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创新组织范式,在我国得到了积极运用和实践,但仍存在协同性不强、创新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实践和快速发展。基于对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研究文献的收集和整理,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内涵和特征、影响因素、协同创新模式、实施路径、演化、实施策略及建议等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重点及方向。有利于增进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理解和认识,有利于指导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实践,对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路径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资源与文化的相似性以及有助于支柱产业形成和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等方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然后分别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价值链、知识链和物联网为媒介的三种协同发展路径,进而提出了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单核、多核和星形模式,最后提出了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发展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及能力动态演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协同创新特点、效应的基础上,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和产业特性,基于系统视角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模型,对协同创新网络模型中的四个基本构面以及协同创新的路径进行了研究,并进而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四种能力及其基于生命周期阶段的动态演化方向与策略.该研究对推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与保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我国各省市"十二五"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出发,提出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重组,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服务与保障内容,认为在国家层面服务联盟下应建立区域服务联盟,从平台构建、资源组织和关系协调方面推进跨系统协同信息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鲜明的创新特征,而协同创新网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创新的理想载体.本文运用演化博弈方法探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的演化过程,以主导权特征为切入点,首先对无主导权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实现的演化过程进行一般性分析,进而对不同主导权方式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合作关系实现的演化过程进行了差异性探索与对比分析.最后,以我国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演化为例进行实例分析,进一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和快速发展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结果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因子分析法验证假设,结果表明政府干预、企业协同创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与、产业内组织单元的互搏意愿、关键资源、运营管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有显著影响,其中政府干预、企业协同创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参与、产业内组织单元的互搏意愿为主要影响因素,中介机构介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可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关键要素管理与控制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对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测度旨在解决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的现存问题,为进一步提升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能力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总结了我国学者在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及其量化权重、测度方法和评价模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重创新能力,轻协同能力;重精细量化,轻宏观粗判;重正面测度,轻负面考量;重理论价值,轻实用价值"的偏差,并对长株潭城市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和评价方法的选用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对天生全球化企业及其对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义进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国际化创业+集群式发展”模式,认为区域首先通过构建跨区域全球网络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知识等异质性资源的引入,然后在国际化经营中有效地实现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之中,成为或者接近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高位的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价值链,推进区域新兴产业集群的发育与成长,实现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从全球向区域的扩展.  相似文献   

9.
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生命周期的视角出发,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获利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动态有效的创新获利策略将有助于创新价值占有和对发达国家的赶超.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获利的主要因素包括独占性机制、互补性资产、网络外部性及主导设计、动态能力和相关公共政策.上述因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生产、规模化以及专业化4个阶段起到不同的作用,创新企业应该根据产业所处生命周期动态选择创新获利策略.制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政策,不仅要考虑自主创新能力,也要考虑创新获利能力.  相似文献   

10.
优化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约、高效、协调、绿色发展,有利于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世界级城市群建设。通过对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重点发展领域分析,了解整体发展水平、发展重点和空间布局;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空间格局,从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三轴”对京津冀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渐体现出支撑经济增长的战略优势,但其"二重二轻"问题也日益凸显。正确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规律,对政府制定和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协同作用机制,测评其各细分产业所处发展阶段,构建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哈肯模型,揭示其各细分产业间及各发展阶段创新与需求协同驱动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各部门、各发展阶段中创新与需求均存在协同作用;协同作用的序参量因产业不同而异,与阶段无关;在协同强度、强化方向、协同机制方面,存在明显的产业差异性,而无明显阶段差异性规律。据此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差异化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变西部民族地区经济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径,协同创新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文章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剖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面临的协同创新基础薄弱、协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发展的有效模式,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是目前产业界、学术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将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本研究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多样性,不是简单分阶段的动态思维,而应是系统思维,特别是区域创新系统和产业创新系统思维,其鲜明的特性是强调自主创新。综合分析本文所涉及的成果数据,我们认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需要充分利用政府、市场,以及其他各种主体和要素的作用,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际特征采取适合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协同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模式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在解析产业协同创新内涵及效用的基础上,分析了扬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协调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扬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为扬州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思路,也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陈衍泰  程鹏  梁正 《科学学研究》2012,30(8):1187-1197
首先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演化的两阶段分析框架,探析影响新兴产业演化的四维度因素,分别为"技术维度"-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选择、"市场需求维度"-本土市场需求与国际市场的协调;"产业主体维度"-在位企业与新创立企业培育的选择;"制度维度"-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的平衡。基于此,以风机制造产业为例,分析中国1980-2011年风机制造产业的成长演化过程,并探析影响产业发展轨迹的"两阶段四维度"因素。以风机制造产业为例的研究,论文最后提出对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将生产性服务业区分为创造型和保障型两种类型,并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分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造型生产性服务业的研发创新博弈,与保障型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包创新博弈进行理论推演。通过构建产业创新系统协同度模型,采用2004-2012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传统制造业为对比)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创新状况进行了测度及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参与协同创新的企业比例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创新水平的重要途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创造型生产性服务业所进行的协同研发创新对于提升其协同度水平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陈瑜 《科技管理研究》2015,35(1):101-106
随着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不断加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实现从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进行界定,并从理论和现实层面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研究的意义;同时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理论体系、空间形态创新的测度、演化机理、影响因素以及与区域创新系统的关系5个方面归纳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空间形态创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跨区域协同治理问题,可以说治理机制是否有效直接决定跨区域协同创新效果。建设欧洲研究区是欧盟促进其成员国间跨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举措,目标是整合成员国创新资源和力量以提升欧盟整体创新竞争力。欧盟成员国创新能力不平衡,为实现各国有效跨区域协同治理,欧盟搭建了欧盟及其成员国和地区多层治理下的共同治理框架,通过设立欧洲研究区咨询建议机构、注重决策的民主化形成政策咨询建议机制,通过编制《欧洲研究区发展报告》《欧洲研究区发展路线图》和纳入“欧洲学期”构建监督机制,并开发基金工具、项目工具和各种对话机制等治理工具,在成员国间建立创新伙伴关系,推进各国创新资源、项目和政策的协同,提升欧盟治理能力、改善欧盟创新系统失灵问题。欧洲研究区加强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协同创新治理方面的经验对中国跨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在加强不同层级主体共同治理、形成有效咨询建议机制、设计多种互补治理工具等方面带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界定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基础上,基于创新双螺旋视角,吸纳"创新2.0"理论思想,设计了科技创新驱动与市场需求拉动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双螺旋培育模式,分析了该模式的内涵、特征以及演化路径和应用思路,并应用该模式为黑龙江省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培育提出相关策略,有助于为区域新兴产业战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发展内涵,在构建技术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和采用2000—2012年我国有关数据进行测量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工艺、产品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的协同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工艺、产品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的推动作用显著,而产业高端化对工艺、产品创新的促进作用尚未显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化需要通过完善创新资源整合与激励机制等推动工艺、产品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