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教师角色价值主要是以外在取向为主,教师只是按照社会规定或期望的角色规范进行职业行为,这种规定性的角色地位不利于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自我潜能的实现。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角色只有从“规定”走向“赢得”,即达到一种自我取向的价值,教师的职业实践才会具有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2.
教师角色:从"规定"走向"赢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教师的角色价值主要是以外在取向为主,教师只是按照社会规定或期望的角色规范进行职业行为,这种规定性的角色严重抑制了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自我潜能的实现,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羁绊.在教师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下,教师角色只有从"规定"走向"赢得",即追求一种自我更新的价值取向,教师的职业实践才会具有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师角色工具化和社会化的外在价值取向抑制了教师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和自我潜能的实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只有通过不断地自我更新实现一种自我取向的价值,教师的职业实践才会具有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期以来,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经历了由“社会效率主义”到“实用主义”的转变。不同时期,在不同职业教育发展价值取向的支配下,美国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角色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进入新世纪,美国社会开始步入“服务时代”,“服务”正在成为美国职业学校的一种新的经营理念,职业学校的教师也开始向“服务型”教师的职业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从价值取向上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科研之于兴师兴校兴教兴国的重要性:又从实践的视角感受到:只有经历了教育科研的洗礼,教师才能从职业角色的“幼年”走向“成年”。  相似文献   

6.
学术性是大学教师角色的内在品性,但不同教师对角色的认同和选择存在不同价值取向,并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行为。"专业学术人"取向关注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发现和创新,"教学学术人"关注青年教师教育知识和技能的创新与传播。两种取向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和现实问题。现代新型"学术观"成为两种价值取向整合的基点,也成为平衡"专业学术人"和"教学学术人"张力的逻辑归旨。因此,把握大学青年教师角色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构建公平的青年教师学术职业评价制度,强化青年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衔接,完善青年教师分类培养体系等,是重构大学青年教师"学术人"角色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对于推进课程改革的顺利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发展从概念内涵、研究视角、理论形态和价值取向等不同维度来理解“角色规定”与“身份认同”之间的不同,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外在的角色规定到内在的身份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教师作为家长,只有正确理解“因材施教”,对教师“社会角色认同”的影响有正确的自我评价,才能改变教师“家庭角色”错位的现象,在“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和谐:  相似文献   

9.
首先指出高校“80后”辅导员价值取向呈现出五方面的基本特征:即在体认主流价值取向的同时,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主体意识增强,思维趋于自我化;价值目标趋于多元化,但开放性、包容性特征明显;价值评价趋于理性务实,义利兼顾;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主动迎接工作的挑战等。市场机制、中西文化的融合、“80后”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低、社会认同度不高是影响“80后”辅导员价值取向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应从明确辅导员职业定位,加强主流价值取向对“80后”辅导员价值取向的引导、制约、整合力度,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完善机制、搭建舞台等角度加强对“80后”辅导员价值取向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调查的分析研究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章通过对优秀师范生的抽样调查,从自我成长取向,自我实现取向,社会互动取向,经济取向,尊重取向等五个方面比较全面地概括出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总体特点,提出了优化师范生素质结构,着力教师角色的塑造,找准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群体,既是对“传道、授业、解惑”传统功能的继承,又有新时代赋予的管理者、心理辅导员、家长、朋友等角色。教师在对多种角色处理、转换过程中时常出现价值取向不同,导致师生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不知识现象时有耳闻。  相似文献   

12.
教师角色的自我定位,是指教师个体对职业地位的自我期望。从师生关系角度看,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什么位置。它决定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取向和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对师生关系、教育氛围、教育效果等都产生巨大影响。 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对教师角色有不同的要求,这就构成教师角色的时代特征。今天的时代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是社会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现代教师不能围于传统观念的“樊篱”,不能不对教师角色作新的认识和定位。笔者认为,现代教师宜自我定位为学生的公仆、向导、助…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规模上颇有起色,制度建设上颇有成效,角色定位上多重交织。从角色理论视野考量,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场域角色、社会场域角色、家庭场域角色和自我场域角色组成的“角色集”。基于此,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成长培育路径是:强化角色意识,建立“角色冲突—角色适应”培育链路;提升角色认知,建立“角色期望—角色规范”合作链路;增进角色认同,建立“角色认知—角色行为”认同链路;增强角色技能,建立“角色学习—角色训练”生长链路。  相似文献   

