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创造财富,给现代青年人心目中矗立了新的英雄模式,创造了有史以来全球信息交换无与伦比的速度,这些都是网络带给人类生活现实性的变革。此外,网络以独具的虚拟方式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对于现实性来说不可能的可能性,进一步形成梦幻的、在现实性范畴框架之外的虚拟,否定了我们以往一切从现实性出发的传统的思维方式,统一性原则无可奈何地破缺了;同时,虚拟是一个新时代的新的生活方式的出发点,将形成人类的各种关系的变革。可以说虚拟使我们面对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严峻的生存革命和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与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的思潮相契合,两者在寻求构建理想健全的人性和发展现代艺术上的思路与途径具有某种相似性与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湘西乌托邦想象是近现代西方古典希腊理想化思潮在中国的现代回声。从时间与空间两个方面深入分析论述沈从文构筑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所表达的人文追求-9艺术追求,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沈从文构建的湘西乌托邦世界提供一个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3.
表现世界末日恐惧的现代电影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外星人入侵、自然灾难、人类局限以及电脑统治世界。现代人的末日恐惧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它根植于我们现代社会的恐惧和焦虑:工具理性的发展加剧了现代人的恐惧;信仰的失落使恐惧奎面世俗化;大众传媒放大了我们的恐惧.现代电影末日恐惧主题审美独特性在于:虽是虚拟的世界末日,却是真实的恐惧;电影对现代人的恐惧心理有缓解和超越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反思现代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4.
马尔库塞和本雅明都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寻求对现代性的反叛和救赎.马尔库塞在意识形态批判之中终于寻找到他的审美乌托邦;而本雅明则发现和拯救了"寓言",形成他自己的审美救赎,同时他还在资本主义现代艺术中发现了碎片、震惊和断裂.通过对二人艺术及审美观念的比较,希望发现他们审美乌托邦和审美救赎的异同,并努力将之与现代社会批判作有效链接.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随着审美范围的日益扩大,人们的审美意识及审美活动已经融入到了现实生活,审美泛化即是伴随着人们日益提高的审美意识而产生的。审美泛化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建设全面现代生活的可能,帮助我们在艺术与生活的融合中破除形形色色的乌托邦构想而走向现实的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一、现代社会:一个高度虚拟的网络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虚拟的网络社会,虚拟性是网络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所谓“虚拟”,原本是与“现实”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虚拟是对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音乐审美教育在现代社会的艺术教育中,不仅是一个知识课题,而且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从古至今世界上众多的艺术家和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怎样使音乐审美教育在当今艺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其重要作用,不仅需要了解到它的特殊性,而且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认识到音乐审美的特殊性,从而提高认识、感受、创造美的能力,并促进艺术教育的深化。  相似文献   

8.
艺术功能论是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极端的审美乌托邦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他的基本观点是:艺术和审美具有把人与普遍人性从现实原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功能;艺术和审美具有超越现实和变革世界的造反或革命功能。  相似文献   

9.
时空压缩是晚近资本社会高速发展的凝聚表现。在时空压缩状况下,个体的审美体验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带来审美观念的变动。通过对比分析西方古今思想文化艺术,可以看出西方审美观念:从时间性的审美转向空间性的审美,从乌托邦式的审美转向异托邦式的审美,从焦点透视审美转向散点流观审美。探讨这些审美观念的变动,一方面可以用于解析西方后现代文化艺术的变迁,另一方面也给予正在构建全球化体系的我们以启示。  相似文献   

10.
解读现代设计的发展 ,要全方位地看待设计的发展进程 ,以及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的多重元素的冲击的影响。全面了解现代艺术范畴 ,从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入手 ,结合现代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发展 ,总结现代设计教育的新趋势 :回归与高端同在、现代与传统并存。我们的教学要在我国传统文化、审美习惯、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探讨具有特色的现代设计教育。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网络世界也不断发展,人的虚拟生存应运而生,并作为人的生存方式之一,影响着人的生存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由于虚拟社会(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自由性、匿名性和个性化以及网络社会制度的不完善等,出现一系列的虚拟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对人们尤其是大学生的虚拟生存有很大的影响.为大学生的虚拟生存提供导向、开发和保证功能,就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的动力.而导向功能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的功能,对大学生的虚拟生存的影响是根本性的,所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虚拟生存的导向功能,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一、现代社会:一个高度虚拟的网络社会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虚拟的网络社会,虚拟性是网络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 所谓"虚拟",原本是与"现实"相对立的一个概念.一般来说,虚拟是对现实性的超越,而且这种超越是有等级和层次的.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序列,可以将虚拟分成三种不同的形式:(1)对实存事物的虚拟,即对象性虚拟或现实性虚拟;(2)对现实超越性的虚拟,即对可能性或可能性空间的虚拟;(3)对现实背离的虚拟,一种对现实而言是悖论的或荒诞的虚拟,即对现实的不可能的虚拟.[1]  相似文献   

