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社会分层作为一种固有现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社会利益结构重新调整,社会分层的结构和机制也发生急剧变化,这种变化还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探讨转型期我国社会分层的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既要看到其积极的促进作用,更要承认它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政策、对症下药,以使我国的社会分层更加合理化。  相似文献   

2.
老有所为是应对社会老龄化的良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山东则已经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特殊社会条件下,我们应该特别重视老有所为的实践活动。我们应该从一般的尊老、养老的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充分认识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有机会为社会的发展继续施展其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3.
心理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受制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又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也发生巨大裂变。本文试图从我国传统的社会心理结构特点、国人心理特质及其变化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认识国人心理这种社会意识的嬗变,旨在更好地进行社会心理建设,塑造一种跨世纪的心理品质,更好适应并推动社会稳健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日益多样化、多元化的趋势,为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未成年入的精神世界。未成年人只有正确适应这种变化,才能够健康、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进程中,离不开政治文明建设。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新型政治文明,全面实现小康必须加强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视角,分析了继续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继续教育的现代社会特征及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意义。指出:目前继续教育的概念因实施组织的社会目的、管理机构职能上的差异而不尽相同;从理论上讲,这些概念已难于作为教育学意义上的一般概念来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继续教育的本质和规律,从实践层面来看,它们也不能概括我国继续教育的现实,难以藉此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规划、管理我国的继续教育。作者从社会、教育发展理想与现实结合的角度,对一般意义上的继续教育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1.构建和谐社会,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文化多样化而提出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我国正处在历史性的经济社会转型中,伴随着这种多样化趋势的深化,必然产生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在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变迁面前,如何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协调多元力量之间的关系,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就成为社会治理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教育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永伟 《教育探索》2002,1(2):58-60
在以人为主体的社会中,人决定着,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弘扬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主体性教育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主体性教育对推进我国社会的经济,政治,化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经济公正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公正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只有实现了经济公正的社会,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反之,要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以经济佘正为重要原则和前提。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要大力倡导经济公正的原则,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促进经济持速快速健康发展,并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居民收入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因为各种原因,收入差距又在逐渐扩大。这种状况发展下去,势必产生负面作用,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局的稳定。因此必须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完善税收体系,加强税收管理和惩治腐败等措施加以治理,以缩小过大的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强调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人之全面发展的社会进步理想。有些人把社会进步单纯等同于经济的发展或GNP指标的提高,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单纯从物的积累或经济发展的角度,不能全面科学地说明社会进步与发展。实际上存在着多元互动的动力结构和制约因素:所谓社会进步,是经济、科技、社会和人的发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综合与协调发展的过程。其中,人本身的发展进步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核心与目的。  相似文献   

12.
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解释性难题及其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中轴是经济—政治系统 ,它撇开了自然生态和人的丰富交往实践活动 ,是仅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概念为基础而展开的层层递推式的理论学说 ,只适合于描述匮乏型和冲突型的社会结构 ,并解释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而不适宜于描述富裕型和公民社会型的社会结构 ,也不适于解释成熟的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现代社会及其整合系统已经由传统的层级式和金字塔式的结构转变成内部系统既十分复杂、又有着高度相关性的社会系统结构 ,这是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发生解释性难题的关键。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只宜看成是总体性的潜在的历史哲学理论 ,并在这一意义上与马克思唯物史观沟通 ,而不宜直接看成是局部的和显在的社会发展理论。反省传统社会发展动力学说的解释性难题 ,同样也应当成为今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范式变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政治、文化等同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发展应当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中心。该理论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不断得以演绎和诠释,尤其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德育现代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和人的现代特征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德育是为社会和人的需要服务的,社会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都必然要求德育现代化。而德育的现代化必然通过德育理念、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的现代化来体现,使整个德育体系都符合现代化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得以逐步实现,同时,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全面的小康社会得以更快实现。这两个历史过程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一种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必须完善成果评价制度,必须改变那种只重政策研究而轻视基础研究的倾向,强调学术文化研究的内在价值,统筹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建立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人文科学标准.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 ,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使得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当今时代 ,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 ,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国家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 ,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8.
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构建什么样的社会,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形态的一种表述,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这不仅可由唯物史观得以说明,也可以且有必要从科学发展观加以论证.符合自然根本法则的社会秩序结构基于底层起始的文化建构,以人为本从根本上就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以个体文化过程作为社会建构的起始点,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以期涌现出和谐社会的秩序结构,这是教育应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的本质就是依据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的科学选择。科学发展观所正确反映和科学揭示的社会主义基本规律主要有: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规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促进的规律,社会稳定和谐的规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规律。这些规律也是科学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律。科学发展观依据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选择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式和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人的实践所引起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揭示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标准就是使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标准理论,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