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周晶 《青海教育》2008,(1):12-13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学生事务是指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学生事务管理是指高校对学生事务的计划、组织和领导。高校通过学生工作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规范、指导和服务学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达到促进学生成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强调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面上的发展。我校的评价方式收到了以下效果:一是有利于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达到有利于学生能力和自身素质提高的目的;二是分项考核和等级的评定使教师、学生、家长三方面都能明确学生在整个学期中的各项成绩如何,哪些需要努力;三是有利于全面评价学生,教师、学生乃至家长都参与评价,透明度高,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情况;四是减轻了教师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发挥学生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形成和具备观察、实验、分析、概括和应用物珲知识能力的前提条件.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乍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物理学科和课本中:直观有趣味性的知识,联系现实生活,采用多种灵活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批评是教育学生的手段之一,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权利的前提下,对学生的过失和错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批评教育,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但批评毕竟是一剂苦口良药,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取得预期的效果,这是一种技巧。 一、批评要以热爱学生为前提  相似文献   

5.
张容真 《教学与管理》2007,(11):141-142
学习外语,重要的是“知”和“行”,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持久的恒心,外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教师、学生、教具、学习方法和手段等诸多因素,而其中关键是学生,学生是主体。因此,外语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在学生身上,重要的是要解决动机问题。那么,如何使学生有稳定而持久的学习动机呢?首要的是启发学生有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  相似文献   

6.
物理学是实验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通过观察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知识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而这恰恰是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必要基础。特别是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改进实验教学效果,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做好演…  相似文献   

7.
刘蓉 《青海教育》2008,(12):36-37
良好的课堂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求知欲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的强大动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而导入是上好每一单元的重要环节,导入是承上启下和温故知新的必然途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教学技巧。因此,导入课的设计是把“沉闷、呆板、被动”的学习转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本人这里以英语课堂导入环节为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状态下,举几例创设教学情境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谢云燕 《广西教育》2013,(30):35-35
初中阶段所学文言文都是名家之作,是古代灿烂文化的精华,阅读这些优秀作品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受到感染和熏陶,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浩然正气和爱国主义情操。但当前的文言文课堂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读、写、译、背,教师费尽口舌地讲析,学生老老实实地听,收效甚微,更不用说熏陶、欣赏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精神”,“教读古典诗文,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实践模式,其根本特征是在教育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人格和主体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并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就教育活动而言,一般是指受教育者即学生的主体性,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教育对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造就创新人才的关键,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网络中的教育博客来引导和培养学生筛选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它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患、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历史角色将会发生变化。教师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是学生思想进步的导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因此教师应当率先垂范、科学育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需要,指导学生主动探索求知。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平台,是给学生探究未知、活化已知、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能量交换场。教师应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好学习材料,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激发学生的开放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13.
邹玉香 《甘肃教育》2011,(13):46-46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教学囿于书本,学生被看做是依赖和服从于教师的学习者,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笔者以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结合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自主学习者和问题提出者,语文课堂也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为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4.
杨彬 《天津教育》2009,(1):37-38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亚文化和表征。学生体认并践行的文化中蕴含着青少年所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行为方式,是“个人社会化”的必要途径,不了解学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规律,不知道如何规范和引导学生文化,而孤立地谈学校文化建构,只会使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化、口号化,难以激发起学生对本校文化的自觉认同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5.
曾汝弟 《云南教育》2001,(22):14-15
学生观,是对学生总的看法和根本的观点。教师的学生观决定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正确学生观的核心是学生是人,是有灵有肉的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这样的人,既需要努力学习,也需要休息、娱乐、交往、玩耍;既需要听从老师、家长及其他成年人的教导,也需要发展自律、自强、自护、自尊及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既有进步和优点,也会退步,会有缺点,会犯错误。教师如果能这样看待学生,就不会苛求学生,就不会见不得学生有缺点、有退步和犯错误;就能既要求学生刻苦学习,又允许学生有必要的休息、娱乐、交往、玩耍和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阶段,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  相似文献   

17.
《青海教育》2008,(3):63-63
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标准是什么?是立足于学生还是教师?毫无疑问,应该立足于学生,即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是否有效。换句话说,评价课堂教学的最直接也是最终的指向是看学生,而不是只看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表现。如果教学设计十分新颖和精巧,教师表现淋漓尽致,可学生听得莫名其妙、云里雾里,那也不能算好课。反之,在教师看来,某个教学设计并不新颖,而学生看来,却是新颖的,而且学生很感兴趣,学得非常投入,这就是好课。  相似文献   

18.
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提问和导答,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增进师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特点和提问的类别,有效提问有三种常用“战术”。  相似文献   

19.
韦鲜紫 《广西教育》2014,(1):22-22,30
“动感教学”是指教师在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欣赏评析,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品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动感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0.
教育感化学生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批评教育学生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的。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只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掌握好批评的火候,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教育、引导、感化、挽救学生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