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教师     
如果在某个农忙季节的早晨,你走在通向乡村学校的一条小路上,必定会遇到一两位头发有点蓬乱、面容有点憔悴、肤色有点黝黑,看似农民,可从匆匆的脚步,和偶尔的问候声中,又感觉不是农民的人。他们衣着朴素、谈吐文雅,尤其是上衣胸前口袋上的一支钢笔,才让人想起。他们是乡村教师。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重要的联系农民、教育农民的方式,冬学在不同时期对农民和乡村社会产生深刻影响,提升了农民素质,强化了乡村治理和国家与民族认同,并在功能定位、动员方法以及教育形式上形成了一些探索,成为中国共产党推动乡村治理的重要手段。借鉴冬学历史经验,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充分发展高水平农民教育,以农民教育凝聚思想,激发乡村治理主体性;以教育增强农民行动能力,提升乡村治理参与水平;同时贴近农民生活实际,改进教育实效,从而实现以农民教育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单纯依靠外源性的资源输入难以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但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对乡村劳动力的虹吸,留守乡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呈现老龄化、妇女化、原子化特征,部分农民的素质结构制约了他们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有效主体,这就需要培育一批能够将原子化农民组织起来与市场经济对接的内生性新主体,而再造于农村、具有一定规模经营的青壮年高素质农民就是这类新主体的理想群体.职业理念新、职业素质高、职业情怀深、经营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高素质农民具备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场域、经营和素质等方面的需求,能够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产业振兴的先行者、文化振兴的传承者、生态振兴的维护者、组织振兴的参与者角色.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道德建设及农民教育是乡村建设的重要话题。守护传统乡村伦理精神,继承道德传统的伦理精华,是构建乡村社会及其农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和方向。从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以儒家文明为基础的东亚国家乡村建设的经验看,乡村道德建设及其农民教育的本质不是城市伦理的输入,而是乡村社会自身道德传统的回归与重建;而这也是乡村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与城市社会道德建设及其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5.
农民参与式乡村旅游不仅是农民全方位参与旅游开发与经营的重要形式,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文章在辨析其概念的基础上,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及农民自身等方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农民参与式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些主要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6.
乡村文化是一个大问题,而且是个不大合乎时宜的问题。说实话,对于这个问题我有点慌神。我谈乡村文化不仅仅是就乡村教育来谈的,而且是从我们中国现在的乡村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位置来谈的。  相似文献   

7.
农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在乡村建设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他们理应成为价值的引导者、规范的守护者、文明的引领者、文化的弘扬者、生活的帮助者。农村教师在乡村生活的改造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至少需要三个条件:拥有知识分子情怀、掌握本土知识、完善相应的机制,除此之外,最为关键的是要对农民有一颗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国家对乡村社会拥有无所不在的统治权。从1980年代开始推行的村民选举制度,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和村民选举的实践,逐渐实现了农民的有限自治。村民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成果,它在乡村社会的传播,促进了乡村公共领域的形成,增强了农民的契约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精神,进而使乡村政治文化在结构上做出新的调整。在新的乡村政治环境下,民意成为乡村政治的精神基础,协商成为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诚信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9.
乡村教师阶层分化及其社会文化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现有的一些区分社会阶层的标志和特征来看,作为整体的乡村教师正经历着一次社会分层,具体表现为乡村教师的农民化和市民化。他们的消费行为、文化品位与生活方式差异逐渐拉大,从而强化了这种阶层差异。同时,随着乡村社会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农民化教师为市民化教师所取代的趋势更加明显。这一趋势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后果是,市民化乡村教师乡村精英的身份焦虑与文化危机并未消除反而有所加剧;同时,乡村学校的文化走向完全意义的一元化不可避免,而市民统治的实现将最终宣告乡村教育的终结。  相似文献   

10.
