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城市创新发展已经持续一段时间,为了找准以何种规模的城市为下一阶段创新政策的着力点,有必要总结前一阶段城市创新发展的成绩和经验。利用1995-2018年的城市数据定量研究我国城市创新规模的分布特征和结构特征,有利于了解城市创新规模的演变规律,掌握其内在机制。三参数齐夫模型与城市创新规模数据较好的拟合效果说明我国城市创新规模的分布在总体上符合齐夫定律。城市创新规模分布的规模指数呈上升趋势,显示不同规模城市的创新规模生长出现差异化,且这种差异逐渐扩大。城市创新规模等级结构模型的拟合情况说明我国城市创新规模有明显的结构特征。而齐夫模型平移指数的变化和等级结构模型的拟合情况说明,虽然我国城市创新规模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类型等级结构,但是长期来看,我国城市创新规模等级结构具有扁平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创新扩散与城市体系的空间关联机理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体系具有规模--等级分布特征,创新在城市体系中的扩散表现为多种扩散模式。关联分析表明,创新扩散系统的四大要素与城市体系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空间关联机理。基于回归、聚类、典型相关等方法的实证分析发现,长三角城市的创新能力与城市规模都具等级特征,两者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创新在长三角城市间的空间扩散次序与城市等级结构具有一致性,呈明显的等级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3.
    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与功能,与区域创新需求和条件息息相关。运用HDI、区位熵、灰色关联度对我国2003—2018年31个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时空分布态势、结构特征、区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1)发达省域科技服务业集聚规模较大,省域间规模差距逐渐缩小;(2)研究和试验发展、专业技术、科技推广和应用三类服务业态的专业化集聚分别呈增长-重心东移、降低-重心西移和增长-均匀化趋势;(3)当前各省域集聚结构存在三种形态、两种主要演变趋势和四条演化路径;(4)区位因素对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但不同服务业态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最后,从省域间服务业梯次联动发展、不同经济水平省域当前服务业发展任务、基于区位因素制定服务业发展政策、服务业重点发展业态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研究有助于把握我国科技服务业集聚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区位影响因素,对于各省优化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与政策、改善科技服务业集聚结构和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选取影响城市综合规模的几项因子:人口规模因子,城市用地面积因子,经济规模因子,基础设施规模因子,财政规模因子,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因子法构建一个综合评价体系,对宜宾市城市综合规模进行测算和分析,同时对其等级规模结构进行一些探索。结论显示,除人口规模以外,其他因素影响宜宾城市综合规模的程度差别不大;宜宾市是典型的“首位型”等级结构体系;大多数县域都属于中低水平规模的层次,城市的规模分布呈典型的“菱形”,即中间大(多)两头小(少),但属于低水平的均衡分布。  相似文献   

5.
我国新型城镇体系的开放性增强、网络化特征日益显著,新型城市结构由等级型向复合型转变,城市群成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形态;但存在城镇建设规划不科学,公共设施不健全,人口、资源、环境制约因素多等问题。针对新型城镇化的态势和问题,文章提出要强化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建设、优化发展模式、加快制度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科学与管理》2017,(6):63-67
选取山东省17个城市2000~2015年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首位度、赫芬达尔系数等指标,对入境旅游规模差异及位序规模分布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入境旅游总体发展不平衡,旅游规模绝对差异不断增大,但相对差异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总体呈首位型发展,但首位度呈下降趋势;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系数总体变化相对较少;集中指数总体较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首位城市入境旅游规模与理想入境旅游规模有较大的差距。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理位置和交通因素是造成入境旅游规模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城市体系中创新扩散的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开明 《科学学研究》2010,28(5):793-800
城市在专业化与多样性、人力资本积累、创新网络形成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城市体系中城市间的位势差与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创新扩散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创新扩散。城市间的创新扩散流强度随距离呈负指数衰减,且受城市规模影响,创新扩散模式可由威尔逊模型的摩擦系数加以识别。城市创新流强度模型的实证分析显示,长三角城市的创新流强度呈等级分布,与城市规模等级高度正相关;空间摩擦系数的模拟分析发现,国美连锁店在长三角城市间的扩张主要呈等级扩散模式,兼具传染扩散特征。  相似文献   

8.
区域城市规模分布的分维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陈彦光  刘明华 《科技通报》1998,14(6):395-400
从城市结构和功能模型出发 ,通过数学变换 ,揭示了城市规模分布的 Zipf指数的分维性质和地理意义 ,提出了城市体系等级结构的 q-函数以及求解最佳规模分布维数的方程式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至2018年数据,以2010年为阶段分界点划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演化阶段,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采用2010、2018年数据分析创新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构建线性回归模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解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在1995至2010年为初步发展阶段,2010年之后为快速增长阶段;(2)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不均匀,符合胡焕庸线的分布规律,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是东部核心区,其中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分布整体呈"H"型,科教基础设施从北京为单核心演变到北京、上海双核突出,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北京-天津、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的双核心共生结构;(3)创新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具有一定集聚现象但集聚度较低,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及个别省份的发达城市;(4)总体上,财政政策和创新企业对创新基础设施影响最大,其次是创新人才和金融发展水平.由此提出未来中国城市创新基础设施发展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创新资金投入和扩大对外创新开放程度,营造活跃的创新环境以及完善创新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振灵 《资源科学》2011,33(6):1118-1125
资源基础型城市群是从资源型城市和城市群关系角度界定的一类城市群,它是我国城市群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择我国典型的资源基础型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对其城镇体系中城市规模的时空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以城镇规模分布研究中的分形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城镇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演变过程和特征,将Gibrat法则引入城镇体系规模变化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城镇体系的规模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城市规模和经济规模均具有典型的分形特征;根据分维值时间序列,可以判断在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城市异速生长的特征;城市规模结构分维与经济规模结构分维的时空演变具有历史吻合性,经济规模变化引起城市规模变化;城市群中资源型城市在城市的地位一直非常稳定,中心城市的地位间歇上升,对城市群的影响力趋强。  相似文献   

