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诵读提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满怀热情从中国东部到中部,从中部到北部,从北部到南部到西北部———延安”,这段流徙生活,使他看到了北方广大农民生活的苦难,于是写了《北方》《乞丐》《手推车》《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一组以北方生活为题材的优秀诗篇,《手推车》《我爱这土地》便是诗人“北方组诗”中有名的诗篇。北方人民的悲哀充塞天地,诗人捕捉住“手推车”这一农民的常用工具,通过描绘它的尖音、它的辙迹,形象地再现了农民的苦难与悲哀,引人思索。而《我爱这土地》中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相似文献   

2.
艾青是一位有才华的老诗人,他在我国新诗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世界诗坛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从一九三二年五月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第一首诗《会合》起,从事诗歌创作四十八年,尽管有近二十年没有发表作品,但他在半个世纪的诗歌创作活动中,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秀的诗歌作品,有不少诗具有历久不衰的生命力。到目前为上,艾青共有十三个诗集:《大堰河》、《北方》、《他死在第二次》、《向太阳》、《献给乡村的诗》、《反法西斯》、《旷野》、《黎明  相似文献   

3.
陶晓跃 《师道》2005,(12):28-29
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他“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艾青《诗论·诗与时代》)而蜚声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诗坛。特别是抗日战争初期,诗人奔波于武汉、临汾、西安之间,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北方农民带来的日益深重的苦难。那满目疮痍的国土,那挣扎流徙的难民,无不激起诗人沉痛情感的回旋。于是诗人写下了一组关于北方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这组诗中极为重要的一首。在这首满是辛酸、苦楚和沉郁的诗中,诗人以自己诚挚的悲哀,以自己那“农人的后裔”的“流浪与监禁”的身世和“憔悴”的生命,向着“中…  相似文献   

4.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集《大堰河》中的名篇,也是体现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纯熟的力作。它于1933年6月在反动派的监狱中写成,1934年5月发表在上海《春光》月刊、1卷3期上,署名艾青。诗篇的面世立即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从而奠定了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凝聚叶锦30余年艾青研究心血和激情的学术专著姊妹本《还艾青一个清白——艾青研究史料考证》和《艾青年谱长编》,通过大量鲜为人知、忠实可靠、意义非凡的"一手"资料,拓展了艾青研究的新视野,更新了艾青研究的学术方法和学术格局,叶锦因此赢得中国研究艾青生平第一人的称号。  相似文献   

6.
在抗日战争时期及其以后的年代,中国诗坛上跃出了一批著名诗人——艾青、田间、臧克家及其他一些诗人.他们可称为中国新诗的杰出代表.在他们之中,名列前矛者理应属于艾青.艾青1910年生于浙江省义乌市.其真名是蒋海澄(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笔名另有莪伽等——译者注),艾青是其笔名——利用这一笔名,诗人开始了自己的文学生涯.艾青的第一部诗集《大堰河》于1936年问世.该  相似文献   

7.
正一一直以来,新诗都是语文教学中最易被忽视的一类文本,例如入选高中语文教材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笔者曾经做过一个小调查,请学生们"在课本中选一首最欣赏的诗",结果在接受调查的146名学生中,仅11位把票投给了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多数学生提及不喜欢这首诗的理由,不外乎两点:其一,诗中  相似文献   

8.
十年动乱结束后,著名诗人艾青重返诗坛,陆续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优秀之作;诗集《归来的歌》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诗集)奖的一等奖。艾青的“归来”,无疑是我国当代诗歌史上一件大事。但是,近年来研究界似乎形成这样一种说法:艾青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七八年间“在诗坛沉默了二十一年”,读者对艾青的诗作“阔别了二十余年”。比如,骆寒超同志的《评艾青<归来的歌>》(载《诗刊》一九八三年四月号)一文开头写着:“艾青从一九五七年那个不平凡的夏天以后,匿迹于诗坛竟达二十一年之久,直到一九七八年四月三十日,《文汇报》上突然发表了他的一首诗—《红  相似文献   

9.
张林 《上海教育》2009,(11):59-59
诗人艾青说:“中国新诗是新时代的产物,新诗的崛起,诗体的解放曾经是我国近代思想启蒙文学革命的开路先锋。”二期课改新教材中引入了较多的新诗篇目,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舒婷的《双桅船》、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等。我在对这些作品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0.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诗集《大堰河》中的名篇,也是体现现代著名诗人艾青早期民主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纯熟的力作。它于1933年6月在反动派的监狱中写成,l934年5月发表在上海《春光》月刊、l卷3期上,署名艾青。诗篇的面世立即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从而奠定了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首诗之所以蜚声文坛,广为传诵,主要得力于它的深邃的主题和圆熟流畅的表现形式。《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烙上作者生活印记,具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作者幼年的生活境遇和他与农民之间所结成的纽带,成为贯穿这首诗的一根红线。这首诗虽然写了个人…  相似文献   

