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介绍了在教育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对学术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进行的相关改革,认为此类探索客观上将学术评价和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议题正式引入了实质性的操作环节。指出了应科学评价并有效提升博士生教育和科研工作的质量的看法,认为在全球化时代,中国高校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使命,我国博士生教育在思路上需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应切实突出质量导向,推动高等教育及学术建设走上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2.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一流学科,有一流学者之谓也。前沿学者就是一流学者和学术带头人,是因作出突破性成果而在学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学者。在互联网上规范展示他们的突破性成果及突破点四要素即可让他们及时胜出。前沿学者因特征鲜明并辅以开放式评价而使非同行的专家学者及具备较高知识水平的用户也可以评鉴,因此形成真正的学术市场。在学术市场中,前沿学者自立门户、自主创业,拥有自由宽松、平台高阔的工作环境,拥有科研、人事、财务和管理的自主权,成为全球学术研究网络的节点,并且因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而获得研究经费和成果回报,实现工作自由和财务自由。开放式评价和学术市场可以促发学者创造力的大解放,同时也事半功倍地实现科研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建设基于学术市场的网络/平台式科教体系与建设"双一流"并重,可以多管齐下,在我国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与科研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20,(3):132-135
当前国内高校学术失范现象严重、学术伦理现状不容乐观。学术不端行为不仅败坏了学术界声誉,阻碍学术进步,也严重影响了"一流学科"和"一流高校"的发展和建设。本文基于"双一流"建设视角,探讨了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总结出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有:不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浮躁的学术风气诱导,不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不严格的惩罚制度;提出了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措施有: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制定可操作的学术规范,制定严格的惩戒制度,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希望通过分析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因及防范措施以减少学术不端行为,净化高校学术环境,提高高校科研质量,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4.
一流的学科建设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当前我国的学科评估存在着评价对象和内容界定不明确、层次不分明,对学科自身属性、功能、特征等的理性认识不足等问题。因此,亟待完善"一流学科"的评价体系,学科评估标准的设立应兼顾国际化与本土化,学科群的划分及评估标准要相适应,人才培养质量的指标要主客观相结合,学术声誉的评价应该更量化,并要考虑学科文化的建设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高职高专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引进全面质量管理(TQC)观念,实行教学质量全面地监控、评价,其中包括对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监控、评价。教师的科研成果是教师队伍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客体。建立一种尽可能客观公正的科研论量化评价制度,对高校科研工作具有积极导向意义,它将有利于遏止学术不正之风,倡导严谨的治学态度,规范学术行为,促进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CSSCI数据库对"双一流"大学研究地图进行探讨,发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双一流"大学研究的关注大致可分三个阶段:萌芽期、探索期和发展期。大部分高产研究机构都表现出对"双一流"大学研究逐渐增强的变化趋势。将高产作者群中各位高产作者的"双一流"大学研究成果进行前十年(1998-2007年)和后十年(2008-2017年)数据相比,发现有减少趋势和有增加趋势的高产作者人数大致相当。为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相关建设高校可以考虑在校内组建"双一流"大学建设办公室或者"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心等机构,其专门为学校"双一流"大学建设实践工作提供相应的信息咨询与决策参考服务。基于CSSCI数据分析发现,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呈现出八个研究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流大学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与治理改革、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及其评价体系、"双一流"大学建设的国际经验及启示、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双一流"大学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此外,"双一流"大学研究领域的四个研究热点主题分别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等教育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自治、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科研竞争力评价。目前,"双一流"大学研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建议从学科理论、方法路径和实践层面三个方面进行探索进而不断完善"双一流"大学研究内容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双一流"建设有序稳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进入政策实施阶段。为适应新时代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需要,文章提出改变传统的专业要素式评价,代之以专业成效式评价,开拓专业评价的新模式。文章设计了涵盖贡献度、达成度、保障度、开放度、满意度在内的成效式评价框架,并阐释了各评价维度的内涵和评价要素。一流专业建设成效式评价应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建立建设监测平台"的评价策略,进而构建一流专业建设成效指数,有力保障和支持一流专业建设扎实开展。  相似文献   

8.
