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洪泓 《华章》2012,(17)
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本文侧重于分析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运用家庭系统排列方法及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量,对在校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得出结果表明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程度的不同,对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荣道 《文教资料》2014,(21):143-144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它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处事态度、学习质量和品行修养,良好的宿舍文化,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面对"90后"高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取向特点,探索把党建工作延伸到学生公寓,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时倩 《职教通讯》2012,(23):57-60
高职院校的学生恋爱已经成为校园的普遍现象,随着新形势下价值观多元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恋爱观发生偏差,是非判断基准出现混乱。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观的正确引导,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处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和文明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其参透于学校教学、管理和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力推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传承创新对全面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面对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与自身存在的矛盾,使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心理健康疾病的高发群体之一.本文结合我院学生的实际,通过音乐欣赏这一特殊渠道,对培养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弢  李婷 《教书育人》2011,(18):56-57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知识汲取、能力形成、品格陶冶、个性发展等诸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影响和作用。新时期在校大学生的特点决定  相似文献   

8.
高校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文明行为养成教育的重要课堂,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和独特的意义,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彰显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方面,在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高职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高职大学生的日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创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高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着重分析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策略,以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胥青 《文教资料》2010,(12):236-237
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与学生有着最广泛、最直接的接触,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特征和实际能力等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有着全面的了解。因此,为积极应对目前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高职院校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对毕业生进行科学性、实效性指导,使得大学生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相似文献   

11.
两代农民工的成长历程很好地演绎了中国农民工的婚育观,他们在现代与传统的共生与冲突中实现着恋爱观、择偶观、婚配模式、生育观、家庭模式、离婚观的变迁。新生代农民工深受恋爱的"沉没成本"太高、婚姻的成本叠加压力过大、大龄农民工阶层凸显、婚姻危机纷生等婚育困境的困扰。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婚育问题,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加强人文关怀,突破制度障碍。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剖析,特别是对中国人“为人”能力的剖析。在鲁迅的《祝福》中,人的生存状态各异,但都处于非人状态:祥林嫂生不如死,鲁四爷生而非人,“我”生而“无心”,其他众人生而茫然。从这几个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样的“立人”观:中国人“非人”,所以需要“利刃”,只有“立人”,中华民族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控制感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心理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和<内控性、有势力他人和机遇量表>对295名大学生进行测量,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控制感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5.8%;父母养育方式和心理控制感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都存在显著性的相关;心理控制感是某些父母养育方式和部分心理健康因子的中介因素;心理控制感的内控、机遇,父母养育方式中父亲的过度保护,母亲的拒绝否认因子对心理健康具有较强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性格特征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家庭结构大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防御机制进行了相关分析,并通过回归分析对不成熟防御机制的家庭教养因子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对于不同家庭结构和不同性别子女,父亲的教养方式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母亲教养方式的情感温暖维度,仅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家庭结构的大学生防御机制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结构家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对子女的不成熟防御机制有显著影响。在正常结构家庭中,母亲的情感温暖,惩罚严厉对子女的成熟防御机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特殊结构家庭中,父亲的拒绝、否认对子女的成熟防御机制有预测作用。在正常结构家庭中,母亲的拒绝否认对中间型防御机制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人类学对"文化与人格"的诸多研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个体、文化与社会的互动性。早期受精神分析学影响,文化与人格学派认为不同文化的儿童教养方式会塑造出不同的人格,30-40年代,该学派对不同社会的文化模式进行研究,60年代后,则转向对文化内部的差异进行跨文化比较。通过回顾"文化与人格"的诸多研究,对当今教育促进个体的人格发展有几点启示:应重视家庭和社区的文化氛围,开展性别教育,引入科学的性教育,利用新媒体实现共同学习,关注个体成长中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16.
果园生态养鸡是将传统养殖方法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养殖模式。就果园生态鸡放养场地的选择、鸡舍准备、放养设备、饲料准备、雏鸡管理、放养鸡日常管理、常见疾病防治等重点技术环节进行了总结,以期指导养殖户生产。  相似文献   

17.
父母教养方式对3~6岁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大连市3所幼儿园3 ̄6岁382名幼儿责任心及其父母教养方式的问卷调查,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责任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父母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责任心发展的重要因素。民主性父母教养方式容易促进幼儿责任心良好发展;溺爱性、放任性、专制性和不一致性父母教养方式容易导致幼儿责任心不良发展。  相似文献   

18.
深圳市野生动物园于1993年从兰州动物园引进2对金丝猴在较高温的环境下人工饲养,通过采取室内的空调控制室温,配制理想的饲料配方和在不同季节加喂添加物等措施,获得自1995年以来繁殖并成活5胎次的记录  相似文献   

19.
For Kant, education was understood as the ‘means’ to become human—and that is to say, rational. For Rousseau by contrast, and the many child‐centred educators that followed him, the adult world, far from representing reason, is essentially corrupt and given over to the superficialities of worldly vanity. On this view, the child, as a product of nature, is essentially good and will learn all she needs to know from experience. Both positions have their own problems, but beyond this ‘internal debate’, the change in the content of education (i.e. child‐rearing and schooling) is now furthermore due to a radical pluralism that has swept the world. Moreover, there may be differences in value between individual parents and between values held within the family and those held in society at large. Among other reasons this has put more generally children's (and parents’) ‘rights’ on the agenda, which differs from thinking of education in terms of a ‘practice’. The paper develops this latter concept and the criticisms to which it has been subject and argues that there is no necessary incompatibility between initiation into an existing practice and transforming that practice in some way, if it is emphasized how practices are learned and enacted. It then turns to the tendency in education and child‐rearing, as in other spheres of human interaction, for more laws and codes of conduct and to call upon experts for all kind of matters. It argues that performativity rules on the level of the practitioner, of the experts, and even on the leve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t argues that many governments have adopted in matters of schooling the language of outpu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that something similar is now bound to happen in the sphere of child‐rearing (with talk of parenting skills and courses). This is made credible due to a particular mode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e. an empiricist quasi‐causal model of explaining human behaviour. The paper then discusses the problems with this stance and argues that we should part company from the entrepreneurial manipulative educator to open up a sphere of responsiveness for the child and that for these reasons, the concept of the ‘practice of child‐rearing’ should be revisited. Insisting on the complexities that have to be taken into account and thus surpassing a discourse of effectiveness and output as well as of codes of conduct and rulings of courts of law, may help us to focus on what is really at stake: to lead a meaningful life, to be initiated into what is ‘real for us’ and what we value. It concludes that thus restoring a place for child‐rearing as a practice will do justice to the responsiveness to which each child is entitled.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高师学生自信水平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关系,探讨学生性别、生源地、母亲文化水平等对自信水平的影响,本研究采用EMBU量表与自信水平问卷为研究工具,选取某师范大学32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高师学生的自信程度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过度保护、否认、拒绝、过分干涉、偏爱被试因子有关,其中与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正相关,与母亲的过度保护、拒绝、否认因子存在负相关。所以性别、生源地、及母亲的教养方式影响高师学生的自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