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现代性社会文化向后现代性文化转型。处于转型社会中的大学治理经历着理性官僚制和参与治理模式的碰撞,目前后者还不能彰显高校治理民主的本质意蕴。根据社会"善治"的主流思想,大学治理应该重新定义大学利益相关主体的角色与功能,实现网络结构中多元主体的合作治理,实现治理主体与治理方式的多元化以及权力结构的网状化;需要在多元主体之间建立互信机制;加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政府与公众、非政府组织与公众的合作互动。  相似文献   

2.
在大学治理主体走向多元化并有明确制度安排的背景下,以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二分法为对象的、从治理主体出发来理论预设与推理演绎治理成效的应然研究意义不大。解析大学治理的路径应从治理主体的辨析转向支配治理实践的规则,从实然的角度探讨治理实践的具体实现形式与治理效果,由探讨"谁在治理"转向研究"如何治理"、"怎样治理",由探讨从主体为中心的"表层结构"转向实践为中心的"深层结构",揭示大学治理的系统性、复杂性、多维性。  相似文献   

3.
从大学自治走向大学治理—论学术运作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自治是西方高等教育最悠久的传统之一,二战后,伴随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日益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自治的理念不断受到人们的质疑和追问。本文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所盛行的治理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大学自治的追溯和大学治理的阐释,提出从大学自治向大学治理转型是现代大学的必然抉择,而大学治理是现代社会大学自治得以实现的最佳形式,并对治理视野下如何保证学术的良性运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与社会转型相伴生的必然是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随着工业社会逐渐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原有的以政府管控为中心的社会管理也在向社会治理转变。参与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初级阶段,需要向高级阶段的合作治理转变。当前我国应通过合作理念的确立,合作能力的提升,合作机制的建设,为合作治理奠定基础,推动社会治理方式从参与治理向合作治理转型,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复杂性思维是非线性的认识论,强调通过全局性、整体性和背景性的思维方式认知世界。用复杂性思维审视现代大学管理,现代大学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大学不仅要协调政府、市场、社会和学校的四位关系,更要处理好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活动以及各种教育要素的关系,同时还要平衡校内党政机构、学术组织、社团组织、学生群体的权力分享机制和利益诉求。因此,大学从“治理”走向“善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善治大学的路径在于:从外部而言,要重塑关系,明晰权责边界,形成大学、政府、社会与市场之间的共生性关系;从内部而言,要不断完善制度,大力推动改革,激发活力,真正实现学术本位,教授治校。  相似文献   

6.
受到新公共管理浪潮的影响,大学治理与模式的转型被置于"新自由主义"的卵翼之下,其市场价值和社会目标之间的冲突导致治理分支之间的张力。在这种背景下,澳大利亚公立大学在私有领域"共享治理"的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大学治理ABC模式,试图融合学术治理、商业治理和企业治理三大治理结构之间的冲突,完成对大学传统"竖井式"治理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人机协同作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的突破口,积极探索其在教育治理领域的应用图景和发展路径,是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路向。人机协同教育治理将治理主体从自然人扩展到智能机器,能够实现人机交互、优势互补、高效合作的现代化教育治理,在变革教育治理主体结构与关系,提升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教育的能力,赋能微观教与学问题求解等方面前景广泛。但其发展面临治理主体的传统管理思维固化与应用智能机器能力不足、智能技术落后于教育治理发展需求、治理机制不健全以及人机不协同导致治理效能损耗突出等障碍。为更好实现人机协同教育治理,需加快治理思维从"经验治理"向"智慧治理"转变,治理能力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变革"转变,治理技术从"串联发展"向"并联发展"转变,治理机制从"泛智"向"善智"转变,协作方式从"框架合作"向"精准合作"转变。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6,(7):104-112
大学外部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中的大学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丰富的内涵意蕴。大学外部治理承载着社会多元共治的价值诉求,其中,法治诉求是保障,民主诉求是基础,正义诉求是目标。为此,基于社会治理的复杂性特征和大学"善治"的目标愿景,要实现和谐共生的大学外部治理结构和正义高效的治理机制,高校管理者应当通过"依法治教""社会协同""内生外促"等实践路径,有效促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文化转型期大学治理结构的问题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当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背景,大学治理结构不可避免地出现失衡之处,并日益受到较为理性的关注和研究。大学治理结构与文化转型期并不是两个相互独立的概念,随着社会、文化的逐步变革,二者的相关性影响着大学治理结构的发展。大学管理者应充分认识高校现实情况和发展趋势,遵循文化转型期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规律,并结合当前大学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和调适,构建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0.
张利 《教育》2012,(17):51-52
在建设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完善大学民主治理机制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研讨的热门话题。治理理念、治理制度、治理机构、治理方式是大学民主治理机制的四个构成要素。着眼"四要素"探析大学民主治理途径,对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大学是一个具有价值体系与价值特性的价值实体或"伦理实体",对其价值构成具有天然的内在规定性,大学治理的终极价值特征在于使个体实现普遍性与个别性的统一,最终达到更高层次的解放。公正、自由、民主与发展等是大学治理价值体系的谱系构成。现代大学治理价值体系的生成与构建需要加强社会公共伦理建设,净化大学治理价值品性形成的外部环境;将大学治理"应然"的价值品性融通于现代大学制度之中;强化对大学治理主体价值品性的培育与提升。  相似文献   

