这与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极不相称。本研究通过对知识的分类和对现有隐性知识概念的梳理,对隐性知识有了一个较全面的界定,并认为隐性知识管理的内容和任务主要包括隐性知识的识别、隐性知识的开发利用以及隐性知识的保有和创新这三个大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向希尧  蔡虹 《科学学研究》2011,29(1):97-105
 跨国知识交流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织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经由实物形态的产出和人员交流,即有形和无形的流动渠道得以扩散。基于我国电力系统专利的引用、合作申请以及共同发明人信息,分析和对比了显性和隐性知识的跨国溢出与创新扩散网络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显性知识溢出网络和创新扩散网络相对比较分散,且度分布具有明显的无标度特性。而基于发明人交流的隐性知识流动网络结构明显不同,不仅为组织提供了更多的知识渠道,而且缩短了知识的传播距离并降低了核心节点的信息控制作用,有利于网络中知识传播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