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科建设的必要性、框架设计与实施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还是我国对农林业发展的新要求,都将使传统的农林产业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新农科"建设成为农林院校调整优势学科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寻求"立地"模式的必然选择。依据"新农科"建设核心要素,农林院校应形成与国家农林业发展战略布局相适应、与自身内涵发展相协调的专业布局优化动态调整新机制,建构面向需求的"新农科"的知识体系、组织架构和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国家对农科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这些新要求和当前作物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河南农业大学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优化与重构、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实践,形成了分别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两套各具特色、形式灵活、可持续优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为作物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农科建设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规划了新蓝图,同时为涉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新方向。广东海洋大学作物学学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革新课程结构体系、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以及构建人才质量保证体系,探索了"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旨在使研究生树立专业认同、培养实践能力、开拓学术视野、强化创新思维、提高培养质量,从而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科技保障。  相似文献   

4.
新农科交叉学科是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的现实需要,只有在乡村振兴场景中将智能教育技术与传统农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回应乡村振兴的战略诉求。智能时代乡村社会变革要求新农科交叉学科的多重服务面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适应新的教育过程,新农科交叉学科融合超越了学校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固有疆域。需要从宏观角度定位新农科交叉学科融合的指导框架,从社会需求角度重构新农科交叉学科格局,建立以人为主导构建新农科交叉学科体系,塑造融合知识创新链、人才链、文化链、资源连的“四链闭环”新农科交叉学科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都市农业环境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加以思考,详细地分析了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和产业结构优化新趋向及郊区农业区的特点、北京市畜牧业大环境下畜牧业特点和以转变养殖结构方式为主线适应北京市城市化建设需求为目标启动的畜牧业发展5年规划、北京市宠物行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北京市对动物医学(兽医)专业人才要求以及"十二五"期间2011培养方案特点,并对未来都市型动物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6.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新农科建设迫切需要高等农林教育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这些新变化对农林高校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农林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速度和质量滞后于新农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在教师引进和培养环节能力考查不完备,师资队伍培养多方合作融合不足等原因,导致新农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短板。农林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教师爱农情怀教育,高质量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强化产学研融合创新,深化评价机制改革,大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立德树人成效,为教育强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分析了“新农科”建设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并以河南省三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生产类专业为例,分析了“新农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师资队伍建设质量的途径,即明确教师提升方向,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构建交叉融合学科和“实+虚”的基层教学组织,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搭建平台,拓宽产教融合领域,提高“双师型”教师培养质量,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引进力度,调整师资结构,加大对新进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等,从而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融入“新农科”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医学、生物学的飞速发展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实验动物专业人才,以应对医学、生命科学发展产生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对实验动物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面对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乡村振兴背景下"三全育人"思政教育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青岛农业大学在新农科"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方面的改革探索为例,分析"三全育人"思政教育的内涵和发展,构建全体教师参与、全教学过程融入、全方位贯穿的一体化德育教育体系,并对新农科"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体系模式及思政教育保障机制等进行研究,为构建完善新农科"三全育人"思政教育体系、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农科人才,服务地方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正处于转型期,生产方式正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向企业(合作社)发展,如何适应形势、整合资源,强化高校、地方和企业(合作社)的合作,探索出一条稳定而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全面提高农科类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西农业大学以"科技驿站"建设为依托,通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完善考核机制等构建了"基于‘科技驿站’建设的农科类大学生培养模式",有效地促进了农科类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新农科"和"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培育卓越农林人才,打造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培养一批产、学、研、用融通共促的创新型人才。该文以长江大学农学院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教学为例,提出了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的措施,着力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传统农林学科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必要支撑。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商科人才培养要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强调前沿技术的应用、采用互动教学及注重能力培养的新要求,地方农业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农商结合的复合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要知农、爱农和懂农,掌握现代营商技能,具有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搭建融入农科知识的"通识+商科+农科+实践"课程体系,构筑"‘三农’情怀教育+专业基础+综合提高+应用创新"的四层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搭建"校内+校外、商科+农科"相结合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学、思、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专业化、团队化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3.
新农科建设是新时期高等农林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培养卓越农林人才是新农科建设对高等农林院校提出的人才培养需求。为培养新农科建设所需的卓越农林人才,高等农林院校应开设一些能开阔大学生视野、启发思维、提升知识底蕴与内在修养、增强身心健康等通识课,如"茶叶营养与功能"。通过开设该通识课,让当代大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茶及茶文化,领悟茶的营养与保健功能,科学地利用茶来促进身心健康,树立正确的营养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求知欲与创新能力,培养满足新农科需求的卓越农林人才。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赋予新时代农林工程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N大学在前期发展过程中,其工程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教育教学体系陈旧,与科技发展相脱节;教育理念滞后,与行业人才培养诉求不契合;思政教育薄弱,与立德树人任务不匹配.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工程创新人才,N大学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及模式改革,探索了农林院校工程教育的特色发展之路:聚焦人才培养质量,重构交叉融合的林业工程类专业教育教学体系;立足农林行业需求,建立融通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育思维改革,塑造林业工程教育新理念.面向新农科建设,确立以"知农林、为农林、爱农林"为特色的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N大学工程教育改革的实践探索为国内农林院校寻求工程人才培养的内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加强学科交叉与跨界融合,重构农林类工程学科及关涉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研-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5.
农业院校在经过以扩大招生规模、增设边缘专业为标志的数量式发展之后,正处于逐步向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过渡阶段。与其他专业相比,以农学、植物保护、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茶学等为代表的传统农科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显得尤为艰难。华南农业大学立足于"未来三角"分析,适应广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围绕广东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目标,以内  相似文献   

16.
为贯彻教育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第二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的精神,按照21世纪畜牧兽医学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强化内涵建设"为切入点,以"推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国内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校传统农科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完善,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农科专业的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农科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日渐突出,存在着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专业设置不合理、学科发展不平衡、学科建设与管理不健全、师资队伍层次不够高和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等种种问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要重新定位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革、构建多层次多环节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用现代生物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系统基础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复合型等各种人才。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现代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针对目前农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构建了农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联盟,就创新能力指标体系构建、培养模式探索、导师队伍建设、培养基地建设等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并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为农科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重要使命。文章以安徽农业大学农科类人才培养为例,分析农科类的"双创"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对农科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农科院校"研究性学习"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来临,农科院校的弱势地位、"应试教育"向大学渗透的不良倾向,要求必须探索适应农科院校的新教学模式,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批判性、民主性、发展性等创新特质,能够满足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据此提出农科院校研究性学习三种教学模式,即课堂问题探讨模式、课内外结合专题研讨模式、群体研讨综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