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主体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
试论主体性教育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直接以塑造和建构主体自身为对象的实践领域”①。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培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教育。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人学观是教育理论建构和教育实践展开的支点。为了实现教育领域中人的真正回归,教育学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人学观。人不是一种“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从人的生成性形象出发,教育在本质上就可以理解为人之自我建构的实践活动;教育目的就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教育过程就是具有自足性价值和意义且蕴含多种可能的不确定性过程。  相似文献   

4.
论主体性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0世纪中期以来,主体性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话题,其为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主体性教育的提出、涵义、意义和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进一步明确了主体性教育是在教育过程中从受教育者自身出发,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视野来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用主导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对人们进行文化建构的活动。它需要构建起全局性的、系统性的、渗透性的文化实践理路,才能真正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进行有益指导,从而提升其有效性。基于此,文章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为分析框架,分别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化自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接受图式、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等方面进行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实践理路分析。  相似文献   

6.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不只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客体属性对主体需求的一种利益满足需要,更是一种实践关系,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与主体自觉接受客体价值要求互动的过程。这个互动过程需要以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理论依托,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平台,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促使受教育者提高认知水平并能主动参与和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从而促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应以主体性理论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明确主体性教育目标、创新主体性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者主体意识等方式,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缺少“尊重”二字。本文从尊重学生的涵义,从构建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实践出发,谈谈自己的感悟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要么片面地强调"教师中心论",要么片面地强调"受教育者中心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二者是一种以教学内容为共同客体的双边互动、协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应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的指导下,本着坚持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理念,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实践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大学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双向活动过程。从教育者角度看,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过程(以下简称施教过程);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它又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活动过程(以下简称受教过程)。教育者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育者的受教过程是德育过程的两个...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们对教育历史认识活动的研究优先于对教育历史实践活动的研究,现实的人的教育活动由此被抽象化理解。实践唯物主义承认历史是人的活动,并且从主体与实践的方面去理解人的活动,这启示教育史研究须相应地完成从认识论到实践活动取向的转换。实践活动取向的教育史研究,关注教育历史上人的活动与活动的人,将教育史学术实践视为视域融合与历史构境的过程。它以理解的心态对待过去的人与活动,从当代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感知曾经的教育生活世界,在对教育活动及其过程的把握中重构历史情境,并由此拓展出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之外的第三条研究路径——教育活动史研究。  相似文献   

12.
教师专业发展是21世纪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实践创新的大趋势。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实践活动,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特殊的交往实践,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学能力、教学机智、教育观念以及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均来自于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教师可以通过交往性实践和反思性实践来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智育概念在19世纪中叶的产生是以科学的兴起为历史背景的,这标志着学校教育的重心转向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立足21世纪的教育实际,我们可以将智育概念从横向解析为作为一种教育活动的智育、作为人的全面发展一个方面的智育、作为教育活动一个维度的智育三个方面;从纵向将其解析为常识的教育、知识的教育、智慧的教育和精神的教育四个层次。通过对智育概念进行这样纵横两个方向的解析,我们可以揭示教育实践中的智育在不同维度和层次上的不完整性,进而在此基础上对当代人类社会诸多教育问题的深层成因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系统的分析工具,该理论以活动为研究单位,探究人们在社会实践特别是教育活动中获得的发展。本文通过梳理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研究视野与核心思想,从符号中介和活动系统两个维度对成人教育中有关发展的问题做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课程是指导学校教育活动的行动指南和方案,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实践品格内在地蕴涵于课程之中,课程的灵魂和根本点在于实践。传统的课程强调知识的复制,缺乏个体的实践建构,强调一般性、普遍性,忽视多元性、特殊性,课程的实践品格被遮蔽。本次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生活体验,采用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倡导综合实践活动,提倡教师和学生的反思,注重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课程的实践品格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16.
高效教学中的知识、方式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效教学是指以有效知识为学习活动对象,通过有效活动方式和有效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相对于知识的学术形态与教育形态,知识的学习形态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促进学生发展的知识形态.根据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方式,课堂教学活动方式有三种形式:先教后学、先学后教、教学对话,其中教学对话的实践活动方式是"对话性讲解";从评价与学习活动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可以把学习评价分为对学习的评价、为学习的评价和学习内评价.有效发展是实现"高价目标"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生命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一个理论教育问题,更是一个与实践联系的问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活动必须与以知识创新为主的科研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东北老工业基地社会实践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受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的影响,教育被认为是知识经验单向度传输的活动,教育学成为形而上的探究教育本体存在的"唯理"之学。从教育具有实践生成性的本质出发,坚持教育是生成的而不是现成的观点,以教育实践为教育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把教育本体存在扩展为教育主体创造性发挥人的生成性本质去确认自我价值和选择教育规律的实践活动,从而建构走向实践的教育学,是克服当前中国教育学发展瓶颈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论“云服务”在教育低碳化中的合理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从教育活动低碳化的问题入手,将目前"云服务"划分为固态"云服务"和常态"云服务",并细致分析了八种"云服务"项目的不同特点,提出了合理应用"云服务"设计教育活动实现教育活动低碳化的构想,并阐释了低碳教育与教育活动低碳化的关系,为教育活动低碳化的运用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活动、考核方式等多种因素。本文试图从系统化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化教育活动进行探究,试图为相关教育实践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