13.
文学与批评尊重人性、直面社会、宣扬真善美与社会道义、追求和谐与发展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但是否艺术的表现世界、富有审美价值、注重艺术性与是否有深刻的思想力度来公平、公正的判决、注重现实性意义是两者的不同。殊途同归的是:文学与批评都是为使人类得以自由健康发展而努力。因此批评与文学相互制衡:文学的艺术审美价值决定了批评必须具有审美判断性;批评使文学更多的关注现实性意义;批评者与作家不同的价值观让位于主流的真善美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社会的失望,使马尔库塞发现艺术与审美独特的意义,让艺术负载起拯救人类的重任。但人的实践活动是艺术活动的物质基础,艺术只是精神生产领域二次中介化的产物,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态化。因此,马尔库塞在艺术和审美自律中徜徉的结果最终只是为人类营造了现代的艺术乌托邦。  相似文献   

15.
周作人的文学世界前后期风格呈现出尖锐的差异。本文从周作人由社会乌托邦主义者转变为艺术乌托邦主义者,由启蒙主义者转变为审美主义者来探讨周作人文风变化的原因,并对周作人思想变化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来到我们的身边,它的到来大大改变了我们生活的世界,同时也造就了又一类群体,即网民群体。这一群体有着别样的生活方式:特殊的环境——虚拟网络社区,网络语言,网名等。网络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网民群体理所当然也成为大家关注的对象。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3年1月,中国上网人数已达5910万人,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5.4%。中国互联网用户已居世界第二位。而全球上网人数也是以数亿计。网络的普及速度已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种技术。  相似文献   

17.
马尔库塞是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他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调和综合为一种新的社会批判哲学。他认为艺术和审美的本质在于使生命本能得到肯定和发扬,艺术和审美具有革命造反功能,通过造就“新感性”来改造和重建世界。艺术和审美通过虚构的审美形式实现对现实的否定和超越。但马尔库塞的“本能革命论”是一种主观设想的审美乌托邦。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艺的艺术惯例中,尽管接受者也发挥着鉴赏的重要作用,但仍旧处于一种静态的文艺。而由于网络数字娱乐文化已经完全渗透到美和艺术当中,它消解了美和艺术的权威性。网络数字娱乐可以保证审美主体的审美个性化,强调审美体验者的审美主体性,带来交互式审美体验。当大众成为网络上审美活动从创作到接受的全过程的主体力量之后,由此孕育和催生出来网络大众批评,网络批评出于互动目的需要,以超文本形式出现,同时又解构着传统的精英批评,改变着传统批评的话语权力。网络数字技术的兴起,又改变了传统的电影现实主义美学,数字影像虚拟生成的技术革新后,影像可以随意生成。  相似文献   

19.
恩斯特·布洛赫提出了以“尚未存在”本体论为核心的乌托邦精神和希望哲学.希望哲学继承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和批判精神,力求构建以“人道化的世界”为本质特征的“具体乌托邦”.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对现代人所面临的异化和物化的生存困境做了深刻的剖析,并通过弘扬人内在的批判性和超越性的乌托邦精神以实现世界的人道化.布洛赫的希望哲学和乌托邦精神对我们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席勒审美乌托邦理论起于法国大革命后席勒对人性堕落问题的发现.通过对人性现状的描述和对人性的抽象分析,席勒认为,只有审美才能弥合人性的分裂,只有超越现实的艺术才能为人性的改造提供有效的武器.他试图以人的审美冲动建立起审美王国,以实现人的自由.然而这只是一个审美乌托邦,注定在现实中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