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舌诊是我国传统医学四诊“望、闻、问、切”中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舌诊方法主要依靠医生目视,主观观察诊断病情.这种方法缺乏客观评价依据,制约了舌诊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研究舌诊,使其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定量化,已成为舌诊研究的必然方向.本文介绍了中医舌诊客观化在舌体分割、舌质舌苔识别、舌体胖瘦和歪斜识别等方面的研究发展现状和舌诊的主要研究指标.  相似文献   

2.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在“望”的诊断过程中更看重舌苔的改变。古人称“舌为心之苗”、“舌为脾胃之外候”。有经验的中医,总会透过舌象来了解和认识疾病的本质及发展。一般来说望舌要有顺序,先看舌尖,再看舌中、舌侧。  相似文献   

3.
<正>专家简介:许家佗,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特聘教授。1972年生,大连人。长期跨学科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以及舌诊、脉诊等中医现代诊断技术研究。原"863"计划中医亚健康技术研究课题组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智能舌诊系统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  相似文献   

4.
颜色模型在中医舌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舌诊客观化等方面的研究最近几年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并已经开始了实用化的临床应用。但在舌像信息提取方面,尤其是舌质与舌苔的分离,舌色分析等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讨论了几种颜色模型在舌像图像处理方面的各种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5.
有关舌诊客观化等方面的研究最近几年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并已经开始了实用化的临床应用。但在舌像信息提取方面,尤其是舌质与舌苔的分离,舌色分析等方面,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讨论了几种颜色模型在舌像图像处理方面的各种优缺点及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6.
开展中医诊断信息基础研究促进中医诊断现代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国内外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情况,特别是中医舌诊、脉诊现代化 的进展情况。分析了中医、西医的诊断的特点。提出了阻碍我国中医现代化的一些关键问题\\r 。论述了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中医医案作为重要的医疗资源含有大量的数据与信息,深度挖掘中医医案,围绕医案内容进行知识发现,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发掘,提高中医临床诊疗的效率与医疗服务的精准性。[方法/过程]以实地肺病医案为数据源,基于统计分析与关联规则的方法对中医医案内容进行挖掘,以咳嗽为主证为出发点,挖掘相关中医用药规律与临床症状以及症—药规律,探究关联规则分析在中医药知识发现方面的创新应用。[结果/结论]本地治疗咳嗽的高频药物包括炙甘草、杏仁、半夏、川贝母、茯苓、陈皮等,舌诊症状以苔薄白、苔薄黄、舌红、舌暗红、有齿印等为常见。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常见的药物配伍为丹参,桔梗—炙甘草、柴胡,桔梗—炙甘草、前胡,枳壳—桔梗等;舌诊症状以薄淡黄—舌暗红、有齿印—舌暗红、苔薄腻淡黄—有齿印等组合为强关联组合,苔薄淡黄—舌暗红症状组合的强关联药物有桔梗、炙甘草、丹参、白前等。咳嗽患者的类型有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涉及风热证、痰湿证、阴虚证、肺气虚证、痰热壅肺证等证型。  相似文献   

8.
李定国 《知识窗》2006,(11):31-31
中医看病采用望闻问切“四诊”,即望面色、察舌像,闻气味和声音.问病情和号脉。西医也有“四诊”:视诊、触诊、叩诊和听诊。叩诊主要用于探查胸部和腹部的某些病变,其方法是左手中指贴在病人的胸膛或腹壁;用右手中指去叩击左手中指,根据发出的回音来判断有无异常,并由此对某些疾病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使人的患病风险大大增加,人们的健康状态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健康的观念逐渐由治病向防病转变。而当人体的面色、舌色、脉象、经络等特征出现异常情况时,可能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转归的重要信息提示,是评估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中医色诊、舌诊、脉诊、经络等特色诊法对人体健康风险的评估,以期提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风险意识,并及时采取措施改变自身所存在的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10.
舌象是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之一。祖国传统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的精气上营于舌,而脏腑之气血阴阳盛衰及病邪侵犯又皆反映于舌,故舌诊为祖国传统医学辩证施治的重要依据。随着祖国传统医学临床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对舌象诊断也提出了客观化、定量化的新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舌诊原理,提高其临床应用价值,使其更加科学化、客观化、具体化,已成为舌诊研究的必然方向。1舌象的客观化识别研究早期研究方法舌象的客观化识别研究早期研究方法包括荧光法、光电转换法、光谱光度法、舌象比色板及图形摄像识别法,这些研究注重对舌颜色进行研究,但…  相似文献   

