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了分析和评价具有半主动模糊控制的重型卡车空气悬挂系统性能,基于Matlab/Simulink软件建立了具有16自由度的三维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以座椅的平均垂直加速度响应、驾驶室的俯仰和倾斜角及动载系数(DLC)为目标函数,用半主动模糊控制方法对不同工况下的车辆空气悬挂系统进行了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ISO D级和ISO E级路面上,当车速超过27.5 m/s时,驾驶室侧倾角对重型卡车乘坐舒适性影响非常明显;在ISO B级路面车速为20 m/s时,车辆座椅的平均垂向加速度、驾驶室俯仰角及驾驶室倾侧角分别降低了24%,30%和25%.此外,在不同路况条件下,车辆的动载系数均有较大的降低.特别地,在ISO B级路面车速为27.5 m/s且满载时,车辆驱动轴处的动载系数降低了27.4%.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动力吸振器理论提山一种控制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振动的有效措施。创新点:1.确定动力吸振器安装在车辆或轨道上的最优位置和动力学参数;2.采用提出的两步分析法真实模拟布鲁塞尔有轨电车在通过轨道局部缺陷时引起的地面振动;3.探明动力吸振器安装在车辆或轨道上对控制地面振动的有效性。方法:1.通过对列车-轨道耦合动力学系统进行模态分解,得山在不同位置安装动力吸振器的最优动力学参数;2.采用所提出的两步法预测不同工况下城市轨道交通的地面振动:首先建立多体车辆与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作用在土体上的动力作用,然后建立三维土体有限元模型,模拟动力作用引起的地面波传播及周边的地面振动。结论:将动力吸振器安装在车辆上是降低城市轨道交通地面振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路面的激励作用会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颠簸和振动,严重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建立了1/4汽车主动悬架数学模型,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控制策略。该方法利用了模糊控制鲁棒性强和神经网络控制收敛速度快的特点,对系统参数进行实时在线调整;同时,以悬架动行程、车轮动载荷以及车身垂直加速度为衡量指标进行仿真分析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减小汽车在行驶中因路面激励作用而产生的振动,大幅改善了车辆操纵稳定性、汽车行驶平顺性及乘坐舒适性,鲁棒性强,有一定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振动压路机的平顺性,提出了一种座椅悬架的半主动悬架(SAS)和准零刚度结构(QZSS)的组合.建立了3-D振动压路机的动力学模型,在弹塑性土壤各种工作条件下,对座椅的SAS和QZSS进行仿真与性能分析.将驾驶员座椅的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aws)和功率谱密度加速度(PSD)作为目标函数,进行了试验研究,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与座椅的被动悬架相比,座椅的SAS显著提高了振动压路机的平顺性,而座椅被动悬架中添加QZSS比座椅的SAS更能提高平顺性.特别是QZSS添加在座椅SAS中,驾驶员座椅的aws和最大PSD值相比座椅的被动悬架分别降低了75.7%和74.3%.因此,将QZSS添加在座椅SAS中,可以进一步提高振动压路机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驾驶室座椅的隔振性能,提出了基于负刚度结构的工程机械驾驶室座椅悬架系统优化模型.通过设计座椅负刚度悬架结构(NSS),建立了负刚度非线性动力学方程,基于MATLAB对悬架系统的不同参数及其对动刚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到悬架系统最为理想的配置参数范围;同时提出了NSS优化模型,采用不同方法对振动传递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座椅悬架系统的位移幅值与加速度幅值均明显减小,座椅垂直振动方向的四次功率振动剂量值与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分别下降了86%和87%,座椅有效振幅传递率和悬架系统振动传递率均下降,传递给驾驶员的振动的峰值频率均不在容易引起人体不适的关键频率值附近.这表明座椅悬架系统的设计对驾驶员受振后的身体健康状况没有任何影响,NSS悬架系统具有良好的隔振性能,提高了驾驶员的乘坐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蓬勃发展,半挂汽车列车成为公路运输中重要的载运工具.文章以半挂汽车列车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下差动制动的Simulink控制模型,利用Trucksim软件和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联合仿真,利用方向盘正弦角输入模拟高速摆振的行驶工况,对比控制前、后车辆的行驶姿态.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能有效的减小车辆在高速行驶中,由于摆振产生的横摆角速度,从而有效的抑制高速摆振,提高半挂汽车列车的操纵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Adams-Matlab联合仿真的车辆地面相互作用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体动力学在Adams环境中建立了某款工程车辆的模型,以汽车地面力学中Bekker承压模型和Jo-nasi剪切模型为基础建立了刚性轮和弹性轮模型以模拟轮胎地面接触,并将轮胎地面接触模型用S函数描述,以提高仿真运行速度和计算精度.最后借助Adams-Matlab联合仿真工具,对车辆与松软地面相互作用问题进行了仿真计算,研究了地面特性对车辆行驶平顺性的影响.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同车辆行驶速度、路面不平度和载荷一样,地面土壤力学特性对车辆行驶平顺性也有重要影响.该联合仿真模型能将地面变形因素考虑到车辆平顺性分析中,为非公路车辆悬架优化设计提供了思路和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8.