农地流转是国家解决土地问题的最新政策。以什么方式推进土地流转,不仅关涉土地流转这一政策的合法性,而且影响着乡村社会稳定和乡村民主的发展进程。案例研究表明,随着市场化力量逐渐渗透到乡村社会,嗅觉灵敏的村官试图盘活乡村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个人谋取私利。在这一过程之中,他们并没有按照村民自治的要求,也没有严格贯彻中央关于土地流转的政策精神,而是遵循他们的霸道原则与掠夺之手的逻辑行事。地方政府、开发商和农民在土地流转问题上形成不均衡的博弈关系。市场主导与权力操控的联合,使农地流转陷入各种利益矛盾和社会冲突之中,导致土地流转的困局。要破解这种困局,必须进一步完善乡村民主,强化农民的民主参与,以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变革,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教育派主张乡村教育是立国之本,积极开展了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改进乡村经济、推进乡村社会整体建设的乡村教育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教育重心由城市向乡村转移的一次重大探索,其经验对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仍有切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广大的乡村依然处于封闭状态,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经过城市文明的熏陶以及打工生涯的锤炼,在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的能力、素质和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增长了自己的人力资本。返乡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成功培育新型农民最有效的人力资源库。他们的返乡有助于把城市文明输入到乡村,必将给当前乡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带来一次较大洗礼,同时也有助于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学校、乡村教育与乡村之间是一种内在的嵌入关系.乡村学校对乡村而言仅是地理位置上的嵌入,而实质却逃离于乡村精神之外;乡村教育的内容与乡村生活更是格格不入,其传递是完全脱离乡村经验的外来价值;乡村学校与乡村教育对农民而言仅是一种外在的"装饰"价值,缺少促进人才流动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乡村文化秩序遭遇的危机是多重的,综合起来,一是自然生态秩序的破坏,一是乡村文化秩序的瓦解,一是乡村公共生活的危机,一是乡村心惫秩序的危机。这些问题的后果也许一时还看不出来,但只要我们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这些问题在眼下的直接受害者就是乡村的孩子们,他们正在失去乡村社会对他们生命悉心的、整体的呵护,尽管他们在物质层面大都得到了更好的基本生活条件,但他们精神生活的贫乏与从小就形成的生存的迷失也许会陪伴他们一生,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生群体从事河北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活动,是他们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把中国农村融入现代化轨道的一次有益尝试.他们深入定县农村,开展社会调查,并以此为依据,采取多种策略与方式,富有成效地推进乡村教育实验,如推行以编写课本读物、创办平民学校为主要方式的识字运动,提高农民的识字率和文化素质;以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戏剧的方式,丰富农民的文艺生活;以推行农业改良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促进生产发展;以实行导生制来解决农村教师缺乏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他们从事定县乡村教育实验的成功经验,也为我国当下农村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重视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注重社会调查与产学研结合,提升农村服务质量;引导大学生走进农村,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奉献社会,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太原大学学报》2016,(3):61-65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赵树理和刘震云都一直关注乡村生活,创作了许多反映乡村生活的作品。他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一直都关注农民的精神生活。在语言上,赵树理广泛使用了方言俚语,而刘震云小说在大量汲取民间语言的基础之上掺杂了更多的现代成分,是经过"改装"的民间语言。通过对他们乡村题材小说中叙述语言、人物对话和方言俚语的使用的比较,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中国乡村小说在语言上的一些共同点以及作家创作立场、动机的不同带来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语文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在学校教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教科书对乡村的书写直接影响学生对乡村的认知.通过对统编语文教科书的分析,发现统编语文教科书在乡村描绘上凸显宁静自在的气质,它总体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乡村风貌;刻画了乡风淳朴、民德归厚的勤劳农民形象;呈现了质朴简单、自给自足的农民生活生产方式;描摹...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和晏阳初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建设的重要代表,本文考察和比较了他们的乡村教育理念和实践。梁漱溟从儒家的伦理思想出发,试图通过乡学村学,继承乡约的传统,在中国培育个人和团体的新伦理;晏阳初则针对中国农民愚、穷、弱、私的四大问题,以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试图为农民培养基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有教养的现代公民。两个人都以政教合一的方式,立足中国现实,应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他们的成功和失败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乡村是我国现代乡村治理发展的要求,是后农业时代乡村治理的追求目标。构建和谐乡村的过程是乡村治理组织不断为农民提供良好服务、农民反作用于乡村治理的过程。在和谐乡村的构建中,农民通过有序政治参与,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进而形成全体农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平和局面,减少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冲突,促进和谐乡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