11.
谷斌  赵雪琦 《科研管理》2022,43(11):172-181
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关系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科技创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对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量化测度,可以更好地对区域创新水平进行评估与定位。文章基于全国各省2008-2018年的创新活动数据,以授权专利数量作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测试指标,分析专利数量位序-规模分布特征,进一步了解了各省技术创新能力变化情况。文章首先对各省专利数量进行统计与对比,然后分析了GDP与R&D投入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水平出现不协调的问题,但单位数据无法评估具体发展情况。因此,文章假设授权专利数量规模符合Zipf定律,利用全国34个省近十年来授权专利数量的统计数据,通过求取Zipf定律的参数值k并划分不同标度区,分析整体创新集中度趋势以及规模——位序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我国授权专利数量规模具有分段特征,大体可以划分2个标度区,以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为第一标度区,以广西、云南、山西等经济欠发达的省为第二标度区,并分析了标度区范围、分段特征和各标度区分布变化规律,从而衡量全国各省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化情况。文章基于授权专利数量,分析各个区域创新集聚程度,为更好地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个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研究建立一套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模型的构建与结构分析方法.首先基于城市创新能力结构耦合视角,采用系统耦合模型描述创新要素的动态结构匹配作用关系,测度城市创新协同度,直接刻画创新协同启动方与创新协同匹配方的内在二元性关系结构,构建城市群创新协同网络模型(UA-SIN).UA-SIN为有向网络,包括拓扑与赋边权,内协与外协网络等模型形态.进一步基于UA-SIN的城市中心性、聚集性和相关性等复杂网络分析技术,分别研究城市创新协同能力(包括发起、匹配和中介能力)、城市创新协同集群和城市创新协同模式等网络结构特征.最后以中原城市群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UA-SIN能够在构筑区域经济循环体系、优化城市创新链分工、规划城市群创新平台布局、定位科技服务业重点推进领域与方向等方面,为城市群创新发展战略优化提供决策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3.
王丽 《未来与发展》2011,34(9):47-50
城市化加速了城市数量的增加与规模的扩大,使城市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城市化在一定程度上过多地强调城市经济而忽视与之匹配的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缺乏日趋严重。因此,有必要清楚认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文化冲突,探求其存在原因,积极探索应对策略,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探究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的关系.这对坚持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2013-2018年27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构造了中国城市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驱动创新发展的事实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地区创新发展,这一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对实用型和外观型创新的驱动作用显著强于对发明型的驱动作用,数字经济创新效应具有显著结构性特征;知识流动在数字经济驱动地区创新发展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且对不同创新类型的中介效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数字经济创新效应具有显著地区差异,发达城市的数字经济创新效应显著高于经济水平落后城市;知识流动在同级别城市中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跨级城市,知识流动在经济落后城市中的中介作用显著高于经济发达城市。数字经济能通过知识流动的中介作用助力城市创新发展的“强强合作”与均衡发展,为中国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化建设提供重要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手工搜集各地级市每年的专利授权数衡量区域创新质量,借鉴物理学中耦合协调度原理计算产城融合度,实证分析了产城融合对区域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产城融合度的提高能够显著推动区域创新发展,但其创新效应会随产城融合度和创新水平的提高而呈显著边际递减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产城融合的创新效应存在“区域”和“路径”两方面的异质性:产城融合能够显著提高西部地区城市的创新水平,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影响则相对较小;相较于“先产后城”的城镇化路径,“先城后产”路径下的产城融合对区域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加显著。最后,本文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中间机制发现,产城融合能从“人本导向”、“产业变迁”及“功能匹配”三条路径影响区域创新水平。本文对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镇空间结构演化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以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巴彦浩特为例,重点分析其城镇规模、空间结构及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动力机制。20世纪80年代以前,巴彦浩特城镇空间扩展缓慢,新着新区的建设,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用地扩张主要表现为新区用地的不断蔓延,老城区则由于受到地形条件限制及经济中心的转移影响,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从总体上看,巴彦浩特城区空间遵循“先主要道路两侧发展,后地块内部建设”的发展规律。城镇空间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政府层次、经济层次与社会层次3个方面。在不同发展阶段,各种动力的作用效果是存在差异的。经济发展是最基本的动力,政府调控是重要的因素,对巴彦浩特而言,有时甚至是最重要的。交通因素的影响效果目前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胡玉敏  踪家锋 《未来与发展》2010,31(1):64-67,39
Zipf法则反映了城市规模与其位序之间的简单而优美的关系。也是研究判别城市集聚和城市体系合理性的重要原则。本文利用改革开放后中国各省城市的数据,应用Zipf法则对中国城市规模进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规模的Zipf指数不断增加以及显著不为1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利用混合OLS模型和GLS面板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诸如交通状况、工业化水平、FDI、人均GDP、城市人口等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人才引进政策对区域人才资源及其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文章采用2014-2019年中国60个大中城市空间面板数据,通过引才政策工具分类建立评价指标,基于要素流动的空间效应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引才政策及其空间溢出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引才政策与城市创新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引才政策空间优于欠发达地区;引才政策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非线性U型空间溢出,推动区域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引才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城市存在显著差异,人才引进的规模效应对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人才的流动速度与城市创新绩效提升正相关。研究结论对引才政策效果评估、完善地方引才差异化策略和区域人才布局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