以车辆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1/4车辆模型。在路面不平度和发动机惯性力及其转矩两种输入同时存在的条件下,运用遗传算法对悬架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对比了优化前后悬架的性能指标(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车轮动变形),车身加速度改进后(0.94249 m/s2)比改进前(1.52236m/s2)的均方根值降低了约38%,对比结果表明通过本文方法实现的悬架最优化设计对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及平顺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乘坐舒适性要求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地隔离发动机的振动向车架/车身传递成为汽车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以某客车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ADAMS软件对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六自由度的振动力学模型进行建立仿真模型.然后对动力总成悬置隔振系统的仿真计算,得到了在不同工况下动力总成质心处的各种运动响应曲线,以及各个悬置点支承处的动反力曲线.接着,分析悬置系统的固有特性,比较了隔振性能.最后与优化方案隔振率的差别得到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9,(6):31-34
运用Carsim/Simulink建立车辆参考模型及整车控制策略.由于车辆ESP系统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及时变性,故采用变门限值法横摆角速度跟随控制器及滑膜变结构的附加横摆力矩控制器,为验证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选取高、低附双移线行驶工况控制效果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能较好地控制车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以1/4车辆模型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以悬架刚度和阻尼为设计变量,以车身加速度和车轮动变形两者最小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问题,在路面不平度输入的条件下,运用遗传算法和并列选择方法对问题进行求解。最后对比了优化前后悬架的性能指标(车身加速度、悬架动挠度、车轮动位移),车身加速度优化后比优化前的均方根值降低了约44%,轮胎动位移优化后比优化前的均方根值降低了约11%,对比结果表明通过本文方法实现的悬架最优化设计对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及稳定性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某重型车辆在发动机转速为1900 r/min行驶时,动力总成出现异常振动现象,为了找出其原因进行了试验,并在Adams中建立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计算该车辆悬置系统的六阶固有频率,通过分析得出动力总成异常振动的原因是悬置系统的一阶固有频率和变速箱辅助支承在Y向上的振动峰值频率(8 Hz)相近,容易产生共振.进一步地,以发动机前悬置安装角度和变速箱辅助支承的三向静刚度为设计变量,以固有频率合理匹配和能量解耦率为目标函数,对悬置系统进行优化.最后通过实车试验验证优化后的动力总成主振动方向上振动加速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一、研究现状
  车架是重型载重汽车的重要部件,支承着发动机、离合器、变速器、转向器、驾驶室、和货箱等所有簧上质量的有关机件,承受着传给它的各种力和力矩。此外,由于重型载重汽车的使用条件十分恶劣,受力状况非常复杂。为此,车架应有足够的弯曲刚度,以使装在其上的有关机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在汽车行驶过程中保持不变并使车身的变形最小;车架也应有足够的强度,以保证其有足够的可靠性与寿命,纵梁等主要零件在使用期内不应有严重变形和开裂。车架刚度不足会引起振动和噪声,也使得汽车的乘坐舒适性、操作稳定性及某些机件的可靠性下降。但车架的扭转刚度又不宜过大,否则将使车架和悬架系统的载荷增大并使汽车轮胎的接地性变差,使通过性变坏。同时,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降低车辆的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又要使其在满足上述条件时质量尽可能的轻。因此,车架的轻量化设计日益被各汽车厂家所采用。来源于国内斯太尔体系的重型载重汽车升级项目。根据升级卡车项目的需要基于实体单元对所设计的重型载重汽车的车架结构进行有限元建模分析,在对车架的静力分析和模态分析的基础上,对车架的轻量化设计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底盘测功机上用于汽车排放耐久性试验的驾驶机器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提出利用驾驶机器人在底盘测功机上代替人类驾驶员进行排放耐久性试验的方法.给出了汽车排放耐久性试验系统的组成,底盘测功机道路阻力模拟策略和基于B/S架构的远程监控系统;着重讨论了驾驶机器人的构成,汽车性能自学习算法,多层汽车控制模型和基于模糊逻辑的车速跟踪控制方法.此外,驾驶机器人还具有控制参数在线补偿能力,补偿了长时间试验过程中汽车部件的磨损以及离合器接合点的漂移.试验结果表明,驾驶机器人车速控制精度在±2 km/h范围内,精度高,重复性好,可以消除汽车试验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了排放试验数据的准确度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