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薇 《襄樊学院学报》2009,30(10):77-81
“创造性叛逆”从描述翻译研究的角度出发,总结出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翻译事实。然而国内翻译界不少学者在接受和运用这一概念时产生了种种误读:混淆了翻译的规定性和描述性两种研究范式;认为“创造性叛逆”脱离了实践;认为“创造性叛逆”提倡胡译、乱译,解构忠实;认为“创造性叛逆”的主体只是译者。通过对误读现象进行剖析,文章指出误读主要源于描述性和规定性两种研究范式的混淆,学者的断章取义,概念本身的表述不清及学科界限模糊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艺术活动,译学与美学有着不解之缘,诗歌的翻译活动是翻译美学的体现。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而诗歌翻译更具“创造性叛逆”特征。通过《枫桥夜泊》的英译,分析创造性叛逆和诗歌翻译美学的关系,可知创造性叛逆的翻译最能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充分再现了诗歌之美。  相似文献   

3.
洪忠民 《考试周刊》2009,(23):213-215
在西方,翻译常被看作是一种“创造性叛逆”。译者翻译原作是一个“创造性叛逆”的过程,读者阅读译作也经历了一个“创造性叛逆”过程。本文从译介学的角度,以译者和读者两个身份来具体阐述译者在翻译中和读者在阅读译作时的一些“创造性叛逆”特征。  相似文献   

4.
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从理论上看有其必然性,从实践上看有其可行性。但是创造性叛逆并不是要否定“忠实”的翻译标准。而是要通过对“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的阐释来认识和协调“忠实”与“叛逆”的矛盾,以使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忠实”标准,把握“创造性叛逆”限度。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问题一直以来是翻译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文章重点阐述创造性叛逆的内涵,通过分析比较<关雎>两种英译的表层结构,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叛逆是译者在特定的环境背景目的下用别出心裁的方式,表达可以精确译出或因文化差异不可逐字翻译的翻译方式。在几十年忠实翻译引领翻译界潮流的大背景下,创造性叛逆无疑是一味强有力的振奋之词,填补空白之处,开发未涉之领域。本文主要从创造性叛逆应用于不同的文本入手,加之以理论评价,阐述了创造性叛逆在各翻译种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叛逆”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中,是独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作者转向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即把整个翻译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讨论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并讨论了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叛逆”。但国内的研究较多地考察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无意中忽略了译文读者和接受环境。尤其是接受环境的主体性本质及其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分别从社会文化的差异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对读者和译者的影响两个方面详细地阐释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的制约因素和表现.从而肯定接受环境的主体性本质。  相似文献   

9.
“创造性叛逆”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中,是独具研究价值的课题。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作者转向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即把整个翻译过程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分别讨论了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接受者与接受环境的创造性叛逆并讨论了创造性叛逆的具体表现形式覆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诗歌翻译也不例外。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使“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以网络流行诗IamAfraid的两个中译本为例,探讨诗歌翻译“创造性叛逆”中“三美”的影响因素及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创造性叛逆"的内在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指出创造性叛逆是文学翻译的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它对翻译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大而积极的意义;文章进一步讨论了创造性叛逆与有意误译,创造性叛逆与增译,创造性叛逆与省译(节译),创造性叛逆与个性化翻译,创造性叛逆与编译、转译和改编以及创造性叛逆与译入语文化的关系;指出对待创造性叛逆必须持科学辩证的态度,切不可将创造性叛逆与错译、讹译和滥译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2.
“创造性叛逆”是特定文化、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翻译的事实,它从描述性翻译研究的视角出发总结出文学翻译的一般规律。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译者创造性叛逆存在的必然性。译者作为一名特殊读者,在期待视野的作用下理解原文,并和译文读者进行对话和交流后生产出译文,其中译者的主体性不容忽视,译者不可避免地对原作进行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3.
学界一般认为翻译需要强调忠实,否则翻译就意味着背叛。针对这种现象着重分析了翻译的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翻译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创造是为了更好找忠实于原文。仅仅形式上的对等并不意味着忠实,形式上的不对等也并不就意味着叛逆。运用相关理论,结合实例分析创造性在翻译中与叛逆和忠实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从探讨“译者的主体性”与“翻译的主体性”入手,引出“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这一译介学的热点问题,并以庞德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为例说明“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特点及不足。  相似文献   

15.
该文针对一些学者提出的创造性叛逆将使译者主体性无限彰显,原作意义无限撒播的批评性思考,提出“创造性叛逆”这一命题所包含的两个重要前提,即描述性原则的指导和规范的制约;并在切斯特曼规范理论的关照下,详尽阐释了译语社会文化制约力对译者翻译活动的层层牵制。文章指出,文学翻译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叛逆,但并非什么样的创造性叛逆都能被称作翻译。规范正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维度所在。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项涉及很多因素的复杂的活动,传统译论对忠实性原则的遵循使译者总是处于“忠实”与“叛逆”两难的境地。“创造性叛逆”让我们从更广的层面思考翻译的本质和特征。文章从接受美学及跨文化交流等方面来论证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必然性及其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瑾 《海外英语》2016,(4):111-113
"创造性叛逆"理论的不断完善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文学作品的译作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成功的创造性叛逆可以实现对原作品的二次创作,使其赋予全新的生命力,而失误的创造性叛逆则会引发对原文理解的偏差。该文透过葛浩文《红高粱》的英译实例,深入解析其翻译过程中对创造性叛逆的运用,从而总结创造性叛逆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提炼对创造性叛逆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8.
儿童文学作品的目标读者为儿童,在翻译中译者不但要了解童话的语言特点,而且要译出“童味”,这就使得儿童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成为一种必然。本文拟对《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中译本进行分析,讨论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指出对于儿童文学翻译,译者应做出一些“创造性的叛逆”,以求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境。  相似文献   

19.
早期,译者的地位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以解构主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把译者从奴役的地位解放出来,赋予了译者前所未有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译者的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日益关注的研究课题。“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的提出,将主体性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透明翻译诚然值得期待,但由于语言文化异质性和期待视野的客观存在,致使文体风格在翻译中发生了创造性叛逆。即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坚持发挥原作在目的语环境中的总体特色和风格力量的理念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目的语环境的参照体系,对原作语言形式和技巧的客观背离,进行美学欣赏的重建。但翻译存在的意义就是引入“异国情调”,它发生影响的前提是要让读者喜闻乐见。“美学距离”是文体风格创造性叛逆的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