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学习、微教学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教学理念产生了冲击。微课程的出现是教育领域中的一次变革,顺应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微课程不仅对传统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在远程教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微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开放式的设计理念,做到微课程资源的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统一。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微课程在实践应用中的探索,不断提高微课程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学习、微教学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教学理念产生了冲击。微课程的出现是教育领域中的一次变革,顺应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微课程不仅对传统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远程教育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微课程的设计中,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开放式的设计理念,做到微课程资源的碎片化与整体性相统一。此外,我们还要注重微课程在实践应用中的探索,不断提高微课程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结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在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知识体系设置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过程设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等突出问题,本文提出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通过分析微课程教学特点,阐述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基于微课程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设计,并从课前学习导读、学习任务设计、协作学习设计几个方面详细讨论了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实施要点,指出微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在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微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课程是信息时代职业教育重要学习资源。通过微课程的内涵,分析了高职院校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和设计模板,以计算机网络安全这门专业核心课程中一个知识点完成一节微课的设计,形成微课设计思路,明确微课的制作步骤和构建高职院校微课程的制作方法。建立微课程这一优质的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探讨高职院校开展微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最终目的是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对目前开放环境下的学习资源进行梳理,分析了微课程资源应用与开发的紧迫性。对微课程的概念、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然后针对微课程成人学习角度提出了四个设计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微课程资源设计模型。  相似文献   

6.
微课程是个性化学习和移动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与教学方式。阐述了微课程的理论、Flash动画微课程特点、微课程教学优势,提出了微课程开发原则和设计思路,微课程开发流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技术对传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微课程学习就是其中的代表。学习者利用微课程提供的学习资源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碎片化的移动学习,满足了学习者对学习方式的多样化需求,提高了学习者的应用能力水平。本文分析了微课程特点和设计上存在的问题,以《计算机网络基础》微课程建设为例,分析该课程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该课程的微课程设计原则及微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8.
微课程是以移动学习和在线学习为主要目的的教 学方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微课程,可以有效培养 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本文梳理了初中英 语微课程的设计过程,分析了微课程的设计策略,为一线教师 的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前,微课程已成为学生课后学习的有益补充,笔者根据微课程的国内外文献研究,并结合财务管理课程的实践构建了微课程的设计。并以两个知识点为案例对微课程的设计进行分析实践。  相似文献   

10.
根据高空气象观测课程特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将高空气象观测与微课程有机结合,设计与开发更符合气象部门在职职工学习特点的网络课程。介绍了微课程教学设计过程、高空气象观测这一教学内容的微课设计开发思路、高空气象观测网络微课程制作和编辑技术,探讨了微课在促进学员自主学习习惯养成、缓解工学矛盾、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铁铮 《数字教育》2020,(2):61-64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碎片化时代应运而生,碎片化学习不断得到重视。微课这种教学方式符合碎片化学习的特点。对微课进行系列化设计既符合学习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又能克服学习内容碎片化带来的未能形成系统知识的弊端。文章结合实例,从标题系列规划、情景系列编排、问题系列布局、图示系列制作几个方面对历史系列微课的设计策略作了翔实的阐述,从而使微课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微课”本体特征的教学行为设计与实践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课是在互联网进入“微时代”的文化语境下,在教育领域产生的一种适于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的新生教学资源。该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微课的实践与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其区别于传统视频课程资源的本体特征。依据吉林大学微课设计实践的体会与个案分析,对微课呈现出的主要教学行为及影像呈现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并结合微课的教学应用,提出微课设计需要观照的四个视角,以期对微课的设计开发提供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碎片化学习的不断发展,微课程以其"短""小""精""微"的价值特性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对微课程的有效把握应建立在对微课程要素及其关系的透彻理解之上。鉴于此,本研究在符号学视域下,结合表征体系四边形的四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深入剖析微课程的符号要素及其逻辑关系,发现它们分别指向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内容的解读和微课程设计的交互与反馈环节。确证微课程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教育体制深化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全面而自由的成长。  相似文献   

14.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高校微课资源的建设现状,并寻求未来的发展对策,该研究依托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平台,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收集到527位高校微课参赛教师的调查数据。调查发现高校微课建设存在时长受评价导向影响、微课功能定位过于偏向教师专业发展、微课制作“形式大于内容”等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微课建设迫切系列化、微课教学设计理念需要提升、微课平台及时转向应用环境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际,在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微课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在分析国内近三年来不同领域中微课概念研究现状及概念衍化的基础上,阐释了微课的生态发展、资源开发与实践应用的情况。同时,结合国内首届中小学教师微课大赛的有关调查数据,对微课的实践内涵及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将我国微课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关注微课资源构成阶段、关注微课教学活动阶段、关注微型网络课程(微型视频课程)建设阶段。最后,从微课的视频制作、系统设计、教育应用、配套资源和共建共享五个方面对国内微课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度阐述,并提出启示建议和总结展望。  相似文献   

16.
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随时随地的特性渐渐步入教育领域。与此同时,如何设计微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使其在短时间内充分展现知识内容,并符合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成为微课程设计的焦点。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分析了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情况,并结合大量实例,实践了降低啄生性认知负荷、无关性认矢口负荷,以硬提高相关性认知负荷的策略和方法,实现了认知负荷在微课程课件设计中的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将微课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应用于船闸工程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过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达到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目的。微课作为实践教学过程中联系师生的纽带,使师生能集中精力完成课程重难点的讲授学习,有助于解决实践教学过程效率低下的实际问题,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了微课和翻转式教学的优势,在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空间分析原理与方法”课程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基于微课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并从视频制作、课前学习任务设计、翻转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与教学实践,最后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访谈的方式对微课制作及翻转课堂的实施进行效果评价及意见反馈。研究表明,基于微课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在提高了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对比研究"可汗学院"、"学堂在线"、"五分钟课程网"三家典型的文史类课程,分析它们在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评价三个维度上的评价得分以及各自设计的优劣。在此基础上得出这样一些结论,微课形式和内容都应当以"应用"为目标,与现实课堂紧密结合将赋予它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李龙 《教育技术导刊》2009,19(11):154-158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学习方式,其理论设计、开发制作以及应用创新是研究热点。当前构建三维动画型微课场景存在制作周期长、工作量大等问题。通过研究场景规划,提出一种基于模型标注与区域布局的场景设计规划方法,包括模型数据处理、预规划与计算实现几个步骤,对模型进行数据预处理与标注存储,通过基于知识的方法推导出场景预规划方案,并对模型位置进行动态计算。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自动生成三维动画型微课场景,场景模型位置规划正确率达到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