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将地方民俗文化作为中小学地方特色课程,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既有利于形成地方教育和学校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合肥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教育价值,积极利用合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中小学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
民俗文化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利用学科教学渗透民俗文化教育思想,能够进一步完善新课程改革的内涵,推动我国民俗文化继续向教育的基础和纵深层面扩展.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化的理论意蕴伴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行革命性变异和传承。这与社会、学校教育起着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课程”是相通的。我国民俗学者对民俗文化理念探讨互为启发或不约而同的视点,给社会和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研究拓开了两相沟通的渠道。教师教学信息传播方式、隐性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课程模块的交叉完成教师所应当遵循的民俗。民俗文化的隐喻意义与隐性课程的隐喻意义形成民间的教育文化对学校课程多元的隐性化渗透。  相似文献   

4.
构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是儿童发展、社会发展与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诉求.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社会发展价值有如下内涵:追求文化公平,向往社会公正;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社会和谐;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发展民俗文化;传承“天人合一”的教育思想,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勇于创新,丰富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等.  相似文献   

5.
《考试周刊》2020,(6):167-168
家乡的民俗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教育事业中的瑰宝,也是应该让幼儿从小就接受到的教育内容。在幼儿园的教学教育阶段中,教师将家乡的民俗文化融入区域活动中,对培养幼儿文化素养以及民族情怀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从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价值展开讨论,通过对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拟分析出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区域活动课程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要求,学校要开设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改变以往我国基础教育"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局面,强调要吸收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的营养,努力形成学校思想教育特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民俗即"民间风俗",自古以来,我国就特别注意民俗文化中所具有的"教化"作用。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其中所强调的就是民俗文化在社会安定和促进和谐中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民俗文化的可视、可感、可行性对青少年思想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我们要尽快将民俗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搜集和整理有特色、有内涵、  相似文献   

7.
张小亮 《考试周刊》2014,(2):178-178
面对新课改潮流,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问题回归到了教育教学阵营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开发成为新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吸纳民俗文化,利用好民俗文化,不仅关乎民族文化传承的大事,而且直接影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影响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设民族民俗文化课程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的民俗文化教育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构建和谐校园和维护地方社会稳定的需要。在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民族民俗文化教育将增进各民族学生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促进民族团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边疆的热情。  相似文献   

9.
民俗文化教育是民族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小学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增强语文教师的民俗文化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民俗文化教育,在课外教学中延伸民俗文化教育,结合当地特点开发民俗文化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在以往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的历史教师对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不够重视,故民俗文化教育评价无从谈起。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学评价却发挥着直接的导航作用,对提高历史课程实施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可以从评价功能强调促发展、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评价内容要求综合化、评价方法倡导多样化等方面,构建科学的民俗文化教育评价体系,真正实现民俗文化内容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地方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具有重大的教育价值。通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选取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的遵义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该地区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本土化、价值最大化及资源共享等原则,寻找解决开发与利用资源的有效策略,将地方文化资源纳入到课程中去。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considers the folklore of the Chewa people of Zambia as an instrument of education. It suggests that there is only a fine distinction between Chewa culture [mwambo wa a Chewa] and Chewa education [maphunziro ya Uchewa]. The former comprises tribal “truths” to be imposed on the minds of the younger generation. The latter comprises stag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young through training and some formalised learning. However, by and large, the former dominates the latter. The strongest features of an African 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 (AIKS) such as that of the Chewa people are best expressed in terms of Jakayo Peter Ocitti’s five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of African indigenous education, namely preparationism, functionalism, communalism, perennialism and holisticism. They build on one another and are, therefore, related. 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demonstrate how Chewa culture and education use folklore to influence the minds of the young. They give examples of how various components of Chewa folklore are used to criticise, commend, dislike, admire, discard and adapt various traits in people. This paper does not present folklore as an educational panacea; there are weaknesses in Chewa traditional education which are also discussed. Rather, folklore is considered here as a valuable supplementary element in education. What the authors propose is to integrate folklore and informal learning as practised by the community in the formal curriculum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education provided for all and to maintain cultur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3.
"民间文学概论"作为一种系统性、理论性和整体性的课程体系话语,它是对于"民间文学"进行言说和体认的特殊知识传承方式和知识生产途径。纵观该课程的发展历程,其呈现出的课程意义主要有三方面值得总结:一是作为民间文艺学而言,它彰显了民众口头文化的文学特质;二是作为民俗学而言,它突显了民众口头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同一性和关联性;三是作为文化诗学而言,它反思性地书写了全球化语境中本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文化意义。
Abstract:
As discourse in an entity of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 course system,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Folk Literature" is a special method of inheriting and producing knowledge through interpretation and realization of"folk literature".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rse reveals its significance mainly in three aspects: 1) as folk arts,it displays literature features of folk oral culture;2) as folklore,it manifests identity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folk oral culture and daily life;and 3) as cultural poetics,it reflectively expresses unique value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local culture in globalization context.  相似文献   

14.
农村民俗文化的生存危机与保护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新农村建设而言,农村民俗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但农村民俗文化普遍面临生存危机,其赖以生存的基础遭到破坏,人们对于农村民俗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建设新农村,应保护与发展传统农村民俗文化,建立政府主导机制,以农村民俗文化组织为依托,以文化、经济和法律为主要手段,形成长效保护和长远发展的农村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间文学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译者在英译中国民间文学中,要充分考虑文化因素,把翻译看成文化交流的手段。基于这些认识,英译中国民间文学应按照文化翻译观的要求,采取一切可用的翻译手法,最大限度地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国家重点学科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合作创办"民俗学专栏"20年,形成一批特殊理论资源。它反映了钟敬文先生等我国高校人文社科大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记载了我国民俗学在高等教育学科化方面的理论体系、教育模式和发展步骤。经过30余年的建设,现在我国民俗学科已建立了高层专业教育、地方教育、民族教育和普及教育等不同格局,提出了民俗学、民间文艺学和民俗文化学与相关学科群互补发展,同时保持学科独立性的阐释框架。钟先生还曾提出民俗学进入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钟先生的后学对此加以继承、发展和探索实践,使民俗学科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关注。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文化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教育信息资源不仅是一种信息资源,也是一种文化资源,承担着一定的文化价值。文章从定义的角度和资源文化的视角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起源、内涵、特征作了深刻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从以人为本、伦理学和美学等方面来进行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为教育信息资源的研究提供新途径,同时促进教育资源更加合理建设。  相似文献   

18.
在民族一国家文化寻根、反思和重构的全球性语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是民俗学从学术概念到人类文化自觉的反思,是一个传统民间文化的现代性转变,也是人类追求文化共享和多样性的历程。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民俗带入传媒时代,对民俗学而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一转变过程是现代社会对民俗象征、民俗思考、民俗符号等多重意义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9.
从中国民俗学创建之日起,学者们就非常重视这个学科的社会功能,对其反复讨论,认识也不断深化.钟敬文在其民俗学的早期研究实践中,通过演讲、办班授课、办展览会等途径,大力宣传民俗学对民众教育的重要作用,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认识.新中国成立后,他不断强调民俗学形式与内容的教育意义,论证研究与应用间的辩证关系,探索发挥民俗学教育功能的多种途径,体现了他既作为民俗学家又作为教育家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0.
民俗文化与儒家文化的生命力之间存在着互动,儒家思想是我国民俗存在的灵魂,而民俗是儒家文化得以存在的和延续的有效载体。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间剪纸民俗是儒家文化对当地民俗生活影响巨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