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讨论了移动学习的优势,并与"三农"远程教育相结合,分析了移动学习用于"三农"远程教育的必要性以及移动学习用于"三农"远程教育的可行性,并且探讨了手机移动学习用于"三农"远程教育中农民单方面获取信息和互动获取信息两种应用模式,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为农民利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移动学习应用于农民大学生培养的适切性,阐述了移动学习情境的创设,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进行农民大学生移动学习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移动学习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一种辅助教学形式,其优势日益凸显。它与开放教育中农民大学生培养天然契合。本文在对移动学习的特点与优势全面把握的前提下,深入研究了移动学习模式在农民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移动学习是农民大学生培养最便捷、最灵活、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4.
体验式学习,是个人通过参与某项活动获得初步体验,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团队成员共同交流、分享个人经验并提升自我能力的一种学习形式。本文认为,在当前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将"体验式学习圈"模式应用于职业农民培训能够改变现有单一和固化的学习模式,通过具体体验、观察反思、抽象概括和主动应用等四个阶段的体验式学习,能促使职业农民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提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新型职业农民移动学习平台构建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职业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信息化时代,利用移动学习平台学习成为农民主动学习、继续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温州市新型职业农民使用移动学习平台现状、意愿、需求等进行调研,在需求分析基础上提出合理设置移动学习平台功能、建设优质资源库、提升农民自主学习积极性、规范平台教学等构建新型职业农民移动学习平台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新时代农民提出了新要求.移动学习作为新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符合农民学习实际需求,必将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种主流学习方式.本文在介绍移动学习定义与特点基础上,分析了移动学习对新农村建设需求的适应性,提出了将学习目标特征和用户需求相结合的移动学习应用模式,并以花卉种植培训为例进行了详细阐述,探讨了移动学习在农村应用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徐喆 《成人教育》2012,(4):29-31
农村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潮流,农民需要完成向市民的转变。帮助、促进农民市民化,教育管理机构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责无旁贷。进行需求调研是管理和培训的基础。调研围绕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学习需求,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展开,经统计得出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六类主要学习需求,同时考察了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对学习需求的影响,并就此提出当前农村成人教育培训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型职业农民与“三农”制度创新相伴而生。在厘清新型职业农民和工作场所学习概念的基础上,从参与式实践、情境性知识和拓展性学习三个层面阐述新型职业农民和工作场所学习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改变学习观念意识、完善政策保障制度、营造创业培植环境三个角度提出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外部环境优化路径,并从内容和形式的完善、对象和师资的优化两个方面挖掘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内部系统完善路径,对数字技术赋能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了面向教师移动微型学习的微环境。以"电子白板教学应用"培训为例,设计和制作了面向微环境的微课程;提出微环境下教师移动微型学习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在案例中的具体应用;系统剖析了教师移动微型学习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与管理,诠释了全新学习理念,完善了教师校本培训模式,拓宽了校本培训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如何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更适合其学科特点和学习需求的职后培训,并为其探寻一种快捷有效的终身学习新途径以促进其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将移动学习引入到生物教师职后培训项目中,旨在为研修学员提供一个"利用自己目前拥有的移动设备进行非正式学习"的实践机会:即通过培训,使学习者能基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利用无处不在的手机网络、Wi-Fi网络等,通过移动设备上的APP、web2.0社会性软件,获取优质的学习资源,构建移动个人学习环境,与更多的学习者进行多层次的交流,实践随时随地、微小化、碎片式的有效学习。经过培训后,证实这些研修学员从移动学习的意识、技术、实践等层面都有所提高,能够自觉地将移动学习作为终身学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终身学习的实现需要技术层面的平台架构搭建无阻碍的全民学习通道.以"湖湘学习广场"建设为例,其主体结构应由教学资源库、学习平台、传输网络、学习者档案管理等部分组成.按照目标人群及学习内容划分,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空中大学、现代农民教育、魅力湖湘、长株潭"两型"社会、社区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干部在线教育、法律在线培训与援助中心等8个频道;从平台的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出发,"湖湘学习广场"建设要注重各种媒体之间的配合和数字电视、移动学习、流媒体多种支撑技术的综合使用.  相似文献   

12.
在英联邦学习共同体的倡议和支持下,发端于印度的农民终身学习项目秉持"源自农民、服务农民"的理念和目标,建立终身学习框架,通过倡导"民本"理念、强调正式和非正式知识资源间的联系、建立多方共赢模式、注重技术更新以及借力国际机构等举措,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农民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园艺知识革命的传递"作为子项目中的典范,充分体现该项目的理念、目标和运作模式,为我国推进农民终身学习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移动学习理念,进行了移动学习辅助于大学英语四级培训的实证研究。对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识、拥有的移动设备情况、期望接受培训的方面、方式、资源类型、培训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移动学习的方式能激发大学生对英语听力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促进培训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农民大学生项目的实施和网上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对农民大学生网上学习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当前农民大学生网上学习存在着学习意识相对欠缺、在线资源相对不足且对网上学习畏惧等问题。为了提升远程教育服务水平和推动网上教学的进一步开展,要在培训服务、远程学习平台和网络沟通服务平台的构建方面着手,不断构建和完善农民大学生网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创建进程,中国新型农民教育特征日渐凸现。作者通过对河北省8县市的实地调查发现:公平提供教育机会,着力帮助农村弱势群体;构建学习资源提供者、学习活动组织者、培训实施者体系;构建实用灵活的培训模式,是当今新农村农民教育的突出特点,需要深入推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移动学习环境及其资源特性的研究,结合企业培训现状,并根据目前移动智能终端的网络接入条件,对移动培训软件的学习特性进行了探讨,总结了移动学习手段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方式。最后在实际开发环境中对移动培训应用软件架构和使用的技术手段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7.
移动学习是继网络在线学习后出现的又一新型学习模式,是教育培训领域的又一个新热点。如何充分有效的使用无线技术和移动计算设备来辅助企业培训教学和员工学习成为移动学习研究的中心。本文对移动学习涵义进行了概括,分析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员工培训的需求,同时结合企业培训实际情况,对在企业培训中如何应用移动学习的可行性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农民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如何促进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是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而知识学习则是我国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换过程中获取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对国外职业农民知识学习文献的期刊来源、学科分布、研究地域和研究方法等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外职业农民学习方式进行梳理,指出国外职业农民学习方式经历了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再到采用信息通信技术的"上下融合"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农民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变化.同时,从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偏好、个体特征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分析了国外职业农民的知识学习效果影响因素.基于上述论述,提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知识学习的研究展望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浙江、福建、河南、甘肃、黑龙江等五省农村地区7673位农民的抽样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大多数农民认为参加教育培训对提升农民素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愿望性不高、期盼性不强;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农民参加了教育培训;农业大省(河南、黑龙江)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比例高于其它省份(浙江、福建、甘肃);农业省份(河南、黑龙江和甘肃)开展最多的农民教育培训主要是"科学种田",而东南沿海地区(浙江、福建)开展最多的是"综合素质教育",彰显地方特色。"不知道有农民教育培训"和"不知道怎么参加教育培训"是广大农民没有参加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原因,甘肃省表现更为明显;"培训时间短"、对"培训教师的态度及教学水平"评价不高,是影响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据此,讨论了根据不同地区、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民改进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大量地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健全法制法规、强化惠农政策的扶持和引导、设立专项培训经费、搭建创业融资平台、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等方式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文化程度、增强农民的技术技能、提升农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改变农民文化程度低、受培训比例低、学习水平低的"三低"现状,不断提升农业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可持续开发利用的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