11.
富梅 《科学中国人》2014,(5S):17-17
舌通过经络气血与脏腑密切联系,舌象可反映脏腑气血的虚实,舌苔可辨别邪气的浅深与胃气的存亡,察舌象为辩证施护提供了重要依据。通过舌象的变化了解正气盛衰、病邪深浅、判别疾病的轻重、以确定相应的护理级别;通过察舌象以了解病情进退来判断疾病的转归,分析药物的疗效:“舌为脾之外候,苔为胃气之薰蒸。”通过察舌象来指导病人饮食忌宜提高治疗效果:通过察舌象综合辩证以判寒热并嘱咐患者起居注意事项等等是为重要。总之,观察记录舌象的变化对于临床上辩证施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之《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四气调神论》和《中医基础理论》养生篇,其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瘥后防复三个方面;中医四诊即中医传统望、闻、问、切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运用于医疗行业的中医辅助四诊诊疗仪器。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自己的健康状况已从原来的"患病意识"转变为了"预防、健康意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于是引起了"养生热"、"体检热",于是体检在大潮流下应运而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越发起到关键作用的一项医疗服务,而中医健康体检立足于中医"治未病"理念,以中医体检服务团队为基础,用中医传统四诊技术为依托,并结合了现代科学信息技术,遵循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原则,从整体、动态、个性化和平衡的角度来对人体的体质、状态进行实时掌握,具有符合中医诊疗原则的突出优势。本课题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在健康医疗、人工智能大环境下,探讨中医四诊对中医体检带来的优势、意义,结合多学科交叉、现代信息技术、机器学习等实现收集数据的客观化、标准化、量化标准,制定安全、高效、可操作、可推广的中医体检服务体系,为科研研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藏医脉诊有上千年的实践历史,她不同于中医等其他传统医学的脉诊方法,是藏医学独具特色的诊断手法,也是藏医学诊断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脉象数据的采集、脉象数据的处理及分析成了研究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入口。根据脉象信息揭示人体的生命状态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富足的大数据和分布式计算技术十分成熟的今天,藏医脉诊的现代研究将实现新的突破。在此,我们根据藏医脉诊理论和临床医师的实践方法确定了藏医脉诊的现代解剖学触诊位置。  相似文献   

14.
黄娜 《大众科技》2016,(12):74-75
中医四诊是诊察和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手段,是中医诊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中医四诊的方法,提高四诊运用能力,文章中研究采取了课堂—实训—临床循序渐进的四诊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学生今后进入临床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在各个平台上,都有很多人给我留言或者提问,我发现家长询问的关于孩子的问题,不管是外感,还是食欲不佳等,最后往往与孩子的积食相关,因为家长发来的舌图,孩子多数都是舌苔厚的,有的明显是舌体中间有厚苔。此时,把积食化去,孩子的身体自己就会调整,即使自己没有调整过来,用药调理也会非常容易。可是,为何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呢?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最具中医特色的征象,在中医诊断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医有四诊,即:望、闻、问、切,其中脉诊就是切诊。在教学中主要以师承法临证为核心。在脉诊实验教学模型建立中通过人工模型、动物模型、人体模型教学模型对比,发现人工模型稳定性较强,但真实指感不强。对此,笔者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就中医脉诊实验教学模型的建立与评价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17,(22)
中医脉诊往往被误解,人们认为只凭摸脉就能诊断疾病。从脉诊的部位的发展演变和历代不同医家对寸关尺与内脏的对应关系的不同看法分析,这种观点是错误和不利于中医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薛霁  孙飞  徐丹 《中国科技信息》2005,(12):172-173
对计算机中医诊断系统的客观研究进行探讨,提出拓展中医诊断体系,开展四诊的客观化研究是前提;建立中医基础理论数字模型是基础,融合现代多学科技术是关键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数控机床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精密测量技术和机床设计等先进技术,是一种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本文主要阐述了数控机床故障诊段和分析的基本要求、数控机床维修故障诊断的方法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生物嗅觉和味觉系统具有敏锐的气味和味质感知能力,被认为是自然界最高效的感测系统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气味和味质传感与检测技术对于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保障人类健康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和疾病诊断等领域。文章介绍了仿生嗅觉和味觉传感技术的发展,包括电子鼻和电子舌化学传感技术,基于生物敏感材料的仿生嗅觉和味觉传感技术的原理、组成、技术实现及其应用;此外,还介绍了基于脑机交互的新型在体生物电子鼻和电子舌的研究进展;并对国际上仿生嗅觉和味觉传感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