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发展观、群众观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逐一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证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更好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本文运用现代哲学理论、结合现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的客观思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思想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相结合并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奠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与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的重要经验总结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之一,这一理论成果源于并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论视阈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实践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活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其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5.
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了新契机,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了新动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看,当前,需要推进两者的统一。为此。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以改革和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的本质特征,这集中体现在:一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二是在于其以毛泽东思想为直接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坚持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思想,并且将这些理论和思想应用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的实践中,开拓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7.
<正>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内容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集中体现,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本书在吸取和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提出了制度、运行、发展、开放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社会主义统战理论的特色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的统战理论是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统战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本文运用现代哲学理论,结合现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深入、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的客观思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特征上来讲,在理论品质、历史任务、政治立场、社会理想、哲学基础等方面,具有一脉相承性。毛泽东思想中的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是价值分配理论,而是价值创造理论,价值分配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探索形成价值的生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邓小平参与创立、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并且继毛泽东之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主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飞跃,创立了邓小平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从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起了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集中统一的领导核心、人民民主的群众根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民族团结的稳定政局等确保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方向。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基础、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盘行动、按劳分配为主和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奠定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道德基础、"二为""双百"等文艺方针、文化事业产业管理的价值引导厚植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共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导向、社会事业的普惠定位、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全新格局打造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哲学基础,坚持以这一理论为指导,才能深刻理解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积极探索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反思改革开放前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具有重大意义:在理论上要全面、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坚定地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实践上要积极稳妥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要强化制度建设,促进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妥善处理国际关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为基础,提出了完整的社会发展理论,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7.
培育大学生政治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总体较高,但也存在政治态度冷漠、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脱节、政治参与世俗化和政治理论基础薄弱等突出问题。加强高校党团的平台建设,创新“两课”的教育教学,拓展通识教育的内容和途径,丰富社会实践的经验,营造清明的校园政治文化是培育和提高大学生政治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所蕴涵的丰富而深刻的育人思想为马克思主义育人观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育人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培养和教育的基本观点,包括在人的培养和教育过程中要达到的目标、实现途径及实现方式等,是关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或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和推动社会主义育人事业健康发展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应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与把握。在内部结构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的各个重要组成部分之间具有连贯性和一致性;在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上,它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制度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上,它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又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具体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