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掀起高校扩张高潮,不少高校虽规模上去了,软实力却未真正提升,存在大楼高水平低、摊子大质量虚、外全内空、形大质小等问题。实施品牌驱动战略,推进高等教育向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急迫需要。大学制度创新是推进河南省高校品牌建设,解决河南高校现存问题的重要途径。其着力点是,积极推进政府对大学管理制度和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2.
大学文化是高校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所在,是和谐校园建设应有的内在品质,是大学生存与发展以及高等教育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更是协调和谐校园建设中人与人、人与制度、人与环境等诸多关系的“耦合剂”.高校进行和谐校园建设必须重构彰显高等教育本质的大学文化,即:树立求真务实的大学理念,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建立科学的现代大学内部制度,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制度文化保障: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环境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3.
大学文化与高校核心竞争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国际国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优秀的大学文化必将极大地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大学文化是构建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大学精神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推进大学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质量文化是推进高校质量建设的内生原动力。转型发展中的开放大学注重质量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内涵建设和自主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利于社会形象塑造和品牌创造,提高社会认同度;有利于构建具有特色的开放大学文化,完善开放远程教育文化建设。要着力培育开放大学质量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营造质量文化建设氛围,使对质量的追求、对质量的承诺和信守成为开放大学人共同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理工科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意义及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理工科高校担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重任,是推进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源泉。随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成为理工科高校一项重要的发展课题,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理工科高校必须更新教育理念,凝练大学精神,在继承和创新中形成具有特色的大学文化,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大学文化是高校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之一。积极推进大学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学校发展环境,塑造学校文化品牌,提升学校整体形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学校科技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对大学文化要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建设,使之真正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透析了大学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大学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分析了大学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联系及大学文化对核心竞争力构建的促进作用,提出从选择恰当价值观念升华成高校精神内核、建设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重视文化实践、营造和谐的环境文化加强校园物质建设三个方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区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客观要求。长株潭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既有新的进展又面临现实困难与挑战。深化长株潭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努力遵循现代大学制度的普适性理念与价值,以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解决为取向,在现行体制下继续依靠外部行政力量来推动。其可行路径是:改革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改善高校内部权力结构,改革大学校长选拔机制,建立教授治学的组织机制,通过大学章程的制定促进高校自主办学和自主管理。  相似文献   

9.
以校园文化构筑大学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品牌是校园文化的浓缩和结晶,而校园文化则为大学品牌的构筑提供动力和支持,是建设大学品牌的必要因素。随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进程的推进以及和谐文化概念不断地深入人心,高校培育和发展符合历史潮流的特色校园文化是推进高等教育质量改革,实现大学品牌战略的有益举措。  相似文献   

10.
大学精神包含的批判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以大学精神的要求为指导,营造适于大学精神传承与发扬的校园人文、学术环境,加强人文课程尤其是校史、专业科技发展史等课程建设,繁荣大学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大学在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办学资源竞争以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复杂背景下产生了一些不适甚至是失败,究其根源在于缺少成熟的现代大学思想与现代大学制度作为发展的思想基础与制度基础。因而,我国大学要走出发展困局,必须逐渐建立成熟的现代大学思想和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培养现代大学校长以及在大学推行和实施战略管理。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进程中,信息社会改变了人的教育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组织管理方式。在此背景下,组织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使得学校传统的集权式领导或外控式管理日渐衰弱,品牌塑造下学校管理的改进成为必然。文章对学校管理改进的价值效应和主要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尝试于学校组织结构的改进、管理制度的改进和管理方式的改进以求突破。学校管理的改进不仅适应了教育的多需求、新发展,也更益于凝聚和塑造学校的品牌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民国私立大学师资管理有教师聘任、薪酬体系、培训进修、民主治校等制度性规范和校长情怀、熟人关系、个人利益和政治因素等非制度性因素,呈现出公私并举的制度性安排、兼任教师比例高、教师流动性大、浓烈的人文关怀等特点。民国私立大学师资管理经验对当下民办高校师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注重法律法规建设,营造有利于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强化人文关怀,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品牌战略及其经营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的进程加快,战略管理在大学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战略已成为大学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实施品牌战略,需要大学在市场调研和SWOT分析基础上科学定位;成立专门组织,制订大学品牌战略规划;运用UIS设计与塑造大学形象,增强大学品牌的文化品味;提高教育服务质量,保证大学品牌的卓越品质;运用营销策略,积累大学的品牌资产。  相似文献   

15.
万里模式:一种可资借鉴的现代大学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万里学院通过投资体制、办学体制及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公办院校,又不同于一般民办院校的独特现代大学制度体系——万里模式。通过对万里模式的创新特点和形成机制的研究,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必须重构现代大学理念;必须为大学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理顺政府、大学、市场的关系,给大学真正的办学自主权;大学应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协调内部权力分配。  相似文献   

16.
经过多年的计划体制的管理,我国高校仿佛成为了"一级政府"。除了给学校赋予一定的行政级别外,事实上把行政管理的一套移植到高校的内部管理中,形成与行政部门对口的管理机构,从而形成高校内部管理的"行政化"。造成高校中行政权力泛化和强化,而学术权力相对弱化。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高等教育旧的内部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对高校"去行政化"和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变革已迫在眉睫。本文将以去行政化为切入点,对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作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7.
从高校主体性和自主发展规划、内部管理的权限分工和机构设置、内部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高校内部各项激励和保障制度完善四个方面分析,指出了目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并对其成因做了初步的分析。并以高校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因素两个方面为切入点,提出进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发展和高校自身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关于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建设的日新月异,怎么做好高校的后勤服务,为师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振兴教育解除后顾之忧,实现高校后勤的科学管理势在必行。高校后勤的信息化建设具有毕其功于一役,事半功倍的效果,是信息时代完善高校后勤系统建设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本文立足于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阐述了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提出了实现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无论社会和大学如何发展,大学以知识和学术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本质仍基本不变。因此,学术管理是大学管理的核心和本质就成为我国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诉求。学术、大学学术、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学术管理之间有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本质内涵。历史上的我国大学学术管理制度虽然有过良好开端和颠峰时期,但总体上呈现一种积弱积贫的状态。因此,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建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学术管理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以及大学内部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高等学校创造教育的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实质上是构建创造性人才成长的环境。从管理体制看,必须运用高校管理的“可控制性”与“可选择性”的功能,为大学生创造力发展营造有利的环境,并把握办学自主权和教学管理两个关键环节;管理体制改革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建立与之配套的运行良好的创造教育保障机制。当前,必须重视教学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导向机制、评价与监督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