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多种多样。但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最有效的莫过于“正信息效应”,如能恰当地运用“正信息效应”,将会融洽人际关系,使心境愉悦和谐,宜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也会美化校园,使环境宁静幽雅,便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当前,“反拨效应”的影响已超出测试自身,它跟课程设置,师生课内外的行为,师生对考试的观念,以及考试分数的使用等都密不可分。具体到NMET测试来说,既有负向反拨效应也有正向反驳效应,我国教育部门正利用考试的反拨作用,促进英语教学改革,使教师和学生会更加注重听、说、读、写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诗的神奇魅力在于“场”效应和“混化”效应,这里所说的“场”,就是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时空环境三者互动的整体把握。这种“整体把握”,又叫“混化”。三者的相互渗透,能使诗句产生“易染性”,哪怕是熟语套话.甚至枯燥的数字,在整体中,也会受感染而有了诗意,产生魅力。这种“场效应”和“混化效应”,在古文论中谓之“气”,有了“气”,诗就会被激“活”。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新理念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一、以人为本,活化课前预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以往的课前预习,注重的是读通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和中心。“预习”实际是一个“信息化”的过程,学生围绕文本,寻找相关信息,可以寻找文字、图片,可以借阅,可以进书店,甚至上网下载。预习的内容丰富、鲜活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也就变得开阔有趣了。如《会飞的图画》一课,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收集邮票。学生就会搜…  相似文献   

5.
传统地理教学着眼于教材的内容是否讲完、讲清楚、讲生动,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的环境。而现代的教学思想、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 以“导”为主,着重考虑和研究怎样使学生学懂、学会、会学,即学生接收、处理、贮存、输出信息的过程。关于教师的“导”与学生“学”的相互关系及处理方法我的体会是:1.地理教学应反映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教学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学生、二是环境。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收者、处理者,环境则是保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条件———学习环境。作为教学系统中的环境,其功能在于促进、控制学生…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目标有这么一条:“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新课程实验理论也强调恰当对“文本”、“课堂”的超越.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搜集信息”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偏离新课程实验的航向。  相似文献   

7.
导学员是各类信息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服务者。由于导学员工作的特性,要求导学员具有很强的“亲和力”。通过形成“亲和力”,使说理产生更好的效果,使工作的对象真正感到心悦诚服。  相似文献   

8.
周广文 《陕西教育》2004,(10):32-32
对体育教学而言,“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就是现代化的体育教学思想,它是针对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不足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提出的。在“懂、会、乐”这三个体育效应中,“懂”和“乐”是薄弱环节。“懂”的问题关键是让学生“想”,让学生脑筋动起来,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掌握了原理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这才能体现教材的范例性。体育教学要从传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灌输传授为中心转向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合作  相似文献   

9.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三年级科学的第一节课,不仅是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是科学课给孩子的第一印象。良好的首因效果,一方面使该教者在学生中确定了自然的威信,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身的科学课行为,取得“双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位语文教育专家曾说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 ,唯情感教育是推进教学过程优化的最强盛的驱动力。另一位资深行家指出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效应 ,是指有活力、能感动人、鼓舞人、调动人的情绪的一种效应。这种效应发挥得好 ,会形成生动、和谐、协调的教学氛围。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也深深感悟到 ,教学的“情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调动学生 ,感染学生 ,创造出教学的动人情景和氛围 ,使教学进入高境界的一种教学艺术。教学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 ,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稍微和略微     
程度副词“稍微”和“略微”的意义基本相同,《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都用二者互释.《现代汉语虚词例释》里也解释说二者的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实际上,二者在语义上和动词的选择上都存在差别.通过对这两个词作深度的比较对照,从三个平面的角度来探讨这两个词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英语语法中,语法学家从逻辑意义的角度将“分句”分为“限定分句”和“非限定分句”,这样“分句”的下住概念“非限定分句”的所指外延包括传统语法的“词和词组”等结构;从句法功能上讲。“短语”可由一个“词素”或几个单词构成的“词组”或“分句”来充当。因此,“短语”的所指外廷涵盖了从句法角度定义的“分句”的外延,“短语”是小于“句子”但大于或等于“分句”的语法单位,即“句子”〉“短语”≥“分句”。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作品<野草>晦涩难懂,其原因并非只是外在社会环境的残酷所致,而是有着更为重要的语言学原因:鲁迅深切体悟到了语言的困境,为了突破困境,他不得不寻求新的言说方式,采用沉默、话语的正反并置和象征三种表达策略辗转在"说"与"不说"之间.  相似文献   

16.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7.
"农校对接"供应链接模式发展前景广阔,积极有效地促进了农校双方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基于"农校对接"多赢模式的释读与运行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困境分析,提出"农校对接"模式良性循环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9.
教育要提倡生态学,而教育生态学的核心思想是互动,但不少教师和学生对此深感困惑,误以为给学生提问就是互动。提问和互动都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也有相应的教学模式,但真正的互动有多种形式,提问只是其中一种单边的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两者的不同,增进对互动的理解,学会灵活运用多种互动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总书记提出了许多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构成了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新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建设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