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论美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创新在哲学层面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力量交换过程。学习规律、掌握规律,使客观规律纳入人的目的要求,使其只发挥合目的性要求,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创新具有美的特征,美的不可因袭性决定了美的独创性特点。美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对于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塑造更完美的个性人格、训练直觉形象的思维方式以弥补逻辑抽象思维的缺陷、激发创造热情等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经历了康德的“先验自我”、费希特的“行动自我”、谢林的“绝对同一”的“自我”的逻辑发展过程,并在黑格尔哲学中达到最高、最抽象的同一。德国古典哲学关于“自我”的思辨哲学的建构历程,实际上就是德国思辨哲学的发展史;黑格尔哲学的解体意味着整个思辨哲学的解体;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本质之处就是以“现实的个人”、以现实的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呈现出“先验自我”的现实根基。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艺术哲学,把美与实践的关系,发展成为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把艺术本质论具体化为文艺与生活的关系论;把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发展为世界观对创作的指导作用;把“美的规律”发展为“典型化”原则。并从美根源的实践性决定文艺必须以社会生活为源泉,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联系要求作家必须深入生活改造世界观,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就是要求将普通生活典型化三个方面,显示了毛泽东艺术本质论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底蕴,阐述了无产阶级文艺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的重要思想,常被西方学者批评为"抽象"、"先验"和"非科学"的"费尔巴哈主义人本主义"。事实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过程并不存在"费尔巴哈阶段",把"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正是马克思完全超越主观唯心主义和直观唯物主义的地方,是马克思对人类现实劳动历史地位的科学抽象。同时,"劳动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总和"的思想并不冲突,"劳动类本质"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逻辑起点,"社会关系总和"论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成熟的人本质理论,二者从不同角度规定了人的本质,在理论上各有偏重。  相似文献   

5.
<正> 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里,马克思为了阐述人的类特性以揭露异化劳动的本质,对人的生产和动物的生产进行了一系列的比较,揭示出其间的本质区别,并由此提出了“美的规律”的命题。马克思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  相似文献   

6.
作为马克思“联系原本”开展“副本批判”的重要探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批判国民经济学中揭穿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辩护本质,在批判异化劳动中揭露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颠倒实质,在批判思辨唯心主义中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抽象秘密,确立了通向“真正批判的世界观”的意识形态逻辑,为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在“术语革命”中的正式出场准备了物质肉身和思想前提,堪称马克思哲学革命前夜“最重要的理论环节”。  相似文献   

7.
张荣 《铜仁学院学报》2005,7(3):27-30,52
本文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本质、异化劳动、美的规律和自然人化四个方面入手,揭示出美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是结为一体的,深入阐发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逻辑归宿和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8.
求解“美的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的劳动、劳动的两个尺度是“美的规律”的基础,但是由此却得不出两个尺度就是“美的规律”的结论,我以为,“美的规律”似应包含以下规定:第一,美的创造必然表现出人的本质力量,第二,美的创造和欣赏是一种趋功利的活动,所以,美的创造和欣赏从根本上是人的自我欣赏,可以说,“美的规律”就是人的自我实现-自我欣赏的规律。  相似文献   

