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原生态"民族唱法真实、清新,具有自然的民俗文化特性,"学院派"民族唱法则是"原生态"民族唱法在当今时代中的拓展和延续,具有先进性、新兴性和科学性。两种唱法的争议实质是中国民族声乐如何立足于"原生态"民间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体系。通过加强对现有唱法的收集和保护,在艺术学院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借助传媒正确引导为原生态唱法提供展示舞台等途径,可以更好地实现"学院派"和"原生态"民族声乐唱法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工作对我国现有的民族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民族定义、民族识别的实践、民族识别引发的争论三个方面入手,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加以探讨,认为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给予中国公民固定的民族身份,使得原来动态的族群"边缘"成为现在难以逾越的民族"边界",不利于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4.
民族尊严意识是爱国主义的精髓,它包括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的内容。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的民族尊严意识,把民族尊严意识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联系起来,要我们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心,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献给祖国的四化建设,为振兴中华、让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5.
生活离不开想象,想象渗透在生活中。在少数民族地区,"想象"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体现得更为明显,"想象"以各种"图式、意识"组成的"意象"参与人类人们的生活实践,构成了人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纽带。通过想象,民族地区人们型塑了一幅现实与幻想的人类图景,启发人们对世界和人生的反思。从教育学意义而言,想象对于民族地区及社会成员的价值,体现在学校教育、人生态度、社会和谐稳定等层面上。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事件.由于晚清以来“中国”形象发生了从“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被动转化.这种“空间”认识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启蒙和救亡意识,最终使我们抛弃了传统的循环论而接受了西方的线性时间观。现代文学观念的产生正是建立在传统/现代的“时间想像”和中国/西方的“空间想像”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种制度化力量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关系,成为我们理解它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汉语保卫战”应该打响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报道,近日在沈阳召开的2005年度语言字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强调,对于重视外语学习和使用而忽略或削弱本国语言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要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8.
因民族历史文化、政治、宗教、习俗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汉英两民族的颜色观有所不同,所以翻译颜色词往往不是直译。同时,由于文化趋同性和文化的交流,两种语言所反映的颜色观逐渐有相似或叠合的现象,也是翻译工作者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中英民族文化不同分析颜色词的翻译,重点选取了"红"白"黑"三色。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抗战的特殊背景下,基于共同的“民族精神”,以《战国策》等刊物为阵地,在陈铨的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文化团体——“战国策”派。他们从学术和文化上提出了“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理论,呼吁民族文化的重构与民族精神的重造,其主要观点是:引进、宣扬、阐释西方社会中崇尚武力的文化思想;批判中国柔弱文化传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中的“武道传统”;批判五四以后中国文化存在的误区,提倡“民族文学”运动。“战国策”派激进的“民族主义”思想,与抗战的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因此把“战国策”派等同于法西斯,或者视作国民党的政治帮凶,是有失公允的。另外,虽然陈铨的“民族文学”理论纲领与左翼理论界的一些文艺政策不谋而合,但是在后者看来,陈铨的文学理论抹杀了人民群众在民族文学运动中的作用,否定了阶级在民族文学中的价值,因此对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都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判。陈铨提出的要建构一个让全民族同胞“利害相同,精神相通”的民族文学,只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鸟托邦式的文学梦想。  相似文献   

10.
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又是我国国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民族教育遵从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民族理论的指导,所以民族教育既有国民教育的“共性”,又有民族的“个性”。民族教育的这种双重性决定民族预科教育更是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民族预科教育作为介于民族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一个特殊层次,影响着民族高等教育能否满足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喜爱,树立民族自信心,让民族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发芽、开花。南京市江宁区机关幼儿园实施了三项策略:一是让孩子参与寻找民族文化素材;二是让孩子参与民族文化活动;三是让孩子展示民族文化学习成果。  相似文献   

12.
“精神家园”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精神家园概念是学术界常用的一个概念,以往对于其含义鲜见学理上的探讨。精神家园是指一个民族以至于人类的文化中具有持续性和稳定性的价值系统,它为人们提供了一整套现成的价值观念,从而为人们描绘出了世界的图景和生存的意义。同时,精神家园又具有开放性,不断地汲取时代精神,以丰富和充盈自身。人们之所以需要精神家园,源于人的本质——意识,是意识之指向性的体现。精神家园在文化中的功能在于为个体提供精神的皈依,为精神世界建立起秩序,赋予个体以意义。若是没有精神家园,个体精神会迷失方向,民族会失去凝聚力。  相似文献   

13.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也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增强民族团结、培养合格的少数民族预备大学生的有效途径。"四个认同"教育是贯穿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向,是课程现实作用的体现之一。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和向心力,自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围绕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属性,以专题化教学为主要形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课堂内外的参与度,强化"四个认同"教育。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是一篇结构严谨、气势磅礴的议论文.在第二段中,作者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并用"浩浩荡荡""平原无际,一泻万里""回环曲折"来形容"长江大河".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在"练习说明"第二题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是:把"浩浩荡荡"和形容"扬子江黄河"的"浩浩荡荡"一律理解为"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把"平原无际,一泻万里"理解为"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把"回环曲折"理解为"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相似文献   

15.
祖国是以疆域为外壳,以民族(群)及其文化为实质的有机整体。祖国概念的政治意义,同国家的产生密切相关,但二者分属于文化和政治两个不同领域。祖国的特征体现在社会共有性、民族共有性、主权国家性、文化统一性、历史继承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民族预科数学教学及学生特点,结合四川民族学院实际,研究民族预科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对民族预科教育的认识,总结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改重点项目——“民族预科数学教育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提炼民族预科数学教学的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谁也离不开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方面的新发展、新贡献。它的含义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一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今音乐文化的总体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声乐艺术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也是如此。传统的美声、民族两种唱法已不在是我国声乐领域里的主流唱法,民、美声式的"中国唱法"已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喜欢的一种声乐表演形式。笔者认为,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则代表着当今"中国唱法"的成功典范。本文通过研究吴碧霞特有的民族、美声演唱方法特点,从而为声乐教学与表演提供更多详实的理论和实践的可靠依据,对于促进声乐教学与表演更加科学的向前发展,使美声、民族两种唱法之优势相互合理的借鉴融合,更好地推进我国声乐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学"作为一种特定的"知识"形态,其基本构成要素与语言及民族国家具有重要关系。从本质上讲,"国学"所凸显的主要是其"民族特性",而民族特性最为鲜明的显性标志则是语言。"国学"正是以"汉语"重新建构"汉民族文化"的"知识谱系"。章太炎时代的"国学"强调以"小学"(音韵训诂)来复活汉民族早期的原初语言,以作为重构汉民族文化的前提,因而背离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现实需要。后续的胡适等人倡导以"国语"的"创制"作为"国学"研究的前提,"汉语"才由"原初汉语"开始了向"现代汉语"的过渡,也因此才真正确立了现代"国学"所应有的地位。"国学"之"知识系统"的重建必须从重新清理和确认真正的"现代汉语"着手,只有以"汉语"形态展开的民族思想学术方可视为"国学"。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和谐与发展的精神支柱。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中国人民必须大力弘扬它。中国人民在1998 年抗洪抢险中体现出的抗洪精神激励中国人民战胜各种困难,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