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述了农科应用型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模式的构建意义,在剖析农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的一般模式;结合“江苏农科产学研基地模式”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应用“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模式应当坚持的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从论述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必要性着手,进一步阐明了当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从培养模式及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通过高校、企业和研究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深度融合来加强研究生质量管理,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探索出实现校企共赢的互利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以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为例,坚持系统、全面、独立和可操作性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运用理论分析、专家咨询、频度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以评价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培养成果为目标,形成了一套包含13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的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以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为例,坚持系统、全面、独立和可操作性等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运用理论分析、专家咨询、频度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以评价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和培养成果为目标,形成了一套包含13个二级指标和26个三级指标的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创建产学研基地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上海交通大学与宝钢集团创建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贯彻上海市政府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实施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计划,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促进了学校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培养在职研究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加强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培养在职医学研究生的分析,探讨了该模式在扩大研究生医学教育基地、提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以及提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科研水平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针对联合培养在职研究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 5月18日,江苏省首家“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正式建立。江苏省教育厅联合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林厅和江苏省农科院,瞄准江苏省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农产品加工、畜牧学、兽医学、园艺学、作物学、植物保护、农业资源利用、农业经济管理八大学科,共同建设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建设“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旨在凝聚各方雄厚的人才、产业和科研优势,加强农科教结合,资源共享,为培养农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形成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新结构,站在世纪…  相似文献   

8.
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培养基地作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起到提升地方院校研究生培养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总结现有培养基地建设理论以及特色模式的基础上,对现阶段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理论探索,并以此为指导,提出几种新的构建模式,如"高校+企业+项目(新产品或新技术研发)"模式;"高校+科研院所+课题"模式;"高校+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咨询决策项目"模式;"高校+高校+课题联合研究"模式等。  相似文献   

9.
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国际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国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立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大学研究生导师、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培养研究生、创业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模式.在具体策略上,世界各国还特别重视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借鉴国际经验,我国高校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中应选择合适的模式、强调"学"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上海张江基地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为案例,分析了作为高科园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特点,指出了在当前实践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研究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类3项课题通过鉴定
  日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2013年7月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鉴定情况。由曲阜师范大学杜以德主持的国家一般课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转型与创新研究》,由温州大学杨彬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组织构建与企业教育改革创新研究--基于温州地区企业教育改革的实证分析》通过鉴定;由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贺星岳主持的教育部重点课题《高职教育项目课程实施研究》,因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而免于鉴定。  相似文献   

12.
13.
14.
Action research is a form of professional inquiry in which the teacher's role is seen as key to educational improvement. This paper describes methodologies developed by the Logo Action Research Collaborative – a national network linking 100 teachers at nine sites – that facilitate and support collaborative inquiry by teachers into their own teaching practice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mprove, develop, and incorporate new forms of student assessm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curriculum. The project focused on the Logo computer language, a powerful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problem‐solving and mathematical inquiry. The authors provid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action research as an evolving discipline. They identify three phases of a year‐long action research cycle, and describe key strategies developed by the project to support teachers in taking on a research frame of mind, identifying areas of concern, and undertaking and completing action research projects. The paper includes several illustrative examples of action research investigations undertaken by teachers, and demonstrates the benefits to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volved. It closes by making a case for the potential contribution of action research to current educational reform initiatives and school restructuring.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Multiculturalism on the March Illiberal Education: The Politics of Race and Sex on Campus By Dinesh D 'Souza. Reviewed by Catherine T. C. Spaeth.

Traditionalism Well Spoken Begin Here: The Forgotten Condi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Jacques Barzun Chicago. Reviewed by William Casement.

Big Brains and Balancing Acts Open to Question: The Art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Inquiry Walter L. Bateman. Reviewed by Roy Starling.

The Skillful Teacher: On Technique, Trust, and Responsiveness in the Classroom By Steuhen D. Brookfield. Reviewed by Roy Starling.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院校研究中,校友分为学位校友、非学位校友、朋友(或准校友)三个群体.美国校友研究最初将校友视作学校服务的“消费者”,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开始将其视为学校的“供给者”.校友研究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由主要关注学校内部公众,转为更多关注外部公众.近年来校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校友产出、参与及能力发展、校友捐赠.校友研究主要应用于经费筹集,招生就业,提高学校声誉,为政策制定提供信息,改善与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18.
Research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