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教育人、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基本功能,人格教育充分彰显高校思政教学理念,是贯穿思政教学的一条主线,也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备环节。当前由于文化多元、利益多元、价值多元的冲击,大学生出现人格不健全、不健康现象。把人格教育引入思政课教学构建协同的育人体系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题,立德树人成为高校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党史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从学科发展高度重新审视党史教育的思政价值,对当下应对错误思潮,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教育关涉"人"的培养,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强调在对大学生进行知识教育时,应渗透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塑造独立人格、提升道德品性以及培育公共精神。本文以国外大学教育为例,从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等方面反思和借鉴其合理内容,为我国课程思政教育提供启发;通过经验借鉴和理念阐述,挖掘其对课程思政教育有启示的内涵和方式,从而促进培养全面发展之人才。  相似文献   

4.
党中央一直很重视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这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新世纪的青年大学生对我党的认识和认同已经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把教育的内容落实到思政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共产党、认同共产党,激励认同共产党的优秀青年大学生加入进来.对青年大学生政党认同的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既是思政课教师应该有的政治敏感性和党性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政治觉悟提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思政教育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从职业能力培养和思政教育两者是否应该融通,是否可以融通、怎样融通三个方面对两者的内在联系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心理素质、扣好人生第一颗子方面大有裨益。而思政教育在培养个人思想品德、校准坚定的政治航线、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政教育二者存在诸多契合之处。据此,本文阐述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之间的联系,探究了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并主要论述了高校思政教育中心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以期最大限度地彰显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医学院校进行思政教育,就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对于培养医学生的精湛医术和医者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为人民服务是其核心内涵,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讲仁爱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基于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通过列举疫情下医护工作者的仁爱表现,探讨疫情下以课程教育为基础、以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的仁爱思政教育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新时期处于思政教育边缘化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进行探索和思考,提出了培养处于思政教育边缘化的学生的三大基本措施,即培养思政教育边缘化的学生要求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培养思政教育边缘化的学生要求改革教育方式:培养思政教育边缘化的学生要求创新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9.
泉州传统文化手工艺人具有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勇于创新和严谨细致等职业品质,将其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应通过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专业课程中渗透、实践实习中培养、校园文化中熏陶、校园媒介中宣传、非遗传承中弘扬、校园活动中培养等途径,将泉州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全面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中。  相似文献   

10.
协同推进高校和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前提是深刻认识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时代意义。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要充分拓展思政教育传授主体,打造思政大师资;构建大思政育人环境,打造思政大课堂;借助融媒体整合优化思政教育资源,打造思政大平台;重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铸就民族复兴精神密码。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有益于将学生培养为“心中有情怀、胸中有格局、身上有本领”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可以代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发展阶段。在传统教育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讲求思政理论的传输,以思想政治课堂为主要培养形式。教育体制改革后,高校思政教育将关注点转移至隐性教育,希望以引导、熏陶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但两阶段均忽视了一个问题,即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本文基于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合的角度,分析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意在解决当前思政教育显性与隐性教育相脱节、教育成效提升不明显的问题,促使高校思政教育水平更上一个台阶,以适应目前高素质综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回应国家要求和社会期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思政教育,必须站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科学进行顶层设计,建设一支兼具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思政教育工作队伍,扎实推进思政课、第二课堂和素质拓展、社会实践三个层次的分类教育工作,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医学生的思政教育备受重视。PBL教学法应用于医学生思政教育,有利于更好地融合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整合培养和协同育人,造就一批知识宽厚、能力卓越、素质优良、人格健全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我国当前核心的教育理念之一,其以立德树人为宗旨,是我国大思政体系在教育教学上的延续,其特点是在潜移默化中把政治思想教育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目前这种理念正引导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融合发展。全人教育理念基于人本主义理论,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自我实现。课程思政与全人教育在理念上具有内在联系,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探讨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可以提高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构建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应该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增加课程的中国本土内容,在知识传授中融入思政教育;二是发挥教师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以多元课程模式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四是通过组织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郑伟 《文教资料》2020,(5):156-158
高校立足新时代,通过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第二课堂思政,构建立体化、网络化思政教育体系,建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通过思政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社会压力的增大,高职院校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但由于学校对学生心理与思政教育机制的不健全,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使学校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将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新模式。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不仅需要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而且要在思政教育的同时辅以心理健康素质培养课程,以促进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相互融合,实现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思政"是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一种全新育人格局:要求将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在校的全过程之中,在各学科的学习、实践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于培养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具有目标同向、教育效果相辅相成等特点,心理健康教师通过提高自身思政素养、优化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基于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人的灵魂教育,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高校要把塑人做人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为重点和根本目标。思政理论课堂教学可以从把经典作家(革命家)的伟大人格作为立足点,把思政理论的有用性凸现出来,把"人学"作为思政理论的灵魂,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重点,把现实案例搬进课堂作为有效途径等方面努力探索"做人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思政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思政教育的价值建立在思政教育与人的关系上。以“人”的维度思考思政教育的价值形态,坚持以人为本价值取向,是实现思政教育价值的实践策略。思政教育要立足人的社会利益关系,从社会总体形态出发推进思政教育改革,使思政教育向有利于人的发展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法学专业学生热衷于司法考试,忽视了法学职业精神的培养。各高校法学专业教育虽取得了进步,但大多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国务院曾出台《关于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见》,对加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指示。因此,我们应积极研究思政教育在法学教育中的应用,分析法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中的不足,为提高法学职业精神提供客观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