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摆脱不了以教师为中心,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交流、合作和情感体验;注重对史实的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的培养;注重历史知识复习巩固,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使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得暗淡无光.  相似文献   

2.
陶冶式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命题之一。所谓陶冶式教学就是指一种以立德审美为旨归,利用美的媒介,创设教学情境和氛围,在语文训练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审美体验,注重审美情感陶冶和学生心灵建构,运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加强有意识的理性学习活动,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教学。"我国语文教育素有陶冶性教学的传统,即把教学的过程作为陶冶的过程。关注生命的成长,注重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把教学过程理解为教师语言传授——学生被动听记的单向传递过程,学生只有机械被动地学习,没有智力生活和情感生活参与,学生的知识增多了,但却没有得到智力、情感的成长和发展。这种教学观和学习观与新课程理念是不相适应的。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只有学生的体验、亲历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过程。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升华情感。  相似文献   

4.
陈叶蓝 《天津教育》2023,(6):141-143
<正>“双减”背景下构建美术教育的新体验,联动家庭和学校,共同为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发展提供积极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协调的家校共育氛围和良好的家校共育环境等的作用下,积极自觉地融入自己的兴趣体验中去,在兴趣的基础上,展开积极能动的审美观察,形成丰富多元的审美理解,陶冶审美情操,发展审美理想等。教育,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在大环境教育下,更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品德养成;重视学生的片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课堂教学多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了学生本身的精神成长和生命体验。而游戏性教学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获得身心自由全面的发展及生命的愉悦。中小学课堂呼唤游戏性教学,需要依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游戏,营造游戏性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在游戏性教学中探究学习。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学生独特的个性。语文是最有人情味的学科,我们应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那么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丰盈。  相似文献   

7.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策略。具体地说,就是要实现“三个转变”。一、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发展传统教学中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忽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忽视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对学生健康成长是不利的。学生不是一个待灌输的瓶,而是一个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掌握知识,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能形成…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探究新知识并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和经历,高中课程设置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  相似文献   

9.
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与制约,传统的教育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对学生"心灵"与"精神"的陶冶与培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必须回归到对"心灵世界"、"精神境界"的关心与关切。首先,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精神的成长,它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必须关注学生思想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烙印,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或一种文化下的心灵世界。其次,关乎心灵的教育注重自由的思想,它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追求学生思想的解放、精神的独立以及理性的批判。再次,关乎心灵的教育营造闲暇的时空。拥有"闲暇"精神的心灵教育能够唤醒学生内在的心灵,为学生指引美好的人生,帮助学生形塑高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正体验教育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亲身感悟道德和知识的形成的教育方式。其意义重在唤醒学生主体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外界、认识自我,随着个体生命的成长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体验教育的特点是寓教于"做",寓教于"思",注重引导学生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在体验中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一、从学生整体实际出发,开拓体验教育新平台青少年学生思维习惯的形成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多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深度学习是以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目标的一种学习。但知识论证不充足、知识点状分布、绝对真理知识观等表层知识教学已偏离了学习的本质及价值,产生了知识教学阻滞深度学习的困局。教学推理是教师根据已知教学条件及个体情境认知,确定问题并生成教学策略的连续性思维活动。它克服了以往僵化的教学方式,为促进深度学习提供可能逻辑。其中,学科知识逻辑能促进学习触及知识的意义世界,学生经验逻辑能促进学习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实践自为逻辑能促进学习关联自我的生活世界。最后,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推理策略应着力于以"批判与交融"为取向的教学理解,形成以"联结与转化"为纽带的教学逻辑,开展以"假设与证据"为核心的课堂论证教学,创设以"推断与评估"为特质的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2.
“多元解读阅读教学模式”针对现实语文教学“大一统”做法钳制学生思维的弊端,提出了新型教学结构:“独立思考求解→个体解读表达→解读差异发现→底线共识形成→个体解读完善”,并针对求异发散这一难点提出若干教学策略,旨在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彰显学生伴随知识获得而内生的心灵体验过程。让自由精神得以回归语文学习之中。  相似文献   