9.
杨楹 《三明学院学报》2007,24(3):241-245
马克思将哲学划分为“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两类,突出地表达了马克思走出了“思辨哲学”基地,将现实生活世界作为其哲学的理论视域,并以改变现实生活为价值旨归。文章首先在比较两类哲学中,厘清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立足点、本质内涵、价值立场以及理论逻辑路径和思维方式等,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紧紧扣住“现实生活”的理论特质;其次从四个层面揭示了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强调“生活”的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不断与时俱进的根据所在;最后强调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新形态的建构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贯精神与价值原则,以深入剖析当代中国“生活”为关键,方可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理解教育本质的不同道路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本质观来源于黑格尔的“本质在关系中”,主要是从历史和逻辑出发认识教育本质,在各种关系中抽象出教育本质;现象学本质观在于“回到事物本身”,直观洞察事物本质,把教育本质理解为参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消除本质、排斥二元论。三种不同的理解教育本质的道路,丰富、深化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任艳 《中文自修》2023,(11):26-29
<正>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因此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能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不是专门的美学著作,但在论述经济学、哲学、共产主义问题时涉及到了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在“异化劳动”一节中,马克思在论述人的类本质的时候写道:“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单行本,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版)马克思这里讲的“美的规律”是什么呢?其内涵未作具体说明,而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对“美是什么”这一哲学问题的开启,是对“美的本质”哲学追踪的历史性揭幕。由此,西方美学开始成为体系性的美学。分析美学放弃了对“美是什么”问题的理论思辨,试图从其繁复的语言分析中消解美的本质。而海德格尔在早期就为美学奠定了一个存在论的基础,“美的本质”等经典问题不再有意义,“美”只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异化劳动"概念,并分析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劳动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鉴于逻辑结构以及考察对象的局限性,使得对于"人与人相异化"这一规定的分析陷入逻辑矛盾中,因此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悲惨境遇而导致的前三种异化的基础上,将研究视角转向市民社会,不再从孤立抽象的人的角度研究异化理论,而从多元主体逻辑框架分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作为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剥削本质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穆勒评注》中用交往异化理论从主客体二元逻辑结构分析异化劳动的第四个规定,不再局限于生产过程领域,而从更广阔的现实生活领域进行分析,丰富了异化理论的内涵。同时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结论与其成熟时期的思想交相呼应,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有许多深刻的哲学思考可以给美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但是长期以来《手稿》中的许多极有价值的思想却被遮蔽或者被曲解。马克思在分析异化劳动时尽管指出劳动生产了美,但是如果结合文本的特定情境去分析这个阐述,合理的推论应是美与自由自觉的劳动并无必然的关系;马克思分析了人与动物生产的区别,从中不难发现按照美的规律构造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规定;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论述更是极有价值的,它们深刻表明审美是人肯定自身的一种本质力量,也是人占有自身本质的一种对象性关系;从审美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角度分析,它在美学研究中比美有着更为基础的逻辑优先地位。  相似文献   

16.
存在哲学与思辨哲学的理论分野也正是西方现代哲学与近代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存在哲学否定思辨哲学将人的存在逻辑化和概念化的倾向以及将人归结为理性的思想实体和认识主体的观点,把人的存在视为一个动态的充满矛盾的生成过程,这一生成过程的本质特征是未完成性,它不能为抽象的哲学思辨所把握,而只能为与存在个体相关联的具体思想所关照。  相似文献   

17.
为正确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需澄清马克思当时语境中所指“辩证法”的本质规定性;在理解“颠倒”的思路上抛弃旧哲学的抽象思辨,真正回到马克思“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现实情境。离开现实的具体的内容去谈一般辩证法只能是回到旧哲学的思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异化劳动问题时,把人和动物的类生活做了多方面的对比,从中引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命题: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因此”一词表明,美的规律和“种的尺度”、“内在尺度”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认识美  相似文献   

1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道主义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事实进行哲学分析和道德批判的理论基础.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人如何在历史发展中通过消除异化而实现自由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思路是:把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运动的现实规律归结为人的自我异化及其扬弃的抽象的形式规律,用后者的抽象关系和抽象发展去克服前者在现实关系和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把后者看作是前者的本质.这表明,马克思此时还尚未达到对“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的实证程度.马克思的后续研究表明,他不仅放弃了用人道主义哲学方式分析经济现象的基本方法,也放弃了把人道主义哲学当作诠释历史发展规律的根本原则.但是,作为一种合理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批判形式,一些人道主义因素却被马克思一直延续下来.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实践的美学观点”做了一些方方面面的评析,针对其观点,指出:现实性的劳动往往造成对立的两个结果——一个是美,一个是丑;“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会导致仅仅以“人的尺度”去改造和重建外部自然界,这势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丑;美的规律体现于“物种”的尺度与人的“内在尺度”及其统一之中,劳动——特别是现实性的劳动并不能创造一切美或美的事物;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及其规律的“先在性”,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