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教学语言应有启发性教学语言只有具有了启发性,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比如一位美国历史教师是这样来上一堂课的,他一进课堂就明确地说:"这节课白人可以自由活动,黑人不可以,必须……"黑人学生听了很生气,问其原因,教师说:"没有什么原因,白人本来就应该享受这样的优待。"黑人学生非常愤怒,  相似文献   

2.
问题来源:新教材和以往教材的不同之处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教材注重学生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由此也给老师带来了一些麻烦:学生一活动,课堂教学时间就不够用了。教材给了教师调控的时间这一点非常好,但是一两节课还可以,其他的时间挤一挤就可以弥补,可是节节都这样就不行了,最后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这样的烦恼在实验初期也困扰着我,我很矛盾,有时甚至想:干脆别让学生讨论交流了,还是我来讲吧。但是内心有一种力量驱使我不能这样做,我想,这种烦恼的起因一定是我们没有找到与学生融合的最佳结合点,如果找到了,一节课的内容是…  相似文献   

3.
王峰 《考试》2014,(12):29-29
<正>最近,我听了一位骨干教师的公开课,可以说这节课准备得十分充分,精美的课件制作,形式多变的习题设计,加上授课教师精炼的语言表达,使这节课看上去似乎很完美,什么都不缺。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却并不好,从学生的反应上,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学生没有真正接受。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思考,我认为这节课的失败就在于授课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感受,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授课,按照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在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没有接受的情况下,就进行下一个教学环节,这是这节课失败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于平河 《宁夏教育》2006,(11):52-52
一节好的语文课,总会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如果听不到读书声,总感觉这样的课缺乏生机。在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重讲轻读,学生读得太少.致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在一节公开课上,我就遇到了类似的现象。这位教师上的是《开国大典》,上课时,教师没有检查预习情况,也没有让学生通读课文,就开讲了。这位教师讲得热情洋溢,挥洒自如,中间偶尔穿插着师生的问答。这节课仅剩十分钟时,教师让学主写课文梗概,结果有的学生颠倒了课文的叙述顺序,有的丢掉了重要庆容,筒的主次不分,甚至有的无从下手。谍后,我了解情况,原来教师在课前恨本就没有布置学生读课文。可见,学生没有读好课文,教师的讲成了“空中楼阁”,学生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5.
今天,有一位应聘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课。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 我要给这位老师提几点建议。上课时,不要太紧张,虽然这节课很重要,但一切还是要按常规进行的,应把这节课当成平常的课来上;上课内容太死板,几乎没有涉及课外知识,她应该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并与课本知识融合,这样才会有吸引力;课堂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应该提一些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6.
自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尤其是初中历史教学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即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增加,学习积极性提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可喜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历史课程标准中教育理念的变化,直接原因则是一线教师对教育新理念的落实,对学生活动的鼓励。教师鼓励学生活动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师生共同完成历史教学的任务。不过,在看到这一可喜现象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问题。在现实中可以看到,有些历史课上,老师提问很多,学生也积极地回答,表面上虽然很热闹,可是学生答非所问,游戏的动机远远大于学习的动机,一堂课下来,学生虽然积极活动了,但是,教师这节课的历史教学目标并没有达到。这说明,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并不是一用就灵。可以说,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只有掌握了这门技术,才能在教学中应用自如,实现历史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上好一节历史课,教师的激情是成功的关键,教师的激情能够感染学生,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能够更好地落实三维目标。这样,教师就必须作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8.
一、巩固知识教师在讲授完本节课的知识后,适当的小结可以起到对所讲授的知识进一步巩固的效果。可以就不同的方面,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总结。1.知识的简单再现教师可以把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进行概括,使学生对本课的重点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2.知识的归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可在小结时对知识进行归纳。如《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7课《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可以这样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其中的重点是元朝的棉纺织业、元大都以及漕运和海运。请同学看课本P117的思考题:“你认为元朝手工业最突出的成就是…  相似文献   

9.
课堂教学中,课题导入很重要,结课这一环节同样不容忽视。教师结课设计巧妙,就似画龙点睛之笔,给一堂课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通过多种结课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课外探索,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前后联系,形成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若教师结课设计不好,就会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使一堂好课黯然失色。下面谈几种结课的方法:一、归纳法在学生学完一节课的知识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综合的方法,对所学知识点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然后用精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使…  相似文献   

10.
陈惠芳 《上海教育》2004,(6S):38-38
教师上课拖堂,漠视下课铃声显然是一种很不好的教学习惯。一方面剥夺了孩子宝贵的课问休息时间,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了下堂课教师的情绪。如果教师进教室,学生都低着头做着上一节课留下的作业,都沉浸在对上一节课知识内容的记忆中,对这节课一点心理准备也没有,对新知识的学习是很不利的。  相似文献   

