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杨曦  余翔 《科研管理》2020,41(9):12-21
本文在梳理概括了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产业技术生命周期与创新开放度之间的关联,构建一种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演变的产业技术创新动态演变模型,将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分为"萌芽期封闭式创新""成长期开放式创新""成熟期开放式创新"和"衰退期封闭式创新"。通过回顾中国石墨烯产业的技术创新背景,研究发现,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研发支持是中国石墨烯产业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演变不容忽视的原因。本文以石墨烯技术为例,验证了产业技术创新动态演变模型的可行性,为石墨烯技术以及其他新兴技术的发展路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产业组织理论对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研究是在熊彼特假说的基础上展开的,包含两种理论路径:一是继承早期产业组织理论所坚持的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对技术创新投入与静态市场结构特征相关性的分析;一是在熊彼特所开创的动态分析思想基础上,从产业演进动态过程中对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互动关系的分析。本文对两种理论路径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并从整体理论发展过程的角度对其进行评述,然后借鉴相关理论,分析了从中国产业演进动态过程中把握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关系的基本思路,进而分析了相关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3.
行业生命周期的技术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一般要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过程。通过以描述产品创新为中心的产业创新分布形式的A-U创新过程模型进行比较,分析了各生命周期阶段行业市场、客户以及研究和开发的特点,给出了各阶段行业技术选择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产业创新作为企业创新和国家创新之间的桥梁,在整个创新研究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解和衔接作用。为解决产业创新机制演变规律性问题,尝试从中观层面出发,在分析A-U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微观层面的创新活动和知识生产机制理论,提出产业持续动态创新模型,并选取生物技术、数字、石油化工和汽车四大行业创新体系验证该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知识转移框架很难解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发展过程中学习很难发生且联盟极易破裂的问题,基于产业路径视角下的四种联盟组织模式划分也较为理想化。通过在共性技术视角下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特点,本文得出基于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的有效创新组织模式更加符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介入联盟的必要性,并根据政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联盟成员之间的博弈关系,构建了三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政府在联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是指联盟网络内部主体、战略、技术创新过程、资源、环境等要素由于相互协同与竞争,在共同实现联盟网络竞争优势以及联盟网络主体各自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耦合而形成的全新的整体创新效应。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为载体,在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的要素构成的基础上,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机理模型,给出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政府间,以及系统各要素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揭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新趋势,其核心动力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关系极为类似,因而本文通过引入生物学中解释不同生物种群共生的logistic模型,描述技术创新子系统和制度创新子系统在独立、竞争和协同模式下动态推进经济发展达到稳定状态的过程,并给出动态均衡所需要的条件及其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是推动中国稳定跨过“结构性减速”阶段的重要动力。基于中国2009-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三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技术创新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探讨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并进一步分阶段对比分析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实证结果表明:(1)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且技术引进、模仿创新及自主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自主创新最为显著。(2)三种技术创新是否可以提速经济发展取决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引进和模仿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增速作用逐渐减缓。(3)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速的作用受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在产业结构既定的前提下,技术创新投入越多,产业结构升级的边际经济效应越小。(4)我国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各产业通过逐步提高其对技术创新投入的承载吸收能力,实现产业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进而保证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是有力提升企业技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核心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高校提升自身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关键。从创新的类型、主体以及创新过程中资源与能力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归纳出两种典型"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以高校为主导兴建的企业模式以及以企业为主导的集成创新模式,并着重对后一种创新模式进行了分析。在此模式下,鉴于控制权与合作关系是影响创新效应的两个核心变量;将高校-企业合作关系分成两类:长期合作关系与短期合作关系,将控制权类型分为两种类型: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企业从契约提供、合作创新过程的有效组织及产业竞争的系统维度,以动态博弈与委托-代理等理论为工具,建立了一个三阶段动态博弈模型,分别得出了短期合作关系下集中控制、短期合作关系下分散控制、长期合作关系下集中控制、长期合作关系下分散控制四种不同情形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解,并对每种情形及其博弈结果进行了细化分析。最后,从双边关系的类型、控制权类型以及委托-代理效应三个不同维度,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创新的知识投入、工资、产量、价格、利润等均衡变量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产业集群中具有竞争关系的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斯坦克尔博格模型,将完全理性动态博弈与系统仿真相结合,分析产业集群中竞争性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博弈时的策略选择问题。结果表明,产业集群中竞争性核心企业和非核心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交互性及牵引性;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选择是市场规模、创新投入、创新能力等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对比较优势是决定企业具体创新策略选择以及最终市场地位的关键性因素。由此提出扩大市场规模,打造现代化产业集群,促进企业创新;基于产业集群培育掌握更多核心技术的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支持企业开展强链、补链、扩链的技术创新活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章洁 《现代情报》2010,30(9):28-30,35
互联网的异军突起打破了传统的信息服务格局,引发了它和图书馆在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时间上的矛盾和竞争,也推动了它们的发展。互联网和图书馆在相互矛盾竞争的同时相互吸引、相互融合、相互补充。面对与互联网的矛盾,图书馆服务应进行必要的调整,退出一些服务领域,实行专业化分工,建立科学采购机制,及时清理书库和数据库,引入竞争机制,以实现服务的水平、高效率、高效益。  相似文献   

12.
13.
潘晓丽 《科技与管理》2002,4(3):145-146
成人高等教育要适应社会的需求,接受普通高等学校统招生扩招及各种私立高等学校的增加带来的挑战,只有加强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办学信誉,提高学校的声望。  相似文献   

14.
任晓英 《科教文汇》2012,(12):12-13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应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体,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有效地开展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网络出版是指具有合法出版资格的出版机构,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流通渠道,出版并销售数字出版物的行为;而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机构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对公共事务管理进行电子化治理,实现管理政务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之间的交互处理.比较网络出版与电子政务可知:电子政务有利于监管网络出版,电子政务的G2B模式直接推动网络出版发展,电子治理将规范网络出版并使其健康发展;网络出版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子政务技术的成熟,有利于优化与重组电子政务应用场景,有利于传统政务向电子政务迈进.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探讨了物理学与人文文化的关系,以及在物理学中所蕴含的美学文化以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18.
结合在档案收集工作的经验和体会,谈谈如何加强档案收集工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各项事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9.
新课改后,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中添加了部分西方经济学元素,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分析不够透彻。文章以供给与需求中曲线移动以及曲线上点的移动为切入点,通过图形、案例,讲解分析方法,剖析高考真题,帮助教师攻克该难点。  相似文献   

20.
江西实施科技入园工程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大力推进科技入园,提高园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园区经济发展水平,从而促进了江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彰显了科技支撑引领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