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英汉翻译译中,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原作者与译文读者之间就会产生文化缺失,文化缺失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这就需要译者补偿。译者在目标语言中寻找可以激活源语言中缺省的文化背景信息或相似的词语,在保持原文含蓄性和简介美的前提下,补充原文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尊重文化差异,谋求文化共生与融合。异中求同,同中存异,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是今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文化交流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46):15-16
翻译中的文化缺省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与其读者所共享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缺省,而文化缺省往往会给译者带来许多困难。译者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有责任再次进行重构,以协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涵。本文以李白的《将进酒》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为例,分析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并就此提出相应的翻译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3.
黄娟  周满平 《海外英语》2013,(7X):163-166
互文性理论是文学批评话语体系中一个较新的概念,它关注的是一个文本同他文本的相互指涉,在翻译研究中强调作品、语言、社会文化等与原文作者、译者、原文读者、译文读者等的对话与交流。钱锺书的著作《围城》充满了大量的互文性现象,这为读者带来丰富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为译者带来了重重的翻译困难,但妥善处理互文性可以有效地克服不同语言文化障碍,实现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趋于一致,从而使译文与原文获得最大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4.
模因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类语言文化的传递是以基因般的模式传递,语言文化的传递存在着历时和共时层面,翻译作为共时的语言文化传递活动也必然存在着模因的传递机制。从模因理论来阐释翻译过程中语言文化模因的传递过程,发现原文中的文化和语言单元以模因方式存在;模因在译者的理解过程中把译者作为宿主进入译者的指示体系;译者将内化了的模因在表达过程依附在译文中;目标语读者在阅读译文过程中也潜意识被模因感染并在目标语言体系中横向感染其他语言使用者;在目标语中形成的新模因可以反向感染译者进而在原语中传播。  相似文献   

5.
张欣 《英语辅导》2008,(4):119-123
文学理论中的"作者之死"和"读者反应理论"使翻译过程中试图寻求原文等价物的幻想破灭了。文学翻译审美等效理论为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异化归化比度的把持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托。为使译文读者获得最接近原文读者的审美感受,文学文本译者应弱化个体翻译动机和定式文化态度,最大限度再现译出语读者所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6.
李爱华 《考试周刊》2008,(14):205-206
许多翻译理论家对翻译过程提出了不同的模式,但无论何种模式都涉及到理解、表达这两个主要方面,从而引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容易忽视的四个问题,即:译者自身地位的定格、意向读者的考虑、原文风格的再现以及文化取向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明确自身的身份、地位,即在全面忠实地再现原文的宗旨下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应牢记翻译所面向的读者;文学翻译在文化取向时要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翻译涉及源语和译入语两种不同的文化。原文文化信息的省略和遗失,都会在不同语言的交际活动中对异域文化的读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误解或不解。译者的首要任务就是为译入语读者解决由文化差异而带来的理解困难。解决原文信息传递中的理解困难,需要填补这种文化内容的遗失,目的是让译文读者全面真实地了解原文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在于准确地运用目标语言来表达原文的“形”和“神”,但是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作者和译者的文化和时代背景存在着差异,使得从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变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着意义的改变和感情程度的变化。想要提高翻译水平,就要了解这些差别,尽量减少生僻字词和方言的使用,采用时代性的语言,避免生涩、误解、歧义,使译文准确、自然。  相似文献   

9.
从赵景深对Milky Way译为"牛奶路"到该词汉译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反映出文学翻译中对文化意象的翻译存在着失落和歪曲现象。了解这种现象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含有的文化意象进行充分完整的思考,找出最恰当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文化缺省是翻译中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如果不经适当处理,会给译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应恰当处理原文中的文化缺省问题,选用适当的补偿方法对其进行补偿,以帮助译语读者正确理解原文。文章从认知图式理论出发,对文化缺省的交际价值及生成机制进行解读,并结合翻译中的实际例子对五种常用的补偿方法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1.
从赵景深对Milky Way译为"牛奶路"到该词汉译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反映出文学翻译中对文化意象的翻译存在着失落和歪曲现象。了解这种现象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中含有的文化意象进行充分完整的思考,找出最恰当的翻译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化缺省翻译的接受美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学文本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文化缺省是指作者在与其意向读者交流时双方共有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在翻译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原文中的文化缺省对译者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人们可以将接受美学引入翻译过程,从而为译者选择合适的方法处理文化缺省因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语言创造性活动。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但要充分理解原文中的词汇、句型结构和语法现象,而且还要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内涵。生搬硬套、望文生义往往达不到传播原文化的目的,只有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才有对原文的确切表达。无疑,理解在翻译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原文的分析理解是翻译的基础,它能够使译者更准确地把握原文的风格、词汇在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中的内涵,以及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的原文读者与译文读者对文章理解上的距离。在文本分析的过程中,两种文化和语言得以比较,对确定翻译方法,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是基于译者对原文意义解构的基础上完成的,而且译者的原有认知影响这一认知活动过程.无论是译者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解构,还是译者的原有认知基础都影响着翻译策略的选择.以李继宏译《追风筝的人》为例,分析以上两种因素如何影响文中有关伊斯兰教和阿富汗词汇的翻译,得出:主流社会文化意识影响着译者的社会文化认知,从而操控着翻译过程;译者对原文和作者意图的解构决定着译作的成败与否.提出翻译文学不能一味地迎合目的语读者而忽略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6.
翻译就是跨越文化缺省的过程。文化缺省的存在表明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解码和编码,而且还涉及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旨在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译者应认真审视原文中的文化因素,根据原文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补偿,以期最接近于原著,消除读者的意义真空,最大程度的传达原著所蕴涵的语言和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7.
顺应论是一种语用综观理论,对翻译有强大的解释力。从顺应论的语境关系顺应角度研究《围城》的英译,可知译者的翻译过程就是在向读者推介中国文化和减少读者阅读障碍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围城》的英译实际是顺应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顺应原语文化,顺应读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过程。为了顺应当时社会大背景下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实现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译者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是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翻译,因为源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着关联差距,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中的文化个性和文化缺省模式。本文试图从关联理论中的最佳关联性角度指导译者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去解决文化缺省的移植问题。并指出译者在译文中尽量保留原文的异质,并没有违背关联翻译理论关于翻译应该让读者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彭静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5):95-97,120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缺省因为时空跨度巨大,很可能在现代文化体系中变形或消解,由此造成译者对原文文化理解不够准确或误解,从而产生欠额翻译、漏译或误译。另外,文化缺省还直接关系到译者的翻译策略制定。作为跨文化交际翻译交际主体之一的译者必须思考应该制定怎样的翻译策略才能将许多对于原文读者不言而喻的缺省因素合理地传递或移植到译语文化中。杨宪益夫妇的《儒林外史》英译本将为探讨文化缺省对原文文化理解和译者翻译策略制定的具体影响提供颇有价值的研究案例。  相似文献   

20.
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是应该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自然流畅的译文,以避免读者遇到语言文化障碍,还是应该保持原文的异国情调,让读者感受"前所未有的阅读经验",这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问题。译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