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4 毫秒
1.
余雅风 《教育学报》2007,3(4):39-44,68
教育民营化的实质是在公共教育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从整体上减少政府的介入程度,改变政府的介入方式,打破政府部门对公共教育的垄断,形成一种由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共同提供的,多样化、高效率的公共教育供给机制。它与教育的公共性是途径与目标的关系。为保证教育公共性的实现,必须从立法、执法、司法各个层面规范教育民营化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行为,明确政府在民营化中的义务与责任,以使教育民营化过程有利于教育公共性的实现,从而为教育民营化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相似文献   

2.
《职教论坛》2007,(10S):42-43
余雅风在《教育学报》2007年第4期撰文指出.法律环境对于教育民营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为教育民营化的实施创造有利的制度条件:另一方面.有效规制民营化过程中不同主体的行为,确保教育的公共性。认识教育民营化的实质.分析当前我国社会变迁法律环境建设的价值取向和规范选择.促进教育民营化向有利于教育公共性的方向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但从市场和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中所扮演的角色出发.民营化则是“更多依靠民间机构,更少依赖政府来满足公众的需求”。[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核心和主旨是调整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将竞争引入政府服务领域,打破政府垄断,实现行政分散化,从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缓解财政困难。因此,公用事业民营化在我国具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十堰市作为全国首先将城区所有公交营运权推向市场的城市,在公交民营化改革中曲折不断,并于2008年4月5日走到了终点。十堰市公交民营化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监管责任的不到位。加强政府监管责任是公用事业民营化健康有序进行的保障。健全相关法律和政策、成立相对独立的监管机构、完善监管环节等方面是实现政府有效监管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公共物品理论与福利经济学为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发展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城市公用事业发展走上民营化发展道路提出了现实要求。公私合资经营、合同外包、特许权经营是实现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有效路径选择。当然民营化也并不必然可以解决城市公用事业垄断的问题,其负面效应也是相伴而生的,这就使得我们在推行公用事业民营化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各种制度的全面建设,尤其是法律制度的完善和规范,要使民营化担负起公用事业反垄断的任务。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后,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让渡,政府依然要肩负起引导、监管、协调等责任。  相似文献   

5.
西方盛行于20世纪70年代的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在30多年的实践中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政府角色的恰当扮演和政府职能的正确履行。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对我国政府的职能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政府必须转变传统模式下的基本职能。本文依据公共利益理论、公共提供理论、自然垄断理论和有效竞争理论.提出在公共服务民营化改革中,政府主要扮演着设计者、规划者、安排者、培育者、生产者、决策者、立法者、监管者、竞争引入者等多种服务角色。  相似文献   

6.
与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相适应,我国行政法律体系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构建以服务行政为核心的行政法律体系不仅是对依法治国理论的深化和提升,而且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高技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急需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予以解决.文章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的内涵和特征入手,分析现阶段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更新观念、完善立法、建立健全法制化管理等三个方面来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法律机制,切实维护校园稳定,保障高校各项职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世界性的政府改革正导致公共教育体制的重构,政府的教育职能在这场变革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科层体制,被逐步打破,学校、市场和政府正在构成一种全新的关系。市场化、民营化取向成为世界各国公共教育体制重构中的共同特点,择校、竞争、学校自主权和凭单制构成了改革的几项主要的政策思路。在我国,近年来在公立学校改革的实践中集中地创造出了一系列不同的市场化、民营化运作形式,不同程度地把公共教育与市场结合起来,这些改革已经给学校的运行带来了一些初步的变化。改革所带来的价值观念的变化,正在导致出现一系列经济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即如何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分配的社会公平问题。深入理解当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复杂性,特别是其中所涉及到的利益分配的复杂关系,才能最终提升教育改革的道德水准和改革决策的伦理质量。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农民的法律信仰也发生着变化。农民法律信仰是农村法制建设实践的文化支撑点,是农村乡土文化与国家法律文化的有机整合,是解决农村法制困境的关键。通过问卷调查把握农民的法律信仰现状,进而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当前农民法律信仰基本缺失的结论,并分析其产生原因、探究培植农民法律信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如何在未来的图书馆法中确认公共图书馆的地位,理顺其特殊的法律关系,是目前图书馆立法中应当考虑的主要问题。我国公共图书馆法的公法性质决定了其基本法律关系是国家各级政府间建设图书馆的权(责)分配关系及其与图书馆等社会主体之间形成"权力-权利"性法律关系。公共图书馆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等运行状态表征和阐释了公共图书馆法律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11.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环节。而作为一级政府专设的法制部门,政府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政府法制机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的作用,并为其提供必须的主客观条件,就成为政府依法行政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应当以《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贯彻实施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使政府法制机构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2.
行政指导作为一种重要的行政手段逐渐引起我国行政法学界的关注,然而,行政法学界关于行政指导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尚未能达成共识,司法实践中有关行政指导的法律责任、法律救济问题也没有得到合理解决,这既不利于对行政指导行为进行有效规制,更严重影响了行政指导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行政奖励作为一种新型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在实现行政目标、提高行政相对人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法律功能,其突出的主要功能有价值功能、激励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和社会导向功能等。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揭示行政奖励的基本法律功能,对于正确认识行政奖励的正当性和现实性,构建法治理念下的行政奖励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校法律地位的界定是研究学校内部建构和对外关系的基础性前提。从目前的司法实践来看,高校的法律地位日臻明确,但中小学的法律地位仍有待探索,值得重视。中小学的法律地位可以分为民事法律地位与行政法律地位,从我国目前的法律规范出发,对其界定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中小学进行多元化处理。就民事法律地位而言,我国的公立中小学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而民办中小学具有法人地位;就行政法律地位而言,中小学在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中既可能是行政相对人,也可能是内部下属机构,在对教师的职务评定以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做出开除处理时可能具有行政主体的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5.
行政处罚法定原则要求处罚依据应当明确,但法律规范中存在不确定法律概念又是客观现实。行政处罚法定原则适用于不确定法律概念造成一定困难。为实现二者相生与共,立法中应当适度限制不确定法律概念,采用定义概念的方式增加处罚依据的明确性,通过法律解释明确不确定法律概念,扩大对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审查范围并减少“判断余地”。  相似文献   

16.
对于分配矛盾,民法与行政法均存在调整的局限性,并不是调整分配矛盾的基本法;而经济法的调整范围与基本理念决定其成为解决分配矛盾的基本法。税法、竞争法与产业政策法是解决分配矛盾的具体的经济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有关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的理论有两种,即特别权力关系论和民事、行政二重关系论。目前国内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基本上属于后者,但众多学校在处理行政管理关系时,还带有强烈的传统的特别权力关系的残余。文章通过分析国内高校与学生不断发生法律纠纷的原因,认为在新世纪需构建高校与学生新型法律关系,依法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行政垄断是垄断行为的一种形式,其本质是排斥、限制市场竞争的行为,目的是获取非法的经济利益,我国由不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规定了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及其法律责任,借鉴美、日国家关于行政垄断的法律规制,指出了我国行政垄断法律规制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生的法律地位是教育法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我国教育法治进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是学生法律地位的体现。基于现行教育法律关于学生权利义务的规定,可将学生的法律地位归纳概括为民法上的特殊民事主体和行政法上的特殊行政相对人。但当前学生受教育权的可诉性、程序性、公正性不足,有必要将受教育权的救济纳入行政司法审查的范围,对学生权利进行全面救济,并兼顾实体权利与程序权利,依法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