一流的师资是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 而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因此构建一套系统合理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实现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对于一流师资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双一流”建设进程中,现行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上与双一流建设发展有许多冲突和不适应,大学教师发展相对滞后。文章通过分析现行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大学教师分类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切实为“双一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从国内外六大学科评价的指标体系出发探析当前学科评价的价值取向可以发现,当前的学科评价仅仅是基于学科投入要素的评价或基于学科产品的评价,在其主导下的一流学科建设也表现出"粗放型"的学科生产投入要素建设和"学术GDP"导向的学科产品建设两种错误倾向。学科建设本质上是学科生产能力的建设,一流学科评价本质上是评价一流学科的生产能力。走向基于学科生产能力的一流学科评价,要充分考虑学科产品的有效性和学科的社会服务问题、学科生产的投入成本和学科建设的效益问题、学科的整体性和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交叉学科研究因其不同学科交叉相融的研究范式,在促进知识生产和创新的同时产生了明显的非学术影响.在我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交叉学科研究的非学术影响评价还存在着对非学术影响的概念界定模糊、评价方式尚未完善、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通过借鉴国外评价交叉学科研究之非学术影响的有益经验,我国应以设立专业的交叉学科研究评价委员会、分阶段评价交叉学科研究、多元评价主体联动评估等改革措施为着力点,构建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交叉学科研究的非学术影响评价机制,以强化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导向,推动"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研究评价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李鹏  谭秀敏 《海外英语》2024,(2):125-127
在教育部建设一流混合式“金课”的背景下,文章以混合式一流课程《学术英语写作》为例,探索构建了由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有机融合,线上线下不同评价环境和评价工具组合应用,教师和学生等多个评价主体效能充分发挥的多维度课程评价体系,并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有效性验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升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打造一流本科教育,诸多省份实施了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持续建设优势专业,主动服务社会发展,突出国际综合影响.品牌专业建设评价体系包括标杆赶超度、成果显示度、机制创新度、目标达成度、专业声誉度和社会贡献度等六个维度,为提升品牌专业建设成效,高校应着力构建一流培养体系、建设一流教学资源、打造一流品牌专业文化,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双一流”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评价“双一流”建设成效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动态监测是信息化时代教育评价的新范式。首轮“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在理念、机制和结果使用等方面体现了动态监测的适切性和有效性。为了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应以克服“五唯”顽瘴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建设过程监测理念;以加强评价诊断功能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动态监测体系;以落实“双一流”建设高校主体地位为重点,探索“监测—改进—评价”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无论是"双一流"建设工作项目的推进,还是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于"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的评价,都离不开"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标准,而该标准制定的基础正是评价的原则。因此,有必要对"双一流"建设评价的原则开展研究。通过对现有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发现评价的发展性原则正是解决"双一流"建设评价问题的重要原则与方法。文章在评价的发展性原则基础上,结合"双一流"建设的实际,提出了注重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多方参与的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大学内部质量文化建设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前以大学排名为集中体现的大学评价体系囿于"科研卓越"的框架,视角较为单一。随着"双一流"建设的深入推进,传统的"重科研"的大学评价体系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大学评价的理念与视角有待更新。从高校智库影响力的视角出发,基于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及易于测量原则,可以构建"双一流"建设高校智库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从政策影响力、专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智库资源禀赋(参考指标)五方面对高校智库影响力进行刻画,以促进高校智库建设与"双一流"建设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实施动态调整是激发其内生活力和外生动力的重要手段.建立有效的动态调整机制,需要厘清建设标准与遴选条件、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与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以及动态调整实现与评价标准、评价对象范围间的关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遴选和调整应重点考察其"整体属性",因此,需要构建科学有效的大学综合评价体系,改进、优化其评价流程,实施"方案评价"与"整体评价"并行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选取1986年~2020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以"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建设"为主题的355篇论文,运用计量可视化分析方法对论文的研究趋势、研究内容、研究者、研究机构、研究基金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和双一流建设中存在评价指标过于单一,评价内容针对性弱,评价主体政府主导化倾向严重,评价目的与教育目的偏离,评价结果运用不合理、不及时等问题,可以通过创建开放的多维度评价,进行多元的价值判断,促进多元的评价主体参与,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构建科学、规范、合理、及时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打造符合我国国情的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  相似文献   

18.
知识和经济深度融合带来知识和经济的双重转型。在知识转型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一流学科承担了广泛的社会责任。对一流学科的评价要从过去专注其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学术影响走向关注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社会影响。一流学科的社会影响可以分为三类:通过"社会相关性分析"可以评价其潜在的社会影响;通过一流学科与社会的"互动"可以评价作为过程的社会影响;通过"绩效评价"可以评价作为结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学术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力量源泉。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有助于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顺利开展。但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价值观念、制度措施、评价机制、学术道德等因素却制约了以学术自由为核心的大学学术文化发展,不利于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因此,在分析制约因素及根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学术文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等农业院校转型中专业选修课评价机制的构建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专业选修课对于培养专业精深人才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是"双一流"农业高校建设的必要因素。高等农业院校在"双一流"建设的转型机遇下,师生对专业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仍不高,缺乏有效长远的监控评价机制。发展性和多维性评价标准的建立、人性化教学评价项目的明确、多元评价主体的确立和评价体系结构的优化是高校专业选修课评价机制的构建节点和高等农业院校的转型着眼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