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课》2005,(3)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每册都单独设立了“自由研究”单元,这一单元的设立,使科学教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空间变得更大,使学生从小能自己尝试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好这一单元,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我们在科学课  相似文献   

2.
教材解读 本课选自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是科学过程与方法显性化的重要单元内容之一。原教材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希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对“解释与模型”有一个比较明晰的认识,对“解释与模型”这一科学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考虑到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对教材叉进行了部分的调整。教学由以下环节组成:第一环节,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事实,  相似文献   

3.
我们讨论一下如何根据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真正做到“用教材教”。 顺应儿童探求科学奥秘的欲望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植物》单元是设计得非常有吸引力的。其中的观察大树的活动,意在训练学生学习科学观察。  相似文献   

4.
李凤鸣 《文教资料》2005,(22):80-81
科学课在课程设置上与以往的自然教材相比,更具开放性。在每一册的最后设置了独立的“自由研究”单元,它强调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目的,让学生从感兴趣的事物中选择问题,通过观察和研究,寻求事物的真相、性质甚至规律,从而学会观察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因此“自由研究”单元在科学课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自由研究”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是新生事物,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活动元必须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的一组活动。也就是教师在研读教材、课标、学生学情等基础上,综合设计教学过程。对化学学科而言,先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问题化”,再将“化学问题活动化”,最后将“所得知识结构化”。从而,老师不仅建立了系统单元的观点(活动元),使教学设计的系统落到实处,而且强调了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后,对教学进行反思和对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进行优化和调整,进而形成自己组  相似文献   

6.
在参加洛阳市教育局教研室举行的关于“地球与宇宙”领域教学优质课比赛活动中,我对大象版《科学》教材中的有关“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共44节课进行了研读,感觉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与交流。比如:教师在备课时是否对教材体系进行认真研读?对“地球与宇宙”每个单元的二级目标是否认真学习、理解?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来达成每课的二级目标?大象版《科学》教材中有关“地球与宇宙”领域的教学活动,重点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因此,对学生空间概念的认识和启蒙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学生能够通过假设、认识、实践、再学习,对空间概念有明确而清晰的认识过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在参与社会性学习环境对小学科学课堂探究活动影响的研究中,我更关注自己设计并营造的课堂学习环境对儿童学习科学的影响。在感受教科版三年级下册指南针一课的教学案例中,我反思了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指导方法和课堂组织等三个方面,设计适合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值得我们重视。一、在实践中捕捉探究的机会,设计探究活动从教师用书对教材设计的解读中了解到:指南针一课从科技史角度让学生了  相似文献   

8.
《地球真的不动吗》是大象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第六单元,是本册综合探究活动单元的最后一个单元。教材围绕学生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展开认识活动,分别承担了对原因、对结果等进行”猜想与假设”的二级目标的训练任务,力求达到“能区分什么是事实,什么是假设”的二级目标。本单元设计了两个活动标题,分别是《白天与黑夜》、《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教材引领学生通过这两个活动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活动元必须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的一组活动.也就是教师在研读教材、课标、学生学情等基础上,综合设计教学过程.对化学学科而言,先将书本上的“化学知识问题化”,再将“化学问题活动化”,最后将“所得知识结构化”.从而,老师不仅建立了系统单元的观点(活动元),使教学设计的系统落到实处,而且强调了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后,对教学进行反思和对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进行优化和调整,进而形成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都是科学家》单元的第1课,也是小学生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起始课,是《科学》教材的绪论课,因此上好本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本课设计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对“科学是……”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把自己对科学的已有认识表述出来。借“吹泡泡”这个学生熟悉的活动让学生亲历一次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能提问题、会提问题的能力,知道“科学”就蕴藏在身边,蕴藏在周围,并对科学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根据学生的经验以及兴趣爱好,围绕“科学就是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一、教材解读本课选自苏教版《科学》教材年级上册。这一内容是科学过与方法显性化单元的重要内容一。教材为学生设计了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希望学生能对解释与模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识,并对“解释与模型”这一科方法进行初步的了解。考虑到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况,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部分整。本课教学过程由以下环节组:第一环节,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么是事实,什么是解释,让学生识到,为了作出合理的解释,就要获得很多的事实;第二环节,导学生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解释;第三环节,引导学生学会图画出模型解释的基本方法;四环节,指导学生根据…  相似文献   