12.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命题,是基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两大转型即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从现代化的初级治理向复杂的高级治理转变中所蕴含“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内部的转型与完善”和“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两大任务。因传统的体制弊端与现实治理需求多样性,国家治理的部分领域失效问题比较严重。中国的国家治理要实现“国家战略规划与治理策略的统一”、“治理的价值、制度与技术的统一”,通过塑造协调的政治制度体系、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民主治理与复合治理的基本要求,从制度治理、文化治理和技术治理等方面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主要指制度理解、执行、组合、创新和组织体系运作的能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大学治理的思维和行动有别于传统的管制和控制方式。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对治理理解存在误区,我们并没有搞清楚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及其现代化的指向是什么。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是技术与物质层面的发达,而是意味着要从社会制度、大学历史和高等教育本质的逻辑去理解其内涵,重新梳理其构成因素,最后才能针对当下的困境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理路径。高等教育的治理能力最终需要达到的效果是善治,使大学与社会、政府的发展实现协同,共同参与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活动中来。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高等教育历史始于1635年,经过近400年的发展,其大学治理模式日益成熟.尤其经过20世纪初和20世纪60年代的两次改革,其治理模式中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董事会与评议会的关系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组织的权责已日渐清晰.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快,日益复杂的外部环境对加拿大大学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加拿大大学需要进一步梳理大学内外部治理的关系,优化治理结构,以协调大学诸多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领域对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回应,旨在增加直接民主含量的治理及其理论既是对现代民族国家以代议制、官僚制为特征政治制度的矫正,也因植根于西方近现代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变革历程尤其是由城市、市民社会所孕育的自由主义经济与政治传统之中,使其有着回归古典民主理想与自治精神的意蕴。由此,曾经作为市民社会组成部分的大学,在治理或者说大学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层面上就显现出一个清晰的历史逻辑:大学自治权与政府日益加强的干预与控制之间的博弈。  相似文献   

16.
国家治理机制转型研究——基于运动式治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运动式治理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但其固有的弊端使之难以适应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必须及时转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为国家治理机制转型提供了方向。但要实现转型并非易事,有其内在困境,必须在制度建设、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干部政绩评价体系、社会组织培育、外国经验借鉴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公共治理改革的推进,中国大学治理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就大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目标而言,中国大学治理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难题和困境。在此背景下,应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视角,深入了解大学治理的概念、性质和功能,进一步促进大学治理改革的"去行政化",充分构建利益相关者参与治理的渠道和平台,完善大学治理相关章程和规范,努力构建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的新型大学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研究》2018,(2):21-26
大学章程是大学治理的"宪章",是大学自主办学的基本准则。大学章程既要调整大学与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调整大学与政府、社会之间的关系。大学关系是大学章程的治理要素,大学章程则是大学法治化的根基。然而,当前大学章程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高校行政化倾向依然严重。借助章程建设契机,推进大学治理法治化,应树立法治思维和现代法治理念,强化大学章程执行的外在监督,推进政府对大学的"契约型"管理,完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平衡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转型期,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倒逼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为了建立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在借鉴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多元主体作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效益;加强制度建设,使合作治理常态化。  相似文献   

20.
大学外部治理中存在政府、社会与市场三个核心权力要素。根据三个权力要素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与地位不同形成了"政府控制型"、"市场主导型"以及"社会服务型"等三种大学治理模式。我们需要从现实国情来综合权衡,对现有的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创新大学治理模式,既要保证执政党与国家的有效介入,还要强化国家与社会的强力合作,同时防止市场力量的无限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