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论六朝骈体书牍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骈体书牍文盛行于六朝,广泛反映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社会政治活动,以及他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际和情感。六朝骈体书牍文具有诗化特征,优秀之作不仅是应用文,也是文学美文。  相似文献   

2.
作为影响深远的诗歌流派和类型,宫体诗从产生至消亡,至少有一百年以上的历史;宫体诗学则延绵数世纪,其内涵伴随中国诗学的发展已成为其中不可缺或的审美要素.它的产生、发展、繁荣,绝对有理论的支撑和思想的指导.但现在的宫体诗理论,似乎只是一些任人掇拾的书信和理论的碎片,这其实是一种 误解.作者以萧纲的"文学放荡论"为核心,结合萧绎和其他宫体诗人的序跋、书信、言论,从整体上考察萧纲的宫体诗学理论,包括诗歌的发生论、本质论、创作论、功能论和新变论.考察宫体诗创作和"文学放荡论"之间的互动关系.把"立身"与"文章",把身边真实的世界和文学幻想的世界截然分开的"文学放荡论",既是宫体诗审美意识新变的产物,反过来又指导创作,促进审美意识的新变,在中国古代诗学上,具有独一无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唐书牍文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唐书牍文论略钟涛,三孔琳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中的“书”事实上包括公膜和私函两大类。前者指臣下向皇帝的陈言进同,即所谓“上书”“奏书”之类;后者是指各类私人信件或称“书牍”、“书札”、“书简”等即现代意义上的书信。本文所谓“书牍文”,仅限于后者。在我国...  相似文献   

4.
两汉书牍文已成为私人交往的一种独立文体.受时代风气的影响,曹魏文人的书牍文逐步骈化.此后,虽然越来越多的文人用骈体写书牍文.但散体书牍仍然占有一定的比例.北魏早期的统治者汉化程度很低,自然不利于书牍文的发展.北朝后期已出现较多的骈体书牍.六朝骈体书牍文主要有两类风格,一类悲凉沉郁,一类潇洒自然.  相似文献   

5.
漫谈书信     
书信又名书牍、书简、书札、尺牍等。它是人们之间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与人之间普遍运用的交际手段。书信是一种社会现象。书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时代、社会生活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书信也和一般的散文一样,是当时社会生  相似文献   

6.
<正> 书信的别名有书简、书牍、尺牍、尺素、书札等等,这种种别名,大都和远古时书信的表现形式有关联。汉初尚未发明纸张,记事与书信仍像前代那样请竹片或木片代劳,竹片谓之“筒”,木片谓之“牍”,所以秦汉后人们多称书信为“书简”、“尺牍”。书信作为传情达意双向交流的工具之一,普及于人际之间,古今中外,源远流长。文言书信更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许多优秀之作,本身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武术教育思维变迁的角度入手,以古代、近代和现代武术教育思维为主线,对"'文武分途'与'文武兼备'"进行了论述.古代武术沿着"从'崇文尚武'到'重文抑武'、从'文武兼备'到'文武分途'的轨迹"发展;而近代武术沿着"从'文武分途'向'文武兼备'、从'重文抑武'向'崇文尚武'的轨迹"回归;现代武术则是沿着"近代武术之学校教育轨迹"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诗经>中的"文"作为"文德"之义,是周人的创造,有特定的内涵是天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和襟怀,是人的品德的最高境界."文"起源于"赋",其中有远古宗教色彩,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深厚的人文精神的土壤.  相似文献   

9.
书牍类文体即书信体。书牍类文章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但其公文性质较浓。战国时期的书牍类文章可以大致区分为公牍和私函两类:公牍类文章的公文性质依然较强;私函类文章不仅善于抒情,而且出现了家书性质的文章。战国书牍类文章写法灵活,风格多样,并且体现出一定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0.
汉代书牍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牍文作为一种日常性的应用文体,历来受到人们的关注,从古人编纂文集时的大量收录到今人众多书信集的编选,从古人文集序、文论中的阐述到现代学者的论及,都说明了这一文体的价值之所在。而对于汉代书牍文的研究,前代学者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有些问题如汉代文书私邮状况、汉代书牍文所反映的文化内涵等,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1.
应用文是指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经常应用的文体,如公文、书信、讣告、收据等。[1]应用文作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必不可少的文体,不管是古代抑或现代社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如祭文、昭策、文书、奏议等,都属于应用文范畴,敦煌文书中保存有大量的官私文书,如符、牒、状、帖、榜文、判辞、公验、度牒、契券﹑社司转帖﹑帐历﹑书牍﹑分家产文书﹑遗书等。  相似文献   

12.
"令",原是下令给臣属或告示天下的公文,属于古代公文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文体。曹操的政令文一改汉代的繁缛浮华,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词约义丰、严明有力、语言通脱、形式不拘、真诚相待、饱含深情等特点,成为了建安文学中的别一家。  相似文献   

13.
《周易》蕴含丰富的文艺思想,既论及文学起源、文学本质,也涉及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标准和文学批评方法论。其中,侧重文学的教化功用,认识到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还提及象、言、意、辞等概念,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若干概念术语的滥觞,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巴尔扎克是世界级文学大师,在中国新旧文学交替的时代,他的<人间喜剧>传进我国,对我国的文学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对巴氏在我国"新时期"的接受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南朝书体文数量颇多,题材内容多样。从内容上来看,诸作或畅谈佛学理趣,或阐发文学观念,或讨论书法艺术等。从形式上来看,诸文或散或骈,散体书信句式灵活多样,言志抒情明确深刻;骈体书信讲究藻采、用典、声律、对偶,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学这个概念在古代是模糊的、流动的,唐以前范畴的外延表现出强大的活性,推动着内涵由"文化性文学"向"审美性文学"演进,由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观照,在南北朝终于形成了一个折衷性的泛文学概念.唐以后这个泛文学概念成为惯例,并表现出强烈的保守性,拒绝接纳新的体裁,极力维持着僵化的内涵,导致直到近代,清晰的"审美性文学"范畴在文学史上始终没有形成.  相似文献   

17.
古代没有纸,在小而薄的木片上写字。这木片就叫“札”,也叫“牍”。引申为书信,所以信叫“信札”、“书札”。亲笔写的信,叫“手札”。尊称他人的来信,叫“大札”或“玉札”。“牍”,“书牍”,都是指信。牍,长约一尺,故叫“尺牍”,也是指信。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论辩风气的盛行促进了论辩型论体文的发达。此类论体文按其结构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书牍体论辩文,一类是论难体论辩文。前者采用书信的格式,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进行辩论,在双方或多方中进行,具有灵活性、针对性与冲突性。后者则论与难相辅相成,既有一对一的驳辩,两人针对同一主题,往返辩论,又有多对一的驳辩,一论既出,数篇竞驳。论难体论体文具有冲突激烈、注重过程、论难双方水平相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远"作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对古代的绘画、音乐、建筑以及诗词等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远"原不属于文学审美的范畴,在古代的山水画中应用较多,后来才被逐渐纳入文学领域,成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远"范畴及其合体范畴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举证梦窗词中对北宋诸名家特别是苏轼作品"今典"的隐括,这种独特的同时代文学的互文性关系,颠覆了读者欣赏的思维惯性,也因此成为理解梦窗词的特别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