12.
温德峰 《现代语文》2005,(2):64-66,69
“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是山东人民出版社新课标高中语文实验教科书的基本编写理念。以话题形式组织单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中心调整单元内容,以“三维”目标为依据,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设计“学习活动”,是山东人民版教科书的突出特点。相对于传统教科书的课后“思考与练习”,“学习活动”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个性的解放,是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创造性地实施教材中所设计的学习活动,是教材编者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本文拟结合执教第一模块的实践,谈一谈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语文学习活动的一些体验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徐小军 《考试周刊》2011,(88):219-219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的。现行的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的科学教材,重视了对学生科学过程技能的发展,并就此设立了一些关于科学过程技能的专项训练课。以苏教版《科学》教材为例,每册的最后一个单元都是科学过程技能的显性化训练单元。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通过反省和思考,从亲身体验中逐步获得对科学方法、科学探究本身的深刻认识。 “过程和技能”是训练型产物,其训练手段离不开好的探究活动。著名特级教师路培琦老师有一句名言:没有好的活动,应该把这个内容拿掉。在科学过程技能的显性化训练离不开好的探究活动。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现行的苏教版中,技能训练单元的部分活动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主动生成。为此我在一些课例中,对活动内容进行了新加工、新设计,力求让好的活动、好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探究过程和技能的显性化训练。  相似文献   

14.
我们讨论一下如何根据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对教材进行再创造,真正做到“用教材教”。1.顺应儿童探求科学奥秘的欲望在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植物》单元是设计得非常有吸引力的。其中的观察大树的活动,意在训练学生学习科学观察。通过观察,学生惊奇地发现了大树上的生态系统:小动物们的生活与大树紧密联系着。针对学生的这个极有意义的发现,笔者对该单元的目标做了扩展,对学生补充了一个观察任务:这些小动物们是怎样依靠大树生活的?它们的存在对大树有益还是有害?还是既不有益也不有害?这样,本单元就不仅仅是训练…  相似文献   

15.
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单纯的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要重视教学设计的转变.没有好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好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学设计应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为目标,以学生认知活动为载体,以学习任务为活动中心进行设计,让课堂实现教师、学生、教材资源、师生生活资源的自由沟通.“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就是将课堂学习目标转换成学习任务,以自学探究引领学生进行初始认知活动,以问题与反思引领学生参与深层次认知活动,以诊断评价引领学生弥补、矫正认知结果,以系统总结引领学生建构个体认知体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式.本文以“光…  相似文献   

16.
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下第四单元的“演讲单元”为例,结合教师的教学思维过程和学生的实践结果,提出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手段,设计合理的教学支架,帮助学生完成“活动·探究”单元的学习。设计符合逻辑的教学过程,让思维外显,营造“现场感”是完成这一单元的重要要求。并针对线上教学开展演讲的难点,建议教师在形式、演讲者自身及观众三个方面营造“现场感”。  相似文献   

17.
多种科学教材上均选取了”认识蚯蚓”作为认识自然的一个重要学习单元,本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的要求设计”认识蚯蚓”学习单元的教材文本,力图体现标准中的理念与要求:如探究活动的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活动,注重学生“  相似文献   

18.
刘默耕老师关于自然教学,有一句通俗易懂的名言,叫做“从科学的本性出发”。所谓“科学的本性”,我想是:无论进行什么样的科学研究,都必须观察事实,掌握事实、数据,研究事实、数据,得出科学结论。自然教学怎样符合科学的本性呢?刘老师说:首先要掌握事实,而且要掌握大量的事实,因此要指导学生观察、调查以收集事实。观察到的事实要记录下来,然后整理收集到的事实资料,研究这些事实能说明什么问题,最后根据事实得出自己的结论。我们教学生学科学就是教学生学习做这些事。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版本的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这个单元为例,…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儿童喜欢的课堂活动形式——是培养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方法 新课标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学生不是仅仅依靠教师讲教材来学习,而是通过实际参与教学活动,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教材,实践教材。在知行之间搭起一座可行的桥梁。为此,思想品德课中可采取欣赏活动的形式。新课标提到,“这是一种以儿童的体验、  相似文献   

20.
《猜对了吗》是豫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期“猜猜猜”单元的第二课。教材设计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猜想与验证,了解猜想与事实的区别”。我把这节课定位为一节科学教育课,教学目标确定为: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到“猜想并不是每次都和事实一样,要知道猜想是否正确,必须设法验证”,并能表达和描述自己的体验和收获。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