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人本精神:大学教育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学丰富的精神内涵中,人本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精神传统始终伴随着大学的发展历程。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以教师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管理、教学、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相似文献   

2.
大学理念就是大学的精神,是关于大学的基本性质、理想模式、目标追求、社会责任方面的系统思想。通过对西方大学的教育理念形成与发展的考察和分析,提出当代高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秉承为社会服务的目标,要树立学术自由、以人为本、通识教育等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3.
佘凌燕 《文教资料》2014,(34):128-129
本文针对某些大学生精神生活中精神缺失、心灵空虚的现状,力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思考和探讨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问题,旨在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本质,即“从思想上把握人,实现人的精神塑造与建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维度探讨当代大学生精神成人问题,努力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诉求从工具化向人本化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4.
人本化教育是20世纪70年代后在美国盛行的一种现代教育思潮。该思潮从存在主义哲学和现象学认识论高度,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依托研究教育,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人的自我实现。人本化教育思潮的源起及其发展与其对应社会、理论和教育背景息息相关,该思潮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的教育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当代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5.
戴铜 《江苏教育》2012,(Z2):60-64
【我的主张】人本和谐幸福——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儿童本位"是百年传承的教育主张,我们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追求幸福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追求,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调"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在教育实践中努力成就"人"的幸福。1.立足人本,打好教育的人文底色我们倡导"以人为本",既是对传统"生本"思想的继承发展,也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实践创新。学校"人本"的内涵,就是把"人"作为教育管理的核心,承认人的主体地位,开发人的潜能,尊重人的价值,发展人的个性,谋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师发展的人本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教师发展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人学是大学教师发展需要依据的哲学基础与基本前提,为我们理解作为"人"的大学教师及其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性的视角。通过人本反思发现大学教师发展具有功利化和工具化倾向,人本关怀下的大学教师发展观变革应以大学教师的主体需要、生命体验、人文关怀和自我超越为核心内容,应在职业生命、自我关怀、自觉发展和实现主体价值等方面促进大学教师发展,彰显大学教师发展以人为出发点和以人为目的的人学理念。因此,对当代大学教师发展的人本诉求进行探讨,具有极强的现实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人本主义"强调人民利益、以人为本的思想逻辑,不仅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需求,还对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人本化教育模式强调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能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明确的价值追求。在实现中国梦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本化发展,为将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教育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人本思想在教育业的发展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责任。在小学教学中,人本思想教育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素质的基础,理应成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中进行的素质教育改革,对小学教学中的人本思想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本思想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人格素质的最优途径。因此,在实际的小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小学生的人本管理,提高教学管理对人本素质培养的效果。本文意在对小学教学中的"人本教育"精神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能够真正弘扬人本思想,促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综合素质获得全方位的提高。同时针对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结合相关的教学经验的阐述,希望能够促进小学教育的人本管理,建立人本教育的教学体系,为提高小学教育的人本管理提出良好的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要求的指导下,呈现出人学化发展趋向,这种发展趋向主要表现为三个维度,即人本化、人性化和人文化发展,其旨在追求服务大学生健康而全面发展、注重主导作用与主体平等沟通及重视建构“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模式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尊重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当代教育的核心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在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育途径等方面全面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运行机制和实效性等方面构建人本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创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总趋势,是追求人文精神的渐趋复归,素质教育重在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人才“.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冲破科学主义的樊篱,强化和贯注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充分挖掘大学语文的人文、人性因素,以适应素质教育对人才的要求.这既是大学语文自身学科特点的要求,也是整个社会及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德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内蕴,人文精神又可通过德育加以传导。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有着必然联系。本文全面分析影响高职德育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从人文教育的视角出发,寻求人文教育与高职德育的契合点,努力探索建设高职人文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学生体育价值观中普遍存在着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及教育的改革,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同时也是体育价值观转变的动因。因此,学生体育价值观面临着工具理性体育价值观向人文体育价值观、生物体育价值观向人才体育价值观的两大转变。面临这两转变,培养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以"三维健康观"进行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体育观;体育教学与管理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人文体育观;激发学生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培养终身体育观;加强学生的体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体育观。这四点即是学生体育价值观培养的路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对“以人为本”师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哲学观强调人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当今师德建设角度讲 ,这一理论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是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师德建设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师德的内涵主要是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尊重、理解、引导每一位学生走全面健康发展的道路 ,时刻以学生为中心。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上看,"三生教育"是人生的根本性教育,是让人从自发走向自觉、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人生教育,是通过关爱人的生命成长、激发生命价值从而惠及社会良性发展的教育,也是人才和人格形成的生命动力之基础教育。"三生教育"的深层底蕴,应当深入到人的生命理性、生存理性、生活理性中去,这样就会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共人本主义哲学精神结合进来,即通过"每个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发展而实现"一切人"的合理生存与自由发展的、既是个体的又是公共的人本价值精神。"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教育信息化趋势下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它将有力地推动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创新。人们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这就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人既要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要有精深的科学素养。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必要而且必须的。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是以关注人为核心,以全人类文明进步为参照体的思想状态,是历史演进的实践与心灵的产物.在科教兴国的今天,在高职教育中充分发挥和拓展人文精神的特殊价值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拓展人文精神,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以人为本,增强大学生自觉的主体意识;二、注重全面教育,促进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三、集思广益,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欧文·白璧德从新人文主义思想出发,批判美国大学在"功利的人道主义"与"情感的人道主义"的双重影响下,日益受制于"物的法则"与科学方法的律条,陷入到一种枯燥乏味、毫无生气的专业化与狭隘的职业主义中,导致人文精神衰落,民主精神扭曲。他认为大学应该依靠选择性民主,通过对古典著作的模仿、想象与创造来实施人文教育,以完善人性,造就"精神贵族"。  相似文献   

19.
纵观世界义务教育制度建立与演变的历史,其背后无不贯穿着平等、效率、人本三种伦理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三种伦理精神的侧重点不同。在工业社会,义务教育制度伦理精神的着重点在于效率;在工业化向后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义务教育制度伦理精神重点主要是在于平等;到了后工业社会,义务教育制度伦理精神的关注点则主要在于人本。  相似文献   

20.
人是一种价值存在。在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物质明和精神明的发展这一“永无止境”的过程中,人精神和人关怀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树立现代教育发展观念,坚持教育公正和教育人道主义,强化教育崇善和民主意识,增强教师自身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