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
埋藏物的发现是指发现埋藏物而予以占有的一种法律事实。埋藏物的发现是传统民法中的制度,是用以规范动产所有权原始取得的制度之一;它可以引发许多人之间的纠纷和诉讼,甚至会牵涉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利益衡量和价值取舍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埋藏物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占重要地位,但埋藏物发现却引起了许多纠纷和诉讼。我国现行的埋藏物发现制度没有规定程序性要件是个缺陷。规定发现埋藏物后应照城市信用原则在适当的地域以适当的方法向社会公告,在公告1年后,所有人不明的发现人应取得埋藏物的所有权。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物权制度考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物权制度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民法乃至法治化水平的标尺。我国古代法建立了物权客体动产与不动产相区分的分类保护制度,以土地不动产所有权的保护为核心,在土地所有权国有与私有的长期斗争中,法律逐渐从注重土地所有权的确认转向了更加注重对土地使用收益权的保护,并建立了遗失物、埋藏物、漂流物等动产所有权的保护制度,动产善意取得及保护制度,孕育并发展完善了我国特有的永佃权、典权制度,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封建社会特色的物权制度,为我国近代和现代民法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坚实基础,丰富了我国法治文化的宝库。  相似文献   

4.
我国刑法虽然明确规定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他人的遗忘物及其埋藏物,但是在刑法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针对这三类犯罪对象的内涵与外延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文章从实然和应然的角度出发,揭示了分歧的症结所在,并强调指出公共财物、遗失物以及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埋藏物应被纳入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之列,以求真正贯彻罪行相适应原则。  相似文献   

5.
“代为保管”的规范意义是受委托占有他人财物,本质是“占有”,包括事实上的支配还是法律上的支配;“他人”包括自然人、单位甚至国家;刑法上的遗忘物包括遗失物,指非基于他人本意而失去控制,偶然(即不是基于委托关系)由行为人占有或占有人不明的财物;埋藏物不限于埋藏在地下,指发现当时所有权归属不明之物。  相似文献   

6.
文化分为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观念是隐蔽文化层中的主要埋藏物,而观念的核心是价值系统;文化教学应当把揭示隐蔽文化层作为重点与难点。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如何揭示隐蔽文化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侵占罪的犯罪对象范围,是准确把握侵占罪的重要问题*该文从侵占罪的概念开始,对他人财物的范围、遗失物和遗忘物的联系与区别及埋藏物的概念等问题进行研究,以此来界定侵占罪的犯罪对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组成学科系统的学科结构、学科组织、学科制度和学科文化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通过研究发现制度、组织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联系,文化是组织和制度的组成部分,是组织和制度的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9.
制度化向来被视为课程变革研究中的一个难解之谜,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度化阶段具有的悖论特征。对课程变革制度化的新制度主义分析表明,教育组织的双核结构、制度丛内部的相互牵制和高昂的制度变革成本是导致制度化难以实现的原因,而快动制度与慢动制度之间的角力、制度理想与制度现实之间的摩擦,以及社会结构与行动者具有的能动性之间的互动则为制度变革创造了可能。这些发现让我们对课程变革制度化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刑法通说认为构成诈骗罪必须具备五个要素,其中交付行为是重要的一个要素。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包括代为他人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和埋藏物,对于代为他人保管的财物应作狭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新修订的《德国民法典》关于“动物不是物”的规定,是指动物既不是物,也不是人,动物就是动物。这一规定是民法(特别是大陆法系的民法)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重大变革,它宣布了当代民法的一种新理念,是对传统民法理论中“人、物二分法”、“主、客二分法”的研究范式的突破。“主、客二分法”在法学中的经典表现是,世界仅由人与物组成,不是人就是物,不是物就是人,人永远是主体,物永远是客体。这种“主、客二分法”有许多弊病。环境资源法学主张“主、客一体化”,“动物不是民法中的物,也不是民法中的人”的观点一直是环境资源法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动物既区别于人又区别于物,法律可以确认动物享有权利,但动物权利不是人权,享有权利的动物也不是人。  相似文献   

12.
《海外英语》2009,(8):24-24
20世纪20年代,有考古学家发现了Tut法老的墓穴,可奇怪的是凡是到过这个墓穴的考古学家很快都得病身亡了。从此也就开始了Tut法老的诅咒之谜。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相不相信,取决于你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遗失物制度的发展并非一脉相承,而是承续与断裂并存,并在制度上呈现过截然不同的形态,然而细究其本源,其实质并无不同,其目的都是维护和强化社会秩序。"道不拾遗"是我们理解中国传统遗失物制度的关键所在,它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法律制度的特性,即法律与道德趋于一体。  相似文献   

14.
利用函数S-粗集(function singular rough sets),给出规律知识,f-生成规律知识,规律的f-生成与规律的f-生成发现的概念,提出规律不可分辨定理,规律发现定理和规律的f-发现原理.函数S-粗集是发现系统中未知规律的一个新的数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和谐是儒家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儒家认为和谐是事物存在的根据,是事物矛盾发展的最终归宿。它既是一种人文规范式的道德法则,又是人与自然应和谐互济的生态法则,它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己和谐、天人和谐等四个层次。汲取儒家和谐精神中的宝贵遗产,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公益诉讼是指为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它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或公民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方式之一。建立公益诉讼可以完善我国司法制度,促进法治发展。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是公益诉讼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建构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公益诉讼的提起主体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既包括检察机关,还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  相似文献   

17.
证据开示程序是美国民事诉讼中的一个极具特色的程序,美国法院一般将此程序适用于涉及美国当事人的国际民事诉讼案件中;这一程序是其法院在国际民事诉讼中获取证据的一种重要方式.这一程序产生的动因、价值取向、程序实施所受到的限制等问题会对该程序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美国域外证据开示程序是其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在法律制度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但这种以美国为自我中心的程序因为其单边主义倾向而受到相关限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牛顿引力平方反比定律发现历程的分析和研究,凸显出科学三阶段认识规律、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性以及重大科学发现需要众多科学家长期共同努力的规律,以期对我们今天的科学研究、教学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自然科学所遵循的基本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决定的。但任何规律也必须是辩证的。不能将其公式化。在化学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普遍规律的同时,注重普遍性中的特殊性同样重要。以初中化学中违背基本规律的几个典型问题为例,强调在突出共性教学的同时注重个性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