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论述了农科应用型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模式的构建意义,在剖析农科应用型研究生培养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的一般模式;结合“江苏农科产学研基地模式”的具体实践,提出了应用“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模式应当坚持的四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建立校企联合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可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优势,推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中培育创新性人才。结合湖南省复合材料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实践,探讨了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运行机制和研究基础,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系统总结了创新基地成立以来的教学改革实践体会,提出并运用了"三兼顾"的教学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基地的建设,不仅能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更能促进新形势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在分析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建设需求牵引基础上,介绍了北京工业大学与企业联合建立的污水处理优化运行控制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在合作模式、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特点,并对该基地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设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概念、内涵,探讨了人才培养模式特征,阐述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在建设理念、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及其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5.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诸多模式,如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为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结合中南大学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探讨了“校内结合模式、企校结合模式、联合培养模式、成果产业化模式、教学基地模式”等五种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特点、运行方式、运行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成效,同时分析了各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劣势。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研究生人才的重要途径.“广工”在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实践中,提出“六个有利于”的指导思想,并总结出两类四种具体合作培养模式.其中,项目合作制是最基本合作模式,研究生工作站或研究生科研基地合作模式是目前重要合作方式,全面合作制和校(地)区合作制是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大量高层次创新人才,其根本途径是要加强产学研联盟的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产学研结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有诸多模式,如引进行业界著名专家,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建立产学研联盟,把研究生输送到企业基地直接培养;在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中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与企业共建创新研发中心,在联合研发中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等等.为此,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建立健全产学研联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9.
创新基地的建设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实践,产学研一体化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南华大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概况,分析了这一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探索基于"创新基地"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有助于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10.
资讯快递     
《中国研究生》2003,(3):1-1
江苏省实施“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 江苏省从2003年开始实施以抓质量、抓内涵、抓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具体内容为: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全面改革培养模式,实施淘汰制、拔尖人才培养制、弹性学制、本硕连读制等措施;建设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政府职能部门、培养单位、学科专业、导师互相结合,规范制度,各负其责。 (本刊记者采编)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建设是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索的一个方向,也是我国研究生培养结构战略调整的迫切要求,还是创新体系中重要的产学研合作平台。文章结合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三年来的实践和国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的经验,介绍该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在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提高认识、建...  相似文献   

12.
创建产学研基地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上海交通大学与宝钢集团创建产学研基地,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贯彻上海市政府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实施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计划,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培养研究生的新模式,促进了学校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工科研究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急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工科研究生。本文结合工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特点,以OBE理论为支撑构建培养目标,反向设计工科研究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课程体系;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阐明“本专业+跨专业”教学内容、“互联网+教育”教学模式和“政产学研”教学体系的培养方案。以期用科学教育方法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学历人才。  相似文献   

14.
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是国际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目前,国际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主要有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建立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引进企业人才兼任大学研究生导师、校企联合开办专业培养研究生、创业大学科技园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模式.在具体策略上,世界各国还特别重视为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借鉴国际经验,我国高校在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中应选择合适的模式、强调"学"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农科高层次创造型研究生培养基地”在获批教育部2005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后,按照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有关文件精神,认真研究“研究生创新中心”的具体建设思路,确立了以创新计划项目为助推器,着重培育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动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孵化。一是加强项目领导和管理。为了加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的领导和管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四名分管人才、产学研结合、研究生、科研工作的副校  相似文献   

16.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加重视实践和应用,产学研联合培养方式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文章结合江苏省淮阴工学院化工过程自动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际,基于双导师制和产学研联合培养方式,分别从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培养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考核机制建立等多方面展开讨论研究,并提出联合培养过程中面对的主要问题和应对策略,探索出一套符合地方高校发展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7.
对校企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进行研究,探索新时期如何对研究生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校企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建立校企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进行实践,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结合中南大学在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方面的实践经验,总结探讨了"校内结合模式、企校结合模式、联合培养模式、成果产业化模式、教学基地模式"等五种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特点、运行方式、运行条件以及人才培养成效,同时分析了各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优势与劣势。  相似文献   

19.
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对于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及“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本研究以“宁波大学—天台县”实践模式为例,通过企业搭建培养基地,高校提供创新人才与技术,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探索“校—县—企合作”模式下研究生培养机制。最终,该模式初步实现了高校、县域政府、企业与研究生培养的多赢目标,为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与就业能力提升以及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李浩  吴深  孙琳 《河南教育》2023,(11):44-46
以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影响以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代表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加强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十分必要。本研究在分析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炼了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育人内涵,总结了新时代研究生层次的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模式,探索了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基地高质量运行机制,强调产教深度融合机制、构建全链条的“思政育人”协同机制和“需求、创新、应用、德育、就业”牵引的评价机制在基地高质量运行中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