11.
每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综观艾青的全部诗作,他拥有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太阳和海洋。本文试就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的内涵及其成因进行探寻。一“土地”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也唱不尽的主题。如《浪》、《笑》、《黎明》、《北方》等,而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最为动人的是他创作于1938年的《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相似文献   

12.
艾青同志的《大堰河——我的褓姆》写于一九三三年一月,是诗人早期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较优秀的诗篇之一。我们读任何一首诗,如果要准确理解作品的内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至少要知道一点和作品提到的事件有关的情况,了解一点诗人的生活、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状况。艾青同志在《艾青选集·自序》中曾扼要地介绍过他的生活道路。他说:  相似文献   

13.
20世界30年代艾青从浙江投奔到抗战中心武汉,然而这里没有全民团结,而是饥民、流民、凋敝与困顿。在流浪与监禁、困顿与苦难的多重压迫下艾青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不是艾青对个人情况的伤感,而是艾青心事浩茫连广宇,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是艾青对苦难人民的担忧;是艾青对战争的强烈控诉;更是艾青对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奋起抗战的强烈呼唤。  相似文献   

14.
这是艾青献给一位女歌手的诗句,不也是艾青自我的真实写照吗?粉碎“四人帮”以后,艾青立即“投入火的队伍,光的队伍”,以“由衷的高兴”,于一九七八年四月二十日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了歌颂无产阶级战斗旗帜的诗作《红旗》,继后,便以一篇篇激情如火的诗篇“唱出了八亿人民的心”。很快,他为四化进军的中国人民献上了一本新创作的诗集《归来的歌》。《归来的歌》是艾青蘊蓄二十多年之后,对于我们这个伟大而又充滿动蕩和曲  相似文献   

15.
一、基础知识1.作者情况艾青(1910—1996),现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诚挚,诗风清新,轰动诗坛。以后陆续出版诗集《大堰河》(1939)、《火把》(1941)、《向太阳》(1947)等,笔触雄浑,感情强烈,倾诉了对祖国和人  相似文献   

16.
艾青的诗各类语文教材多有选录。艾青是我国现当代诗坛上的杰出诗人,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艾青走完了他86年的人生历程。当时的新闻媒体,在拟发艾青去世的消息时,十分注重在标题中营构诗境,以诗化的语言为诗人送行,拟出了不少令读者共鸣的佳题。例如:1.与时代同悲欢与人民共苦乐(肩题)诗人艾青告别如火人生(正题)(《人民日报》)2.大堰河畔一保姆留得华章耀千古(肩题)诗人艾青病逝(正题)(《新华日报》)3.大堰河畔涛声远犹闻先生涌诗泉(肩题)诗人艾青病逝(正题)(《…  相似文献   

17.
《大堰河》,1936年11月10自费出版。发行人张正,上海群众杂志公司特约经售。32开,41页,印数1000册。收《大堰河——我的保姆》、《透明的夜》、《芦笛》、《巴黎》等诗9首。据周红兴《艾青的跋涉》(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艾青把诗集编好之后,由留法老同学,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的俞福祚交给该社总编辑审阅,未被采用。艾青很不服气,决心自费出版。”这是艾青的第一部诗集。茅盾说:“新近我读了青年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相似文献   

18.
艾青在他著名的诗集《北方》序中,对他的时代的新诗发展状况作了这样的估价:“中国新诗已经走上了可以稳定地发展下去的道路,现实的内容和艺术的技巧已经慢慢地结合在一起。新诗已经在进行着向幼稚的叫喊与庸俗的艺术至上主义雄辩地取得胜利的斗争。而  相似文献   

19.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赞美了大堰河的美好品质,倾诉了大堰的悲惨命运。在诗歌艺术上表达了艾青诗歌独特的审美风格,并且运用排比来抒情,达到了叙事和抒情的完美融合,体现了艾青对于散文美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20.
杨旸 《文教资料》2011,(9):21-22
本文以艾青《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和穆旦《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为分析文本,以民族性和历史性为研究维度,从相同的母题选择看出二者的共性,从他们对历史、民族的不同态度分析两位诗人的独特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