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艺术》课程是教学改革当中产生的新型课程,它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强调艺术教育的创新精神,打破了传统艺术教育分科的界限,在艺术学习和实践当中注重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最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艺术能力的整合发展。文章主要对综合艺术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艺术成长记录夹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其内涵、设置的目的及意义、内容,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评价艺术成长记录夹,最后对艺术成长记录夹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艺术档案夹评价是一种记录孩子艺术成长的质性评价方法。儿童绘画与其心智成长有着密切的联系,绘画与美术作品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作为一位母亲及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亲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十几年间,笔者以新课程理念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孩子,收集、整理了孩子从小到大的绘画作品,采用艺术档案夹评价方法对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进行心智成长和人格特质分析,并提出美术学习评价标准和评价策略。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实施中的成长记录袋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实验区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在语文、数学、英语、科学、艺术、生物等多门课程领域中,对成长记录袋评价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创建和使用了多种多样的成长记录袋,成为当前中小学教育评价改革的新亮点。但我们也发现,在实验区的学生评价实践中,有些教师和研究人员对成长记录袋的基本原理与使用要求还存在着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致使成长记录袋评价在实践中的应用出现了一些偏差。这不仅影响了成长记录袋潜在优势与功能的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销蚀了教师对应用成长记录袋的兴趣与信心。本文将聚焦成长记录袋评价在…  相似文献   

4.
开发艺术教育校本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根据吴刚平的理解,开发校本课程需要以下四个条件: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H小学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在实际的艺术课程开发当中,除了要有以上这四个条件外,以下问题是各个学校在艺术教育实施当中亟需解决的:如何保障艺术课程实施时间;如何发掘和管理艺术教师人力资源;如何把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教育整合等.  相似文献   

5.
成长记录夹以收集学生的作品、成果等为基础,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以及教师、家长、小组成员的共同评定达到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成长记录夹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和可行性的评价方式。小学六年的12册记录夹,既是学生童年的成长记录,又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6.
一、为幼儿建立艺术夹 艺术夹是美术活动中最基本的评价工具,它有助于教师识别每个幼儿独特的兴趣和风格。艺术夹内美术作品的收集应关注幼儿美术学习与发展的全过程,记录幼儿的美术能力发展的成长历程。传统评价过分注重甄别与选拔,过分强调总结性评价,导致评价的发展性功能难以充分发挥出来。艺术夹收集了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美术作品,关注幼儿美术学习过程与美术能力的发展:美术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美术能力的培养、发展的优势与不足,美术能力的发展建议等。艺术夹中幼儿作品及相关资料的收集是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动态进行的,评价活动与美术教学活动应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成长记录夹以收集学生的作品、成果等为基础,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以及教师、家长、小组成员的共同评定达到对学生的有效评价.成长记录夹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有着极大的优越性和可行性的评价方式.小学六年的12册记录夹,既是学生童年的成长记录,又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培养的途径一直是艺术教育工作者所探究的内容,笔者从改善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多元化艺术教育平台和创建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三方面提出对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培养途径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把这种教育艺术放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与评价充分相结合,形成评价机制,展现课程的魅力。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促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科学化,内容合理化,活动完善化,使得这门课程得到发展。对于学生,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的发展,还要评价孩子反思成长、  相似文献   

10.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通过探索与实践,在"法自然、尊传统、博学识"人文理念的引领下,构建了"‘谈石斋’文化长廊"、"专业实践型教学"、"学生社团"三大课程实施平台,重构了"专业项目课程"、"人文课程"、"兴趣课程"三类有效融通的课程体系,建立了专业项目课程的"企业+教师+学生""三方"评价体系,对师生进行"专业知识教学"、"人文教育"、"实践技能培养",用知识素质能力的提高、人格与人文知识的成长、个体性情的陶冶来提升人才培养品质,用人格的成长促进职业素质、知识与能力的成长,创新了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课程改革思潮影响下,高职院校的教师需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创新意识、专业理论与行业实践经验相结合等素质。基于素质教育理念,通过对美术教育课程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美术教育课程改革在教学思路、目标定位、课程内容模块、能力训练项目以及课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实施有效途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是高校当前思政教育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它不是要取代以前通过思政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模式,而是要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不是一门课或几门课,也不是一项活动,而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出现缺乏协同合作机制、专业课教师无法有效找到"融入点"、理工科"课程思政"更为复杂困难与"课程思政"形式化、同质化现象等问题。据此,需要从高校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专业课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提升、学生思政的自我提升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  相似文献   

13.
“思政课程”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而“课程思政”代表一种课程理念,指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机融入专业课程进行讲授,两者相互区别,相互联系,辩证统一。新时代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同向同行,共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应有效挖掘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政资源,注意强化专业课教师的思政意识,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育人能力,并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背景,为课程思政改革在视野、宗旨、路径三个层面提供了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建设性的启示。遵循新文科建设理念,以育人育才为中心,构建“三育融合、三全育人”高职文科类课程思政模式,构筑文科类课程思政建设四梁八柱。“三育融合”,指德育、智育、美育融合,以价值引导落实立德树人,以技能传授实现立技育人,以审美熏陶达成以美化人,增强课程思政输出力,树立课程思政硬形象;“三全育人”,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构建“线上自学,线下研讨,实践体验”金课体系,突破育人主体、育人时间、育人空间限制,打造“时时、处处、人人”育人场域,提高课程思政沟通力,增强课程思政软实力。  相似文献   

15.
以专业课程育人目标为基本,基于“一轴六核”教学理念进行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思政的建设探索。一轴即是以课程育人目标为纵轴,六核是以课程内容中涉及的底盘各个系统功能、工作原理、结构形式、关键系统发展史、前沿技术现状、教学团队科研成果为核心支撑。基于育人目标成效,通过修改及完善教学大纲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使得底盘构造课程的知识体系与育人元素深度互融,结合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新技术和新理论,从关键授课内容中提炼思政内涵,实现通识思政、专业特色思政和科研内涵思政的有效集成,增强学生对中国汽车工业和自主汽车技术发展的信心,激发学生技术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6.
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推动高校德育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发挥整体育人合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的主要途径有:整合德育课程内容,构建切合实际的大德育课程内容体系;加强理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构建以"新三中心"为理念的大德育平台体系;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德育课程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新六艺”教育是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基于中华美育精神构建的大美育体系。学校通过实行“减负”三部曲,即推行周末零作业、早上推迟30分钟起床、整合语数英等必修课课时,开辟美育时空;通过实行“添彩”三重奏,即打造课程阵地、课堂阵地、文化阵地,描绘美育画卷。“新六艺”教育在“点亮”自己的同时也“照亮”了他人。学校通过“输血”和“造血”两种方式,用“新六艺”教育打通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引领每个大山孩子走向美美与共的美好境界。  相似文献   

18.
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和大学招生要求,既不是文理不分、也不是文理分科,而是通过学生选修选考,进行更为深入的、专业导向的分化。在该制度下,共同基础课程的修读学分要求和考核要求较低,专业导向课程的内容难度、考核难度较高。相比较而言,选择性高校更加重视考生在专业导向课程上的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19.
高师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师应确立新型教师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凸显教师专业化理念;构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产学研结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