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把招生质量置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历史场景中,按照研究生招生流程,结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把研究生招生质量解构为三种重要的质量内涵:结构质量、生源质量和选拔质量。基于结构质量、生源质量和选拔质量分析和思考我国现有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体系的不足之处,提出健全我国研究生招生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招生是为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选材的关键环节,它从源头上决定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文章针对电子信息工程类研究生专业重视实际动手和编程能力等面临的实际问题,对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招生环节的选拔机制和质量保障进行探讨。结合院系报考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从院系一级学科群优化初试科目、加大复试权重、规范考核内容等措施,着重考查学生实验操作、编程设计等动手能力,逐步建立并形成从知识性考察向以能力为中心的综合素质考察转变的电子信息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机制,规范并完善相应的监督和保障制度。院系的实际招生情况表明了该招生选拔与质量保障机制实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与传统博士研究生招生模式相比,“申请–考核”制有利于明确选拔标准、优化选拔方式,实现向“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的转变,发挥特色和优势,提高效率和质量。但切忌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应加深思考和认识,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发挥其制度优势。结合武汉大学2010年以来博士生招生“申 请–考核”制试点工作的实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招生质量内涵和研究生招生质量评价特点的深入分析,指出研究生招生质量应包含生源质量和选拔质量两个层次的内容,据此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研究生招生质量评价体系,就提升和改进研究生招生工作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国内博士研究生招考工作中人才的选拔实施现状与问题,希望通过借鉴国外"申请审核"方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申请考核"制博士生选拔方式,以创新能力考查和科研潜力预测为核心改革博士生选拔办法,提升导师选才能力,强化导师自主性与自律性的平衡,完善后续培养过程中的质量监督考核,以形成良性循环的招生培养体系,提升博士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博士研究生“预备生”制度是对选拔优质生源方式的有益补充,是完善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对四所高校的博士研究生“预备生”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其在博士预备生选拔中多侧重于推荐免试生,将优秀的学业成绩作为“入门资格”、将科研成果作为“加分项”,考核多侧重于过程性。为高效地选拔博士拔尖创新人才,建议以“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从选拔机制、课程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等方面优化博士研究生“预备生”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7.
《考试研究》2020,(4):17-21
我国现行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已经与社会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亟需改革。为更好地选拔和培养工程领域创新型人才,提出国家组织"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与招生单位组织"专业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改革设想,其中将入学考试科目设置为3门: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和工程综合能力,并就组织和实施提出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8.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政策的调整,西部高校在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如何招收优质生源并提高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培养质量,成为西部高校研究生招生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为优秀生源的选拔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选拔途径。  相似文献   

9.
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要坚守公平底线,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本质所决定的。招生单位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这既是国家赋予的使命和职能,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对高校办学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招生实践中保证招生公平与追求生源质量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存在招生单位唯初试分数论,以初试成绩排名录取学生,复试流于形式,推免生比例过高,过分追求“双一流”高校生源,复试程序不规范,人情影响招生公平和质量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轻则会影响学校声誉和人才选拔质量,严重的会影响国家教育招生考试的权威性以及为党选才、为国育人的使命。因此,招生单位应该充分发挥初试和复试人才选拔的协同性,强化复试的专业选拔性,树立正确的生源质量价值观,提高初试自命题质量,加强复试程序化、规范化建设,健全信息公开制度,让招生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力求实现招生公平和追求生源质量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市场约束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涵,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包括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和毕业研究生质量.毕业研究生质量表现为以专有知识、专有能力和专有心智模式为特征的质量结构;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表现为专有知识训练能力、专有能力训练能力、专有心智模式训练能力、科研及其成果转化能力的综合.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保障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了一些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文章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选拔优秀的生源是培养高素质研究生、提升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前提。研究生复试面试环节在选拔优秀生源中的重要作用是毋容置疑的。本文从素质冰山模型理论出发,构建研究生生源素质层级,针对甄选优秀生源提出改进研究生复试面试技术,以行为考察作为面试核心,以期提升复试工作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一些比较混乱的局面,包括招考过程的“潜规则”、研究生培养目标模糊、研究生教育本科化、学术近亲繁殖、师生关系异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师生比过低、研究生教育布局不合理等现象。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研究生教育进行治理:重新定位研究生教育目标,改革研究生教育内容,进行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研究生教育法》制定,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生招生需要依据客观规律进行。本文从我国历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国内生产总值GDP出发,分别建立不同的研究生招生预测模型,并作了初步的比较与预测,得出了与国内同类研究不一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离开人才的支撑,发展将失去动力。创新人才不是天生的,是培养教育的成果。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正确认识影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几个瓶颈问题。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关键阶段,必须从招生制度、导师队伍建设、培养质量、考核评价等方面,着力加强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  相似文献   

16.
研究生招生工作是否公平有效不仅关系到人才选拔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当前研究生招生录取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效率与公平冲突。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不断完善复试体制,提高其透明度、客观性与开放性,并逐步增加其权重;需要限制并不断降低各高校的保研生比例,提高人才选拔的公平性。只有从制度上消除教育歧视和教育寻租的温床并协调好各方利益,才能实现研究生录取环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朝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博士生教育是国家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途径,招生选拔是博士生教育的起点,关系着博士生教育质量的高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博士生招生选拔方式经过不断改革发展,已初步形成较为有效的选拔模式,文章借助历史-实践-理论的分析框架,通过分析博士生招生方式改革发展的历史逻辑、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逻辑、实现人才有效选拔的理论逻辑,指出"去笔试化"已成为博士生招生方式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国家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选拔。  相似文献   

18.
大理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加强重点学科和学位点建设、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训练、导师队伍建设,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建立研究生资助工作体系和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促进了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但也还存在研究生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研究生管理体制、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改革,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问题。只有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美国在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构建了一套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培养体系,通过侧重学生素质综合评价的招生录取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的课程设置以及层层考核的学位审核制度等先进经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文章以哈佛大学等三所美国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制度、课程设置和学位审核制度为例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并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教育的一部分,它也需要高层次的现代素质教育.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点应该包括强烈的创新精神和意识;有效获取信息的能力;民主、合作的精神等.对目前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实行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研究生招生录取体制,为创新型人才提供进一步深造的机会;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发挥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优势;提高研究方法论课程的地位;提高研究生使用微机获取信息的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