13.
姚超 《天津教育》2021,(2):99-100
学习本身应该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因为人类在满足精神欲望的时候可以获得另一种愉悦。因此,在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采用快乐教学法让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随意畅游。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师依据学生整体的发展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并依据学生的喜恶程度进行调整。这样才能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以此才能够保证学生可以获得自身能力的提升,进而才能突出快乐教学法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世界,至少可以被区分为日常层面的生活世界和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与之相应,学习内容具有"实用"与"虚用"两种性质。"实用"的学习内容,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的内容,能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其中,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重复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展开,间接经验型的内容以"解释性运用"的方式有益于学生日常生活世界的展开。"虚用"的学习内容,是有益于人自身完善的精神财富,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世界。它既使学生的各种精神性成分得到训练,也使学生获得精神性的享受。"实用"与"虚用"共在,应当成为"教学回归生活世界"这一话语背景之下学习内容的应有取向。  相似文献   

15.
兴趣与课堂教学关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活动。教师在限定时间内以优美的语言把知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吸收最渴望的知识,丰富自己的才华,激发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因学生间环境条件、个人爱好、智力间的不同,导致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要求教师因材施教,鼓励和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树立起主动学习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nature of learning outcomes of thirty six electronics students who were receiving training under the recent reform processes advocated by the Australian government. The reform processes place great emphasis on macro issues thereby unintentionally relegating the micro issues, such as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to a lower priority. Such misdirected emphasis may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lligent workforce. A multi method approach which involved a problem task, interviews and concept maps was used to establish the learning outcomes. The learning outcomes were analysed to identify the nature of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the sophistication i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ic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levels of understanding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generated by 3 experts. The findings indicated a low level of understanding and a very lean knowledge structure with limited relational links to other elements in the given information. Furthermore, a comparis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s and levels of understanding was made between students with more than 2 years work experience and those coming to their course straight from secondary schools. The findings of this analysis did not support the argument that work experience enriches student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as students with no work experience performed better then the work experience students. Thus, there needs to be more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nature of real work experience routines and how it affects learning rather than theorising on ideal work situations.  相似文献   

17.
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师生情感、教学艺术、教学方法、实验教学、课外活动五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8.
从过程观的视角来看,唤醒关注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感受、灵性思维、主体意识、美感以及生命自觉的动态生成,而要实现唤醒,需要教师具备生成性思维和平等对话意识,能捕捉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点,运用学生的前理解链接新旧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促动教学过程中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9.
以《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理念与精神来检视,我们发现,造成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学低效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感受不到课程知识的意义及其学习的价值。因此,意义建构应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价值取向。公共教育学课程旨在让师范生体认到教育的意义、教育理论的意义、学生成长的意义以及教师职业的意义。公共教育学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改革策略在于回复知识的意义与重构学习的路径,具体包括:恢复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本质、建立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立足师范生的社会文化属性和知识经验基础、提升公共教育学课程教师的理论素养与教学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20.
Today'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ms the stage for a host of debates, many of which centre on the use of standardized assessment in the classroom. With this push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less time is being devoted to incorporating ‘experiential’ knowledge, or that knowledge which comes from hands‐on, travel, natural and other worldly experiences, into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William Wordsworth and Thomas Hardy, two somewhat unlikely sources of educational insight, do have a pertinent message to add to this ongoing educational discussion. The two authors, through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through their literary works, draw from and examine the roles of formal education and the functions of various facets of knowledge in education. They exemplify the importance of finding a balance between formal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and informal avenues of education. Both men remind society that without the incorporation of experiential knowledge into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students cannot reach the full potential of their intellectual, emotional, spiritual and social growth.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lives and works of Wordsworth and Hardy, the importance of non‐formal, non‐standardized experiences is reasserted at a time when it is of utmost importance to evaluate the components that make up moder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