11.
虽然目前信息技术课在中学阶段都普及了,但由于中考对信息技术并不要求进行考核,导致了很多初中阶段的信息课如同虚设,要么就直接占用信息课的时间来上其他的课程,要么就在信息课上让学生们自由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有些学校虽为学生安排了上机课,但也是任由学生们上网或者玩游戏等。这样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就产生了非常大的差距。在高中阶段,学生总体上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信息技术完全没有兴趣的,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课是枯燥的,学校不重视,教师不重视,学生自己也不重视,因此并不花心思去学,也没兴趣学。还有一种是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2.
以下展示的就是这样一节复习课. 1 课的展示 这是扬州市教育局举办的青年教师"成长杯"大赛活动中的一节展示课,课题为<金属与矿物的复习>.这节课,教师并没有带领学生进行常规复习课中必备的那种知识网络体系的构建,而是在上课伊始,抛出了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课改理念的实施,给了学生们广阔的发展空间,课上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给教师把握课堂带来了不少麻烦:有的教师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干脆视而不见,不给学生举手提问的机会,或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理不睬或搪塞过去;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一一回应,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难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落实:更有个别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强,教师随着学生的问题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探讨的问题越来越与本节课的知识不相干。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教师要高度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课堂感受来进行。但是,如果对课堂上有着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经验、认知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回应,课将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14.
听了一节由来自武汉的特级教师讲的观摩课——《古代英雄的石像》。深刻地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给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的巨大冲击。这节课上,学生的思维任意驰骋:生动形象的课本剧表演,精彩纷呈的课堂答辩,学生个性的极度张扬……像是给在座的听课教师注入了兴奋剂,让每一位教师都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标准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新气息。毋庸置疑,这是一堂绝对精彩的好课。但留下来的疑问是:课堂放开了,是否就可以让学生信马由缰,不加控制?这节课还是有一点瑕疵的。课堂上,一名学生在回答“小石头为什么不相信历史?”时,发表了这样的见解:“历史历来是不…  相似文献   

15.
师生的角色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历史课,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课题后便说:这一节课有四部分内容,我们班有四个同学事先分别进行了准备,下面就欢迎这四位小老师上台来为我们讲授。随后,教师就提名请四个学生先后走到讲台上,分别介绍有关的内容。台上的学生讲得很尽力,虽然有些拘谨,说话也难免有点背书或朗诵的腔调,但台下的其他同学还是乐呵呵地报以掌声。待学生讲完后,教师对他们给予了夸奖和鼓励,这节课就结束了。  相似文献   

16.
吴敬德 《学周刊C版》2014,(8):187-187
几个月前.笔者观摩了几节美术评优课。其中某中学美术教师的课件出了点故障.临上课时怎么也打不开。那是一节人物写生课,面对下面听课的五十多位学生和七、八位评委.这位教师的紧张心情是可以理解的。而我认为本节课的内容即使没有课件也完全可以请学生担当模特.介绍人物的比例、动态等来完成教学。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教师在讲台上给大家鞠了个躬.说道:“我的课件打不开了.这节课没法上。”接着就准备离开教室。我不禁愕然了.参不参加评优姑且不论,而教室里还有五十多位等待上课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每学期,学校都会组织各科的教师讲公开课。为了上好这节课,教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问在报刊、网络上查找各种与所授课内容相关的资料,然后再进行精心选材与组材,最后制成精美的课件。一堂课下来,不仅老师觉得赏心悦目,学生也觉得很轻松。可细细回昧,发现有些课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多媒体教学上的轰轰烈烈,但学生并未掌握多少知识。表现在:①课文中基本的字词学生会念不会写,有的甚至不理解;②课件打出的问题多,学生并不能对文章有深刻理解;③教师在上课时过分尊重学生的回答而曲解文意;④教师不会将知识迁移。因此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课文只有感性认识,并未真正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此现象,笔者认为语文课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8.
<正>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一节充满活力的课;是一节让学生感到轻松快乐的课;是一节既能丰富学生知识又能启迪学生智慧的课;是一节能让学生获得广阔思维空间的课。这样一节课,单靠老师的语言讲解是很不容易做到的,而丰富的多媒体的利用,让这样的课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常客,给语文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让闷沉沉的语文课堂顿时充满阳光。一、多媒体的使用创设了教学情境,活跃了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思维,升华了个人情感。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的提出“注重引导学生探索,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已成为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然而,日常的数学课中,无视学生的学习实际,流于形式的“假探索”在课堂中也很常见。在一节《圆锥的体积计算》课上,笔者就看到了这样一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呈现了一节普通的送教课。在这节课上没有先进的多媒体辅助,没有华丽的活动设计,授课教师靠着一张嘴、一支粉笔和几张自绘的图画,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取得了不同寻常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