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息     
■江西将规范办学纳入督导江西省政府建立对县级政府教育综合督导评估制度,将规范办学行为和实施素质教育纳入重要督导内容。规范办学行为的主要措施包括:不得层层下达升学指标,地方政府不得向教育部门下达任何形式、任何名  相似文献   

2.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国务院支持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江西原中央苏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尤为落后。通过抽样调查了解到,江西原中央苏区农村幼儿入园率还偏低、幼儿园覆盖面仍不足、村办园大多条件差、教育经费严重匮乏、农村幼儿园师资数量不足且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令人堪忧。发展江西原中央苏区农村学前教育需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的职能意识;在江西原中央苏区农村实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努力扩大农村公共学前教育资源,建立以公办园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应真正承担起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主体责任;加强农村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幼儿园教育质量等。  相似文献   

3.
江西古代教育的兴盛起源于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衰落于这一制度的废止.江西古代社会教育兴盛与大运河将江西处于全国交通大动脉的“黄金通道”并带来经济繁荣有着直接的关系.公路替代水路后,江西重新回归封闭状态,包括教育在内的江西社会渐渐淡出全国政治、经济的核心,并长久边缘化.在“西学东渐”的近代教育发展中,江西教育未能与时俱进,失去了与沿海地区齐头并进的时机,从此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4.
“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这是一个十分鼓舞人心同时又极具挑战性的宏伟战略目标。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以为,教育的优先崛起至关重要。实现江西教育优先崛起,是实现江西崛起的奠基工程。因此,如何实现江西教育优先崛起,即江西教育在新世纪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是我们必须优先考虑的战略问题。一、教育优先崛起取得重大突破,有力促进了江西崛起江西崛起战略的实施一方面带动了教育优先崛起,另一方面,教育优先崛起又有力地促进了江西崛起。1.江西崛起战略的实施带动了教育优先崛起近几年,随着“科教兴赣”战略实施和政府对教育投入的逐年…  相似文献   

5.
江西高等教育从1902年创办江西大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本文概述了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变革和发展过程,根据作者的亲身经历,对影响江西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学习苏联和院系调整,教育大革命和《高校六十条》,江西共大和“两种教育制度”,“文革”时期的教育革命,恢复高考和高校改革,高校扩招和跨越式发展等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相似文献   

6.
新闻播报     
督导评估在实效上下功夫江西促进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职责全面落实本刊讯(记者徐光明)日前,记者从江西省教育厅了解到,2007年底,江西组成10个检查组,对铜鼓等20个县(市、区)政府履行教育工作情况开展了综合督导评估,促进县级人民政府落实教育优先发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江西体育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照搬政府文件到探索出一条适合省情特点的历程。该历程使江西省体育教育形成了不同于全国体育教育的模式和特点,这些特点为江西全民身体素质得以提高以及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也为今天江西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8.
林子琪 《文教资料》2009,(5):166-168
本文对我国教师教育评估制度的特点、问题.以及对策做了叙述.特点方面,阐述了制度实施后的结果公布情况,实施机构仅为国家组织部门与指导理论;问题方面,指出了政府角色、制度的理论与体系;对策方面,指明了教师教育评估制度的功能,转变政府角色与完善指导理论.  相似文献   

9.
《宜春学院学报》2014,(2):F0002-F0002
王晓春,男,(1956),江西丰城市人,宜春学院党委书记,199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二级教授。1982年攻读江西大学哲学系本科专业,获哲学学士学位;1988年攻读中央党校党史党建硕士专业,获法学硕士学位;现攻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管理学博士学位。江西党建研究会顾问,江西党史研究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制度创新方面,中国地方政府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但对这些创新的主体、动因、领域、外部参与和绩效,则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以"中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为基础,运用文本研究的方法,对近三届159个创新案例进行了整理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还存在"应景"式的一窝蜂现象,创新具有被动和倒逼的特征;教育制度创新的地域分布和内容分布不够均衡;社会公众、政府自身和非营利性组织在促进制度创新中作用不大;创新的外部参与和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对此,应从现行教育制度的解释权、政府对公众需要的回应性、教育改革的"硬骨头"和制度创新的绩效分析等方面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针对当前学术界的一些观点 ,重提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救亡”与“振兴”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个基本问题 ,救亡为振兴扫除障碍 ;而振兴则是救亡最终追求的目的。辛亥革命既为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 ,也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必要前提。救亡与振兴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的首次交汇 ,是辛亥革命的重大意义之一。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辛亥云南起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救亡与振兴的交汇 ,先救亡后振兴 ,救亡与振兴相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的留日学生与中国近代社会变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末民初是中国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高潮时期,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培育了新生的力量,留日学生对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推动了晚清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促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三是掀起了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四是推动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五是对民国以后中国政治的演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第一次举起民主共和的旗帜并且推翻了帝制,是一件具有破天荒意义的大事,但是当时先进者追求的自由、民主、宪政的任务却依然任重道远,这是一场带有"排满"色彩的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有限的、社会成本很低的政治革命。群觉意识是一个社会变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每一个社会公民的群觉意识,对于实现祖国统一,实现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在这一时期 ,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时代主题益发鲜明 ;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讨论进一步深化 ;士人以儒学为主体的旧的知识结构继续得到改变 ;治学观念、方法的更新 ,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展和学科体系的变化等 ,则反映出传统学术向近代的转型。这一时期文化的发展除了得益于革命者的努力之外 ,改良派和清政府也都起了各自不同的作用 ,这需要通过具体的研究作出恰如其分的估价。在近代文化发展过程中 ,辛亥革命时期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戊戌维新时期提出的一些问题 ,这时得以展开 ;这一时期文化的进步 ,又为日后文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且 ,“五四”前新文化运动所提出的主要问题 ,几乎在这时都已经提出 ,包括一些偏向的产生 ,也都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
《宪法大纲》和《重要信条》是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制定的两个宪法性文件。这两个文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在实质上,他们都是封建专制皇权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下退缩让步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推到了传统的政治权威,却未能以合适的方式填充这个权威真空,从而导致了权威危机与权力真空并存的严重的政治危机,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17.
简述辛亥开封起义的历史事件,引用河南辛亥十一烈士墓碑文、1929年《河南新志》中《罗飞声传》的史料和有关回忆录等资料,探讨二次革命牺牲的罗飞声烈士在这一事件中的作用,并简述相关人物生平。  相似文献   

18.
民国初期,江西体育十分落后,中小学体育教育形同虚设,学生体格孱弱。为此,江西省教育厅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令法规,对本省中小学校的体育教育实行了考核和抽考制度。这些法规和制度对加强全省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落实、统一全省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内容、提高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为今天我们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考核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从臣民到公民,反映了民国时期人们关于"公民"观念的进步。辛亥革命推出了"天下为公"的理念,"臣民"的概念由此退出民国法律体系。如何培养公民?教育家开出了一剂良药——公民教育,这显然属于社会教育的高端走势。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中国虽然完成了从臣民到公民宪法文本意义上的概念转换,但公民教育依然薄弱,公民观念并未能深入人心,也未能铲除国民的奴隶根性,更未形成公民文化传统,公民教育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