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8 毫秒
1.
《人树》是澳大利亚作家帕特里克.怀特的一部力作。《人树》以斯坦的一生为线索,在历史时间和生存时间的基础上,于小说叙事之中融进对生命的哲性思考,揭示“断裂”和“死亡”等概念的哲理内涵,探索人生的意义。人物斯坦正是叙述者所聚焦的一个思考主体,一个充实哲理内涵的孤独英雄。  相似文献   

2.
人作为人的存在及其教育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文章从教育哲学的视角探讨人作为人的存在特征、问题及其教育。文章阐释了人作为人而存在的“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与“独特性” ,分析了由此产生的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基本问题———“死亡”、“奴役”、“有限”、“孤独”、“自我认同” ,并将其区分于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问题。文章最后区分了“存在教育”与“生存教育”两个概念 ,就如何在学校情景中进行存在教育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人鼠之间》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一部中篇力作。小说的标题蕴涵着深刻的隐喻意义:其一,人与鼠有着相同的命运,人类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其二,人与鼠的关系犹如人与人的关系,孤独是人类恒久而无奈的选择。具象的标题充满了悲观主义的色彩,烘托了作者所要表现的金钱社会腐蚀灵魂,扭曲人性,戕害生命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苏鑫 《巢湖学院学报》2007,9(2):75-77,89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是德国著名的剧作家,单人独幕剧《低音大提琴》是他的处女作。作品中低音大提琴手讲述了他一个人的生活——家庭,职业,爱情。作者运用戏剧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展示了一个现代人孤独的生存状态,继承了西方文学中书写小人物的传统,对中国戏剧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人生悲剧命运四部曲"之一<北京人>,以曹家的经济衰落作为串连全剧矛盾冲突的线索和戏剧冲突发生的具体背景,展开家庭中善良与丑恶、新生与腐朽、光明与黑暗的冲突.曹禺通过选取意象来表现生存个体的孤独意识,体现了作者对大家庭中个体生存困境到民族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安徽科技学院李晓元、汪元宏、王有炜合著的《和谐人——一场人文化的变革》一书,于2005年12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发行。在这部极具现实感和创造力的著作中,体现了著者对其“和谐人”思想的深入思考和理论创见,进一步明晰了当代人特别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中人的生存和发展进路,从而实现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心理文化状态的超越与变革,具有一定的指向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喜欢这篇文章,跟喜欢张楚的那首《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一样,语言直白又漫不经心,但却让你真实地感觉到哽咽在喉咙里的那份孤独…… (Terry)  相似文献   

8.
《孤独的收割人》(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一诗中有这样两句诗: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杜鹃声唤醒了春光”。《教师参考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两句诗是从反  相似文献   

9.
一曲梦想爱的孤独之歌——《人鼠之间》主题试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社会大背景出发 ,对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进行主题分析 ,指出小说通过描写几位农业季节工人对梦想的追求、梦想的破灭以及自身的毁灭 ,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理解 ,着力渲染了人的内心孤独、需要爱和友情的主题  相似文献   

10.
《贵人》的文本是关于生存的叙述,通过讲述一个叫素的女孩的生存故事,揭示了当代“都市边缘人”的生存危机。小说没有建立道德评判的篱墙,不动声色的叙写中蕴含着现实的深度,表现出作家对都市边缘知识分子生命走向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1.
刘亮程的散文呈现了一个生命、乡土和历史意识缺失的文化语境,但可贵的是它同时也带给我们一种精神的安慰,一种灵魂的呼唤。透过刘亮程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我们看到了一颗朴素细微的心灵在执着而孤独地追寻生存、活着的意义。本文通过解读文本,试着探析刘亮程散文创作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挪威的森林》作为一部以成长为主题的小说,密切关注日本后工业时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孤独、空虚和失落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对现代世界中人的存在状态的观照和反思。作者以纪实的笔法和诗意的语言,精心描述了一个恋爱故事;本文通过分析普通的渡边,纯粹的直子,真实、温暖的绿子等人物性格,论述了人生的孤独,无法排解的寂寞,探讨了小说中人物生与死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3.
张磊 《学语文》2004,(2):19-20
卡夫卡和马尔克思是近现代西方文坛上的两颗璀璨的星辰,中学语言课本节选了他们的代表作品《变形记》与《百年孤独》。在作品中他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反映出人类生存的某种精神状态——孤独。  相似文献   

14.
《夜总会里的五个人》是穆时英都市文学的代表作。这部作品创作于1932年,收在1932年出版的《公墓》中。这篇小说以上海这个大都市为背景,叙述了五个不同身份的人在都市生活中产生的精神恐慌和危机,表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空间理论视域为引导,分析了乔伊斯在《都柏林人》中对主体所处的外部城市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的个性化书写和建构,以及这种独特的空间建构对处在该空间的都柏林人主体身份的影响,认为正是受都柏林这种混乱、黑暗、失衡的物质和文化空间的影响和挤压,才使得都柏林人呈现出焦虑、孤独、迷惘的主体体验,集体迷失在混乱的都柏林。  相似文献   

16.
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看来,拉丁美洲的孤独情结首先在于人们不懂爱情。因为孤独而追求爱情,因为不懂爱情而更加孤独,这是凭着本能欲望生存,并且下意识地锁闭自己的拉美人的一种精神怪圈。对拉丁美洲孤独情绪有着深刻体验的作者试图把爱情当成医治人生孤独和苦难的药方。他对爱情和孤独这两种生命最基本质素及其辩证关系的探索,是《百年孤独》生命启示录般的内容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女主人公曹七巧的变态心理、人性扭曲的生存形态,是现代文学作品中很少见的,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以主人公曹七巧的"人性恶"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性恶"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8.
"多余人"形象已是一种引起广泛关注的世界性文学现象.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多余人"家族中的一员: 他孤独、自省、叛逆,想有所作为又无所作为.它充分表达了身处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下层青年知识分子马丁·伊登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绝望心境.这一"多余人"形象丰富了美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19.
当我们走进萧红的《生死场》时,会发现这里的人作为“人”的“内面生活”几乎全部被其动物性的一面所掩盖,从而成为了一群无生命的群体。关于这一点研究界已多有论述,这里我们所关心的是作者怎样以人和动物——两个在概念上有着各自独立的内涵与外延的生物类型——之间的关系来呈现出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乡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刻画出他们荒凉、麻木、呆滞、沉寂的灵魂世界,表达“人已非人”的主题意旨。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的《流水三十章》、《纪实和虚构》、《长恨歌》着力表现的是女性的孤独心境。这三部作品多有孩子感受不到家庭亲情的孤独,女性彼此之间隔膜缺乏真情的孤独以及找不到真正可以依靠的男性的孤独。王安忆借此表现她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注与对人类彼此心灵沟通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