14.
教师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既有社会大众对教师的认识和要求,也有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和期望,更有教师自己的角色观念。因为这种观念或多或少地体现了社会大众和学生的认识和要求,更是教师自己对角色价值信念、职业态度、职业行为的深刻体认,进而形成自我的“教师观  相似文献   

15.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自我”缺席的现象。教师常被称为社会代言人,在思品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像一位以教材为“圣经”的布道者。在教学中,教师往往紧紧抓住教材所提供的事例,不厌其烦地分析,问一个个明知故问的问题,也不放过课后任何一道练习题,惟恐没有完成“教参”上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致使思品课也成了检验学生知识掌握与否的操练场。教师俨然是一台教学机器。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教师的“自我”却始终在教材解剖者、规范训导者、价值判断者和教学评价者等角色背后躲避着。其实,教材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托,…  相似文献   

16.
“出成绩”和“培养学生”是教师在现实的职业生活中面临的两个不同的教育价值目标,“出成绩”更多指向功利性价值,而“培养学生”更多指向存在性价值。教师往往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而陷入价值认同与价值选择之间的背离进而导致自我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7.
从德国“善良教育”反思中国的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德国“善良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进而发生了对“善良”、“善良教育”内涵之解读,由此引发对中国德育在最终目的、价值取向和教师角色等方面的反思。  相似文献   

18.
关注理由 “生活像一团麻,有许多解不开的小疙瘩。”时下的教育正遭受社会变革、观念更新、技术进步等带来的巨大冲击,教师由来已久的“平衡”心态正在经受着又一轮的“挤压”,所不同的是,此番导致教师心理“失衡”的原因,已由九十年代初的主要是“生存压力”变成了“职业压力”,或说是“竞争压力”。 人们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其他人群的关注,原因在于,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要在学校里学习、生活,与教师长时间地相处,而教育的力量就在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心灵。如果教师心里充满阳光,他的学生中“阳光孩子”就多;反之,如果教师情绪不稳定,他的学生就难免缺乏自控能力。因此,时代正赋予教师一个全新的任务:除了传统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等要求外,还要心理健康。教师要加强心理的自我保健和心灵的自我塑造,以自己阳光的形态去培育孩子健康的心灵。 “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适应自己不能改变的”,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需要积极进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儿,有时候,我们也需要“退后一步自然宽”的自我减压策略,所以,我们不能缺失心理保健的意识、方法和技术。而心理保健,重在自我调适。为此,我们一要破除心里有“病”才去做心理保健的误解,积极预防心理疾病,矫治和调适心理异常,解决心里问题,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二要培植心理自我调适的自觉意识,自我完善个性,重建职业内涵,找寻自我职业价值,实现生命价值与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进而享受工作的乐趣;三要掌握心理调适策略和训练技巧,加强压力的自我管理,有效调适自我心态,开掘心理的自我调适能力,进而寻求到内心的自慰和平衡。[编按]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教师聘任制度的不断完善,乡村异乡教师逐渐成为乡村教师队伍中的新兴力量,而乡村异乡教师的角色适应问题是困扰其专业成长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组织社会化理论视角,分析了乡村异乡教师在身份转换抉择时面临的诸多角色适应的问题。研究发现,在预期社会化阶段主要面临自我认同感的矛盾,转变阶段主要受限于自我价值无法体现的难点,融入阶段主要应对自我难以实现的困境。优化异乡教师工作环境,缩小不同阶段角色适应的隔阂;建立职前实训基地,缓解异乡教师角色适应过程的心理落差;强化情感联结,营造异乡教师良好的角色适应心理氛围,从而促使乡村异乡教师从“闯入”到“融入”,更好地投入乡村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井永莉 《甘肃教育》2011,(14):20-20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由于教师只能扮演“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在教学中按照课程的严格规定,亦步亦趋.很少有发挥教师自主性的余地,教学缺乏生命力,教师教得辛苦。另一方面,学生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在“课程进度”和“应试取向”驱动下,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拼命适应“课程要求”,学得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